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人民幣最大的境外資金池,香港的人民幣兌換,主要在各家小型的「找換店」進行。別看那些「找換店」可能只有十呎見方的街鋪,極可能明裡暗裡一天有數千萬的人民幣流水。周末有一張照片手機圈子中熱傳,那是一間「找換店」的兌換水牌,上面寫著港幣兌人民幣100:101.5,那意思是港幣跟人民幣接近一比一了。
其實香港的「找換店」,這兩天港幣兌人民幣的行價,大約是91:100,這已經是幾年來人民幣跌得最慘的價。有「找換店」店東說,熱傳的照片應是真的,那意思是店東不要收人民幣了。
人民幣持續下跌中,不僅在香港引出熱話,在中國大陸也引起爭議,圍繞人民幣會否「破7」,即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跌破7算,北京經濟界形成兩個對立的陣營,一個陣營急得要命,說都要破7了,人行在幹什麼?另一個說,人民幣破7又何妨?
驚恐人民幣跌個不休的,多是企業代言人,最新的說法,是說人民幣貶值影響中國八成企業,其中航空業和房地產業已經是重災區,這容易理解,中國航空業有外幣業務也有沉重的外債,而中國的房地產企業好多借著美元債務。
而堅持人民幣貶值無害論者,說對目前的貶值沒有必要形成恐慌。其主要論據,是對應該理解到的是,在人民幣市場化的過程中,政策路徑是,先行放開匯率的浮動,而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化也是目前這一方向的必然結果。
他們還堅持,在資本管制前提下,人民幣貶值不會引發劇烈的市場波動,但是對貶值預期仍然形成較大影響,重要的是加強市場預期管理。
但中國央行的市場預期管理,已經被民眾拿來當笑話講。各種圈子中傳著一個詳細的列表,把人民幣進入貶值軌道以來,中國央行一次又一次的表態詳細列出,包括「人民幣不具備貶值基礎」,「人民幣不具持續貶值的基礎」;「人民幣不具備大幅貶值的基礎」;「央行不會放任人民幣匯率出現急劇大幅貶值」;「人民幣一向堅挺,不會出現大幅度貶值」;「人民幣突破6.9大關,中國或成大贏家」。
中國央行的行長、副行長及司長、局長的這些表態,經濟圈細心的人還加上註腳,誰說的,是什麼時候說的,當時人民幣兌美元是什麼價等等,過程一目了然,但背後因由仍一團糊塗。
最新的詮釋出來了,說對人民幣貶值,中國央行的口徑有變,那就是不再提人民幣本身有沒有貶值的基礎,也不再分析人民幣是真貶還是假貶,是對美元貶而對歐元升等等,只是強調一個新口徑,說「匯率波動是國際匯市變化的自然反應」。
這個新口徑相當學術,也是技術正確,無可辯駁。但有經濟學者說了段直白的話,說在經濟增長放緩慢之際,資本往外流出,個人和企業都在向外配置資產,匯率會面臨貶值的壓力,這正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也是匯率波動的一個成因。包括央企在內的陸資,最近在香港不計成本「搶地」,就是合理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