香港新一屆區議會選舉結束,被視為「雨傘運動」後選民政治表態的這場選舉,創下香港回歸以來最高的投票率和最多的投票人數。建制派以議席論成為大贏家,部分「雨傘運動」後參選的「傘兵」出奇制勝。
香港區議會按基本法定位,是地區諮詢組織,但近年其地位不斷提升。全香港共有十八個區議會,除新界鄉議局廿 七名當然議員外,這次要選出四百三十一名民選區議員,其中部分議席因只有一名參選人自動當選。
香港這屆區議會選舉,前天投票日氣氛極淡,但出人意料,全天共有逾一百四十六萬八千名登記選民投票,投票率達百分之四十七。打破二○○三年的投票紀錄,也創下回歸以來新高。
本次區議會選舉,備受關注地是出現廿六萬「首投族」,其中十八至二十歲者占了四分一。選前他們的動向引起種種猜測。
按昨天公布的選舉結果,建制陣營當中輕取約半數議席,其中民建聯大贏家共奪一百一十九席;工聯會與自由黨保住上屆議席,分別取得廿九席和九席;新民黨與公民力量合併後拿到廿六席。
泛民主派陣營在這次區議會選舉,共奪得九十四席。其中民主黨失去四席,成為議席流失最多的泛民黨派。而新政團新民主同盟成績最好,十六人參選十五當選。
雨傘行動的參加者,部分投身區議會選舉,被稱為「傘兵」。這次共有六名「傘兵」當選。其中「青年新政」的鄺葆賢,險勝競逐連任的黃埔西區議員;首次參選的徐子見,擊敗民建聯「雙料議員」鍾樹根。
比較意外的是,被稱為激進民主派和本土派、特別是「熱血青年」,在選舉中大失利。
香港區議會的選後分析,普遍認為投票人數和投票率創新高,反映民眾在「雨傘運動」後,有不同的政治訴求,希望透過投票表達。「首投族」認為,傳統民主派老化和難以監察政府,選擇投給新政團和新人。
也有學者認為,「雨傘運動」後,兩方陣營的選民均增加,難以單憑高投票率去評估建制派或與泛民主派誰勝誰負。但這次區議會選舉,對各黨各派明年立法會選舉的部署有重大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