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音 攝影=李昌元
「朋友的小孩花了十七萬在遊戲點數上,她和先生正在跟遊戲公司進行協調…。」座談會結束的交流時間,一名媽媽語重心長地分享著朋友的故事。在眾人的驚呼與竊竊私語中,不難聽出這個金額帶給許多人猛烈的衝擊與不可置信,但故事中的主角,卻渾然不覺自己犯下了什麼大錯…。 在早期農業社會裡,因為人丁旺盛和物質上的拮据,總是能在爺爺奶奶的回憶中聽到他們如何「省錢」:例如用不要的舊床單當嬰兒的尿布,或是在白米飯裡放入大量的便宜地瓜籤來增加分量等。
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大量生產帶動成本的降低,經濟起飛也讓愈來愈多家庭能夠負擔生活需求。「以消費促進市場發展」逐漸成為大眾普遍認知的經濟法則,而為了鼓勵民眾消費,販售業者也會因著節日和週年慶的來到,祭出相關商品的折扣來吸引買氣。省吃儉用、量入為出的傳統美德逐漸被淡忘,更多的是廣告商所標榜的「衣櫃永遠少一件衣服」和「敗家無罪!」…。當這些消費行為被給予正當化評價之後,對於還在成長、學習的青少年們,又如何能夠教導他們一套正確的消費管理概念?
你清楚自己的經濟狀況嗎? 得勝者教育協會的理事長洪英正教授認為,「啃老族」及「月光族」的出現,正是年輕世代缺乏財務管理下的產物。「為了符合社會的價值觀,許多青少年在尚未學會正確的金錢管理時,就已經出現過度消費的行為。」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林正昌教授則藉由問卷分析,發現科技時尚的消費力大多分布於二十∼三十九歲的青壯年齡層;在家庭年所得低於215萬的情況下,卻有25%的受訪者對於新知識或創新的東西接受度很高,比一般人更勇於嘗試;而在預測精品購物行為中,有近1╱4的人是在不清楚自己的經濟狀況下購買高單價精品,他們會以借貸來滿足個人需求,造成卡債,並成為家庭負擔。
抗壓力,決定你的消費型態 林正昌教授的研究報告亦指出,正向抗壓者較多是計畫型消費,能理性控管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而負向抗壓者則多為名牌型消費、衝動型消費、炫耀型消費。顯示出抗壓能力較低落的人,對於金錢上的控管能力也較差。
「壓力的因應是十分重要的。」林正昌教授表示,消費行為與生活型態具有關聯性,若能將理財教育與培養挫折容忍力同時並行,更能增強青少年對自我的控制力與責任感,建立起正確消費觀念,減少債務的負擔或不當支出。
掌握4S,儲蓄其實不難 有鑑於此,台北「張老師」中心、得勝者教育協會與花旗基金會,便透過「得勝者」在全臺教授品德教育的網絡,增加了金融理財的相關課程,期待藉由品德與財商教育的雙軌進行,儲備青少年面對未來的抗壓力,以及培養正確的金融觀與財務規劃。好比透過擬人化的「得勝者聯盟」:史麥特(smart)、賽弗(save)、史班德(spend)、雪兒(share),引導國中生認識金錢價值,察覺自己的消費習慣。
「透過記帳,許多同學開始發現『想要』與『需要』的區別。」得勝者教育協會的沈錦秀主任說,像班上的A同學在檢視「消費清單」後發現,原來每週都去打的撞球價格竟然這麼昂貴;B同學也察覺,若是能減少自己因「想要」而造成的消費,短短五天就能多儲蓄三百元…。這些孩子們都在認知到自身過度消費的行為後,開始願意學習記帳,以便更有效地規劃自己使用金錢的方式。
* * *
今年10月薨逝的泰皇蒲美蓬曾對泰國國民說過,
「是否當『亞洲之虎』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國家的經濟能自給自足。所謂的自給自足,就是能依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扶持自己、滿足自己『知足常樂』的經濟模式。」以小康的經濟理念,提醒國民不要盲目追求經濟上的成就與發展,而讓過度消費損害了國家整體發展。
同樣地,我們可以對理財觀念渾然不覺,甚至是不以為然,但假使能從宏觀的角度感受自己生活的充足,進而懂得珍惜、知足與感恩,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因為累積不起眼的小財,而為人生打下厚實、穩定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