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事教學工作多年之後,我學會隨順緣起緣滅……
作為一位瑜伽老師,每天跟不同的學員相處,當他們與我分享初學瑜伽時一見傾心的美好,總令我怦然心動,久久難以忘懷。
初戀瑜伽的當下,尚未有太多的分析、計較與期待,僅如實感受身心合一的美妙體驗。詩人馬克˙尼波(Mark Nepo)在《活出生命的喜悅》一書中,形容如此的經驗是屬於「上帝視角」(或稱「心靈視角」或「靈魂視角」)的時刻。在最初的視域,能用最本真的角度看待事情,它宛如醍醐灌頂般的天啟,讓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感受,卻尚未有其他情緒干擾。而第一次停駐在眼底的風景,讓我們終於停下絮絮言談,不再表演與偽裝,好似風平水靜,再無刻意作勢,在心房的每一聲跳動裡,靈魂洗盡了鉛華。
撫慰失戀的痛楚
課堂上的學生來來去去,有些人固定跟隨,當我想起他們最初的身影及練習的過程,總為他們的成長而莞爾。有些人每周見面,卻忽然不告而別,再也不見蹤影,但每當憶及他們與我生命交會的一刻,依然感動不已,偶爾也會想著他們現在究竟在哪裡,是否仍舊保持練習呢?有些人則在銷聲匿跡一段時間之後,重新現身,在解釋消失的原由時,也帶來精采的故事,讓我既驚嘆又動容。
從事教學工作多年後,我學會隨順緣起緣滅,懷抱感謝,不再因人們的來去而搖撼。因在每個相處的當下,盡力分享所知的一切,也付出全然的真心,那便已足夠。
半年前有位學生Y,在最後一堂課時遞上卡片,告訴我因工作變動,無法繼續上課,於是我們相擁而別。
當我返家後,在深夜燈下細讀那張卡片,瞬時眼眶濕潤,被她的文字深深觸動了。她告訴我,第一次上我的課是在兩年前的一個颱風夜前夕,那是她的第二堂瑜伽課,因為遭逢失戀,身心俱疲。她一直記得,那堂課讓她好放鬆,跟隨著我引導的聲音,專注在呼吸上,尋回那久違的寧靜,得以從傷痛的情緒中暫時抽離,歇息片刻,也獲得了療癒。
有陣子她又遇到一些煩心事,在鬱結之際,驀然想起我在大休息時說道:「把上一個呼吸留在前一秒鐘,放下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專心感受此時此刻、當下的每一個呼吸。」於是,她開始學習不再緊抓那些無法掌控的事,試著相信無論事情如何發展,最終都會是圓滿無缺憾的。
她最令人感動的,無疑是透過規律的練習,慢慢尋得穩定的力量,不只是在瑜伽墊上,同時也在生活中持續修練,可說是一個真正的瑜伽練習者。
每個靈魂都有著豐富的生命經驗,如此特別卻又雷同,當陪伴他們走了一段,再聆聽對方娓娓道來一路所見的心靈風景,我總會在心中呼喊:「原來是這樣,原來你經歷了這些!」此外,也由衷感謝被對方擇為同行的夥伴,共同成就一段美好的瑜伽旅程。
走過躁鬱之心
同樣擔任瑜伽老師的朋友,也會與我訴說他們的故事。某次G老師告訴我,他從小便是運動健將,活潑好動,長年活躍於田徑場及球場上,從來都靜不下來,喜歡不斷競爭與衝刺,讓身心持續處於振奮的狀態。
然而在升上大學後,他發現情緒經常過度高漲、思考跳躍,還會不由自主地騎快車,也常無法克制地瘋狂購物。那時每天只睡三小時,卻仍精神抖擻,世界彷彿陀螺般高速運轉,接著卻瞬間跌入憂鬱幽谷,把自己關在屋裡三天三夜都不願出門。經歷情緒異常的高低起伏一段時間,就醫後才發現罹患了躁鬱症。
於是G老師開始練習瑜伽,有別於昔日在陽光下的疾走如飛、盡情揮灑汗水,他學習在墊上放慢節奏,在伸展與呼吸中安定心神,並藉由靜心練習尋得深層的放鬆。同時也慢慢修正自己追求完美的性格,學著降低標準、保持彈性,逐漸緩解內在的壓力。
躁鬱症痊癒之後,G重拾往日的開朗笑容,成為一位帶給學員快樂與陽光的瑜伽老師。因為走過,所以他更懂得如何在練習中撫平每一顆狂亂而爆走的心,讓學員真正地回復平靜。
G老師的故事讓我想到學員K,她在某次課後問我:「老師,妳為什麼練習瑜伽?」我愣了一下便順口回答:「因為練習讓我不斷回歸身心平衡的狀態,所以喜歡練習。」她聽完露出燦笑:「我呢,沒什麼厲害的理由,只是為了這一個小時可以不用接老闆的電話,完全不受打擾地休息一下!」語畢,我們都笑了。深知在高速運轉的繁忙生活中,要擁有一時半刻屬於自己的時間,是多麼不易。當心神俱疲時,得以躲在誰都找不到的祕密基地放鬆一下,絕對是最幸福的事。
初學者瑜伽
我每周都會教到初學者,帶領他們展開人生中的第一堂瑜伽課。某次有位男學員帶著高齡七十的母親來上課,她媽媽有些重聽,也不諳國語,於是兒子不斷為她把指令翻成台語,時而出手擺正母親的手腳。不過他媽媽的身體極度不協調、左右不分,且不擅於模仿老師的動作,往往做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姿勢,還因此差點摔倒,讓我和她兒子都捏了一把冷汗。
在課程的前半堂,我們都費盡心思想調整她的動作,後來發現她逐漸能控制身體了,我便告訴男學員,可以放手讓媽媽自己做,讓她擁有自行探索的空間,在安全範圍之內,即使不太標準也無妨。
接著,我們開始練習拜日式,第一次她做得東倒西歪,顧了手就顧不到腳,要舉右手卻一直舉左手,想抬頭看老師的示範卻瞬間失去平衡。然而,樂觀的她卻不因此而受挫,反而覺得有趣,還笑出聲來。其他同學看了也忍俊不住,因為老人家實在太可愛了。
反覆進行幾遍拜日式後,雖然依舊手忙腳亂,她卻逐漸覓得些許訣竅。我望著氣喘吁吁的她問道:「阿姨,瑜伽好不好玩啊?」「噯,真是太好玩了,我真沒想到這麼好玩!」她興奮地說。「好玩就好,好玩最重要,其他的以後再說。」我笑著回應她。一旁的兒子見媽媽如此振奮,也不禁笑了起來。
瑜伽大師艾楊格(B.K.S. Iyengar)將體位法(asana)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分別是外在的追尋帶來身體的強健;內在的追尋帶來智性的平和;而深層的追尋帶來靈性的仁愛。
在練習的最初,我們體會到的那份純粹的熱情與歡愉,總因時間的推演而慢慢被消磨殆盡,同時也可能失去方向,或僅停駐在表層的追求便已心滿意足,落入「模式化」的窠臼。當身體已經習慣平時練習的方法,也不再遭遇太多困難,常常只是「擺」出一個姿勢便就此罷休,覺得練來練去就是這樣,久了便開始感到無聊、迷惘,或者一味地追求高難度的體位法,並以此當作練習的全部,卻忽略呼吸及心念的集中,以及覺知、內觀當下的狀態,也是練習很重要的部分。
若能思憶練習的初衷,並一路保持覺知,不斷駐足反思,便能記取終極的目標,鎖定正確的方向,繼續往前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