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images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全世界成衣業無論是奢侈時尚或是平價快時尚,連月來顧客銳減導致許多企業關店因應,但關店只是眾多困境之一,另一項更容易引發問題的困境:庫存,導致數以噸計的衣服堆積在倉庫或者工廠。
根據美國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資料顯示,即使沒有疫情影響,美國成衣業者的庫存依舊年年上升。以往,成衣業者有2種方式來消化庫存,一是銷毀,一是折扣出清。銷毀就是切碎後送去掩埋或是焚化;折扣出清就是透過零售通路或是直營Outlet店降價促銷。
不過,銷毀的方式漸漸成為不可行,尤其在現代更會引發爭議。以格紋聞名全球的英國奢侈品牌Burberry為例,他們在2018年財務年報中揭露銷毀價值2,860萬英鎊(約新台幣11億元)的未售商品,一時輿論譁然,也令消費者不齒,Burberry隨即表示會停止銷毀的方式。
其實,早在疫情爆發前,就有國家看到這項弊端。擁有多家全球知名奢侈品牌的法國率先通過反浪費法案,禁止業者銷毀未售出但仍可使用的產品,保護的類別十分多元,除了奢侈品外,電器、衛生用品、化妝品等商品都需要重新使用或者回收。歐盟也提出相關規定,未來將適用於歐盟23個國家。
由此可知,銷毀已經不是全球主流,將產品捐做公益才是潮流新選項。以美國為例,因為大受疫情衝擊,春夏兩季服裝檔期幾乎泡湯,為了將損失降到最低,品牌業者和零售商訴諸折扣,希望增加顧客購買需求之外,假如還有庫存就捐給非營利組織。
6.6億美元商機
對於非營利機構Good360來說,它們的使命是幫助企業將多餘的商品捐贈給慈善機構,在疫情期間已經經手價值數千萬美元的成衣,全年更預計可以處理超過6.6億美元的捐贈產品,規模是去年的2倍。Good360表示,品牌業者擔心的是賣不掉的商品流入跳蚤市場,或者像Craigslist之類的免費廣告交易網站,而自家擔保不會發生這種事。
相同的顧慮也在奢侈服飾業者上發生,它們既不願將庫存品捐贈到慈善機構,也不願意走上折扣之路,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擔心消費者花了十幾萬元買的名牌衣或名牌包,卻發現隔年在折扣店只要1∼2折的價格就能夠買得到。因此,奢侈服飾業者往往會聘請專人,確保未售完或瑕疵品不會流入非授權的零售通路。同時,會先將庫存設法賣給自家員工,其次則是員工的家人和朋友,假如剩下的庫存依舊無法消化,就會找專業的回收業者幫忙。
LVMH表示,已與專業回收商Nordechets合作,避免沒有賣出去的商品直接銷毀。Nordechets同樣位於法國,當收到賣出去的奢侈商品時,設立於羅亞爾河谷(Loire Valley)的工廠會先回收珠寶和貴金屬,再切碎有品牌字樣的產品,重新化身為纖維或絕緣材料。
隨著成衣業的庫存量大增,有回收產業受惠,當然也有產業遭受打擊。以英國為例,二手衣市場就飽受打擊,使得二手衣無處可去,只能走焚毀一途,成為另類受害者。英國紡織品回收協會(Textile Recycling Association)擔心,在東歐,沒賣掉的庫存衣將取代二手衣,由於疫情的關係,英國最大的二手衣外銷市場肯亞已禁止進口,只有等候疫情解除。
碳排放超標
追根究柢,當今的疫情不過是更加劇服裝業早就存在的庫存問題,也暴露這產業供應鏈高碳排放而浪費資源的問題。國際社會責任認證組織(Worldwide Responsible Accredited Production, WRAP)指出,服裝業的全球供應鏈在服裝送達消費者之前,就已經浪費了80萬噸,同時,服裝業占全球碳排放高達10%。
品牌服裝業者和零售商都不願承認的事實是-「生產太多」。零售商一次又一次地過度下單,卻希望以標籤上的原價賣出一半商品,剩下的商品就透過季末折扣來促銷。究其原因,業者之所以超收訂單,主要是因為「成本」。業者向工廠下單提高1倍,即使賣不完導致得處理多餘的產品,成本依舊不會比較多,反而可以降低成本,導致奢侈品牌與平價品牌都以此模式下單。但也因為如此,庫存量一直居高不下,瑞典快時尚品牌H&M截至4月下旬的庫存,就高達新台幣1,322億元。
疫情肆虐引發連鎖效應,實體店面在3月起陸續關閉,導致商店、配送中心和倉庫中的商品堆積如山。過去寧多勿缺的經營觀念,因為各地封城、關店,導致呈現雪崩式的惡化,業者取消、延遲訂單,或者向供應商索取折扣。生產地的工廠不堪虧損只能撙節,導致工廠員工不是留職停薪就是被裁員,成為受創最重的弱勢。但即使在這樣的情形下,多數快時尚成衣業者無意反省薄利多銷模式,也無意支付未能運抵但已經生產的商品。麥肯錫(McKinsey)對北美和西歐採購主管的調查發現,並非所有品牌都採取支持供應商的辦法。雖然有64%的受訪者承認這麼做可能讓供應商蒙受損失,卻只有19%的客戶預付訂單的款項。
零換季推動永續
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高漲,服裝業推動永續性發展的進展仍然緩慢,但在這波疫情危機中,出現一絲轉變。根據麥肯錫的調查表示,45%的消費者喜歡對於疫情有貢獻的品牌,也有16%的消費者將會購買、支持社會永續的服裝。
H&M成為率先承諾付款給供應商的知名品牌之一,並表示將配合「促進建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制」,為分擔供應商減少浪費和減碳的責任跨出一大步。Burberry也對降低庫存有所回應,宣佈今年春夏系列的多餘存貨將在Outlet折扣促銷,同時也以折扣賣給員工,接著再捐給慈善機構或者回收。美國品牌Michael Kors為了貼近顧客的生活和購物方式,宣佈每年展示和生產2個系列,採取逐步且分批上架方式,門市風格也改為簡約。
成立接近1個世紀的奢侈品牌Gucci響應了全球時尚界的500多位人士的公開信,概述加強社會責任的步驟:「我們認為,當前的環境儘管充滿挑戰,但仍提供根本而可喜的改變契機,如此可簡化我們的業務,讓經營在環境和社會上更能永續,最終也能緊密結合客戶的需求。」所以,Gucci更進一步,在2020年5月宣佈,旗下系列商品將走「不分季節」的行銷路線,以便減少生產並提昇永續發展的目標。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0年10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