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匯率持續走強,令人擔心台灣出口成長動能不保。但若仔細觀察,即可發現過去三個月新台幣並非獨強,雖升值0.4%,卻與美元指數貶值4.6%的幅度不成比例,也遠低於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的升值3.6%,以致於從一籃子貨幣角度來說,近期新台幣匯率有效匯率指數實屬於貶值狀態。既然如此,倚賴出口的台灣經濟就可安心了嗎?當然不是!儘管那些支撐美元匯率走弱的因素言之成理,諸如在通膨仍未達標情況下,聯準會將不會升息;川普就任總統後,一連串荒腔走板的施政作為,既讓各界高度期待的利多政策難產,亦導致美國政局陷入僵局;歐洲與亞洲的經濟成長動能逐漸回升,均使該地區貨幣相對美元升值等。但有別於海嘯前,各國期待弱勢美元能緩解全球經常帳嚴重失衡的困境,在當前許多國家經濟復甦落後美國的情況下,弱勢美元持續不只將陸續澆熄該等國家在海嘯後難得一見的景氣順風,對美國本身也不能算是好事一件。
誠然,美元走弱固然有助於美國外貿部門,如2009年4月~12月美元指數貶值約12%,而2009年4月至2010年2月間美元計價的出口提高4%,且美元匯率貶值還可藉由匯差提高美國跨國企業的獲利水準,繼續支撐當前已接近不理性的多頭市場。然而,從整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出口占GDP比不到13%的美國並非貿易導向的國家,使美元走弱對整體經濟的助益相對較不明顯,加上美國跨國公司多習慣將海外賺取的盈餘留在海外避稅,而沒有匯回國內,以致於匯率走貶提升的只是企業的「帳面」財富,一般民眾未必感受得到太多的財富效果。更何況,美元匯率走弱還會削弱民眾持有美元的購買力,使消費這具美國經濟最大成長引擎的轉速變慢。
再者,從IMF的資料可知,G7國家近期經濟表現雖好轉,經濟體質卻仍遠不如幾近充分就業的美國,使其很難抵禦匯價持續走強造成競爭力下滑的逆風。
同時,美元匯率的弱勢將使非美國家進口物價下滑,低通膨問題揮之不去,加大非美國家央行貨幣政策的難度,許多國家遂推遲原定今年開始的貨幣政策正常化過程,導致超寬鬆貨幣政策造成的經濟扭曲狀態持續,執政者更缺乏政治資源去推動可帶來「包容性成長」的結構改革。
尤其是這波美元弱勢並不侷限在美元指數所包含的六個已開發國家成員國貨幣,美元對新興市場國家匯率也呈現重挫,今年以來至9月13日MSCI新興市場匯率指數強升9.3%。其中,總是隨波逐流的新台幣升值7.37%,就連過去一年波動3%~5%的人民幣匯率,也抵抗不住弱勢美元,今年以來強升5.99%,使各界對新興國家被資金撐起的經濟復甦榮景,以及其相對脆弱的外匯市場,始終惴惴不安。
此情此景,讓人想起19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美國政府債務高漲,令歐洲各國擔心美元貶值可能衝擊到歐洲出口競爭力,時任尼克森政府的財政部長康納利(J. Connally)卻以事不關己的態度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卻是你們的問題」(The dollar is our currency, but it's your problem.)。如今,在全球化程度加劇的環境下,深受美元影響的「你們」已不限於歐洲,更是目前看似晴空萬里的「全球經濟」及「各國央行總裁們」,顯見美元雖是美國的貨幣,其走勢強弱卻往往是全世界的問題。
對於以外貿導向為主的台灣來說,即使當前新台幣匯率升值對出口廠商的威脅尚未反映在總體出口數據上,但若美元弱勢成為拖累全球經濟重返「常態」成長的路障,並引發國際貿易量衰退等連鎖效應,勢將壓縮台灣解決結構性問題的時間與空間,且更不易逃離低成長的泥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