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人有一怪癖,天氣不好會查黃曆,身體不適會查黃曆,展開新的工作也會查黃曆。不過,我查黃曆不是為了吉凶沖煞,而是喜歡透過黃曆將自己拋進一種情境裡。諸如前幾天節氣走到「驚蟄」,黃曆上說,春雷動,萬物滋長,小蟲子、小動物都要從地裡爬出來跟外面的世界打招呼了,接著可能就要開始下雨了;我近日的骨頭痠痛,是否就跟天公要下雨有關呢?
三月很有意思,它擁有一年之中最多的節日(共有十一個),等於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個節日可過。其中包括出版節、藝術節、廣播節等,這些跟我工作比較相關的,但其實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慶祝的節日;另外還有植樹節、氣象節等,這類跟我近年關心的環境議題更為切合的節日。
話說三月初驚蟄之後,第二周來到植樹節;然後隨著時序,到了第三周,即走入「春分」(碰巧也是郵政節);春分的第二天,又遇到氣象節……驚蟄、植樹、春分、氣象,這一連串的名詞引發了我一些聯想。
三月是萬物勃發的季節,因此在傳統民俗上,有些地方的人們會忙碌起來,展開殺蟲、打小人等儀式,象徵「把壞的趕走,把好的留下來」,很多人也將之視為文化上的美事趣談。不過,從生態觀點上看,我卻很掃興地聯想到,我們比較常做的是「把好的趕走,把壞的留下來」。
隨著文明進步,過度開發往往讓山林一夕間被理成平頭,光禿禿得讓天公即便在驚蟄這天把雷打得再響,那些甦醒的小生命也無處可去,甚至跟著消失的家園一起長眠不起。我們讓生物多樣性失去平衡,某些會傷害我們的物種卻因此大發利市,像登革熱;殺蟲如今已不再是「期間限定」的民俗,而是殺殺殺殺殺,被迫從年頭撲殺到年尾的全民防治工作了。
加之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總感覺夏天似乎愈來愈長,冬天愈來愈短。以我來說,不但十年來毛衣已經穿不上身,還發現連蚊子也從此不蟄不驚,一年到頭常伴君側。
趁著春天的到來,讓我們一起思考如何把那些小生命帶回來,把好的留下吧!
佐渡守,文字工作者,曾任職媒體、廣告、出版,現投入兒童、移民工、動物保護等社會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