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樹生(荷蘭檔案、早期臺灣史研究學者) 16、17世紀大航海時代迎面而來、東西方相遇與激盪的時空中,臺灣作為一個歷史舞台,在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賴文獻史料來說話──讓史料自己呈現歷史、敘說故事。
1624-1662年,荷蘭人在渾沌初開的臺灣扮演主角,這段逐鹿歷程,隨著19世紀以來荷文史料陸續出土,臺灣史的早期輪廓才逐漸成形、對焦。1980年代起,在荷蘭、臺灣、日本學者的合力編輯下,荷蘭國家史料出版局陸續出版《熱蘭遮城日誌》四冊,為荷蘭時代的臺灣史奠定了基本史料架構;1996年起,我有機會主持《熱蘭遮城日誌》的中譯計畫;後續又主持《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總書信集》的譯註計畫(按:2017年已出版至第5冊),隨著這兩套文獻的中譯本陸續出版,17世紀前半葉以臺灣為中心的各種人文軌跡和自然景觀,豐富、逼真而翔實地呈現在國人面前,更可貴的是,它們是連貫性、有系統的臺灣全紀錄。
《解碼臺灣史1550-1720》將早期臺灣史起自1550年代,等於將荷蘭時代向前推進了六、七十年,為一向朦朧、眾說紛紜的「前荷蘭時代」勾勒出一個概括的輪廓;接續的荷蘭時代,本書廣泛地引用了目前已抄錄、譯介的西方文獻,編寫出一個生動、精采的大眾讀本;荷蘭文獻中有不少村社、地名、人名,佳音發揮了他長於探勘、比定的功夫,一如《大臺北古地圖考釋》那樣,讓一個個的村社、海商或海盜、地圖文獻等,變得清晰具體,荷蘭人與原住民、漢人發生的故事,一一定根於這塊土地。
從書中多處點出「荷規鄭隨」、「荷規清隨」的脈絡關係,可知荷蘭時代在臺灣史的進程中扮演了制定者的角色。荷蘭人在公法、私法(如贌社、稅法、原住民勞役)等法令或制度,分別被鄭氏時期、清代所承襲,論臺灣稅法的起源,不能不提1625年荷蘭人向李旦強徵貨物出口什一稅,重商主義的荷蘭人,帶來了「臺灣萬萬稅」;講起臺灣的房屋交易稅、檳榔稅、居留證、土地所有權等,一樣要從荷蘭人說起。
不論在《熱蘭遮城日誌》、長官書信集,或《一般報告》,都難免因為出自荷蘭人的立場,流於主觀與偏見;對待臺灣史,吾人一樣應秉持客觀、明辨的態度,多讓史料自己說話,多提供討論的空間,而不是一種既定的立場、標準的答案。藉此與本書的作者、讀者共勉。(摘錄《解碼臺灣史1550-1720》推薦序)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臺灣史,全新說故事 你知道在1650年代的安平,有一條東西向的大道,翻譯成英文就是Broad Way(百老匯)嗎?
你知道根據一位蘇格蘭人於1650年代的記載,當時臺南一帶漢人尊奉的72位神祇中,媽祖排名僅第39嗎?
你知道荷蘭時代的臺灣長官召開「地方會議」時,有幾種通用語?需經幾手的翻譯,才能讓鄒族的長老理解他的宣講嗎?
還有,你知道在1683年清軍攻佔澎湖後,康熙帝、施琅、姚啟聖等人都曾想將臺灣兜售,甚至歸還給荷蘭嗎?……
許多與臺灣「出身」緊密關聯的問題,四百多年來一直朦朧、訛誤,甚至曲解;臺灣的存在,必須從「頭」說起!本書以早期臺灣史(1550-1720)扎實的第一手文獻為基底,將精闢的研究成果作有系統的整理,精心規劃成渾沌、開光、翻轉、傳奇四篇共51個主題,超過200幅的珍貴歷史圖像、還原圖、示意圖、解說圖等,擷取關鍵性的場景、紀錄、對話,蒐羅原汁原味、生鮮驚奇、聞所未聞的故事,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來建構臺灣早期歷史的多元與主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