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場景設計感動消費旅程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7/14 第53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場景設計感動消費旅程
吃奶油、肥肉才是健康之道?
 
場景設計感動消費旅程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打從5月19日開始,台灣進入疫情第三級警戒,面對令人驚駭的大瘟疫場景,消費者進出門市及賣場本來要在門口填寫實聯制登記表,或者掃描QR code輸入店號、姓名、聯絡電話,整個過程顯得有點瑣碎煩人,更有洩漏個資的疑慮,不過為了配合防疫政策,絕大多數的民眾還是勉為其難的盡力填答相關資料。被日本媒體稱為「天才IT大臣」的唐鳳即時感知到社會大眾所遭遇的困擾,她運用3天時間快速推出簡訊實聯制系統,再度引起媒體各界的大力讚賞與追捧。

洞察Seeds + Needs

早期日本的管理顧問總喜歡用「Seeds」及「Needs」來說明推動新產品開發的基本原則。Seeds指的是技術種子,好好培育的技術就像種子會在未來開花結果;Needs指的是市場需求,好好的實現消費者的期待與渴望就可以獲得顧客的青睞。企業如果能夠用心地在「Seeds」及「Needs」這2個領域做好相關的策略佈局,同時巧妙將其融合成新的生活提案及產品組合。那麼我們就有機會以更大的策略自由度來滿足多變化的市場需求,創造出讓消費者感到舒心的購買及使用場景,進而擴大自己在顧客內在的心靈佔有率。

唐鳳的成功就在於即時洞察市場的Needs:社會情境、民眾痛點、服務需求、使用者不便,並且採用能夠快速萌芽的Seeds來滿足Needs所需的功能,當社會對於某種使用場景具有強烈的渴望,有時只要整合既有的技術平台,加上新的功能就可以迅速回應市場的需求。此次開發的簡訊實聯制QR Code登記作業平台就是奠基於2020年3月推出的口罩實名制2.0平台,所以才能夠在短短的3天內開發完成,而去年上路的eMask口罩預購平台則是以關貿的報稅系統為基礎來進行改版,同樣是在短短的5天內實現開發作業。因此,店家申請實聯制QR Code的網址事實上與口罩實名制是相同的,使得我們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簡訊是民眾再熟悉不過的應用,只是現在已經不太使用,多數時候我們用LINE及Instagram來溝通訊息,善用電信公司現有量能充沛的應用平台是唐鳳的神來之筆,簡訊使用簡便且無須太多的學習,可以有效降低實聯制導入時可能遭遇的抗拒。對於消費場景的感知及設計將成為新產品開發團隊應該具備的關鍵素養,而當我們擁有類似唐鳳這般神速回應顧客痛點的能力時,此後企業或許就不用再擔心無法開發出讓消費者認同的新產品。

挖掘應用「心」場景

當然不是所有場景都可以像實聯制在3天內就搞定,更多時候要3個月、6個月或是1年的開發期間,少部分情況要耗費3年、5年才能有所成,若是新藥開發,則動輒10年以上,正因為取得的技術種子還得花時間培育,有時甚至得「上窮碧落;下黃泉」才能找對相對應的技術種子,這使得新產品開發的過程充滿著各式各樣的風險,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對的應用場景至少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市場風險,不至於技術成功了卻無法符合顧客的使用情境。

不過,企圖滿足應用場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相當的不簡單。有時我們掌握不到可用的場景;有時可用場景是眾人皆知,因此創造不出產品獨特性;有時我們手頭上可能擁有2個以上的應用場景可資選擇,然而,在命運之神正式翻牌之前,往往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市場答案,沒有人知道哪一個方案會是最佳的備選計畫,經常就在這不同的判斷與抉擇之間,產品發展的歷史軌跡走向不同的道路,產業競爭格局有了截然不同的版本。

遠距辦公是經典案例,長久以來面對面的工作模式一直是職場的主流,近年來有不少專家學者在鼓吹在家上班的優點,不過反對的人亦不在少數。正由於遠距辦公的場景是好壞參半,所以一直無法成為職場的主流,尤其是在矽谷這般需要緊密團隊合作的工作場域,多數企業總是在公司內部提供許許多多的超值福利,例如:美輪美奐的辦公空間、健身房、冥想室、遊戲間、免費乾洗服務、吃不完的零食、喝不完的可口可樂、員工餐廳提供最好吃的墨西哥捲餅等。為了鼓勵員工待在辦公室,矽谷的高層主管各出奇招,甚至允許員工帶孩子到辦公室來,其目的就是要鼓勵員工長時間投入工作,同時促進員工之間緊密的互動與交流,進而強化每一個人的產值及獲利能力。

然而,現在迫於新冠肺炎(COVID-19)的橫行霸道,使得居家辦公成為目前最風行的工作場景,連位於矽谷的高科技寵兒亦不得不配合改行更道,大多數的員工遠距辦公,通過雲端平台與分散各地的夥伴協同作業,相信即使疫情過去,遠距辦公亦將成為人類社會的新常態。當消費者有更多的時間留在家裡的時候,企業勢必得開發全新的產品及服務來應對遠距場景的新需求。

以日本文具大廠三菱鉛筆(Mitsubishi Pencil)做說明:

靠50日圓鉛筆起家

誕生於1958年的品牌鉛筆uni就是在市場發展初期推出的,當時世人對於日本鉛筆的評價相當低,三菱鉛筆決心發展自主品牌,開發出世界一流的鉛筆,該公司將微粒化黏土與黑鉛進行均質混合,然後以1枝50日圓的高價推出市場,在那個年代平常鉛筆的價格是1枝10日圓,uni卻以高單價、高品質的姿態開創出傲人的銷售成績。從此以後,該公司依靠高超的技術及推陳出新的創意,不斷開發出新產品,無論是色鉛筆、原子筆、鋼珠筆、螢光筆、麥克筆、溜溜筆、油漆筆都獲得市場的好評,永無止境的創新腳步推動三菱鉛筆成為書寫產業的領軍企業。

技術是種子,只要撒在對的土壤上就會發芽,加上適切的澆水與施肥就能結出豐盛的果實,對的土壤就是對的場景,空有高超的技術能力,卻無法理解顧客的消費場景及生活場景是不能有所成就的。在過去需求大於供給的年代,只要擁有技術並將產品生產出來就能夠取得一定程度的市場佔有率;現在來到市場過度飽和的年代,許多時候技術不再是競爭求勝最主要的關鍵,想要取得產業的優勢定位,要懂得前瞻部署未來顧客的購買及生活場景,然後由此回推未來所需的技術種子。

日本文具大廠三菱鉛筆早期發展是偏向技術導向的公司,新產品開發主要由研發及製造部門共同完成,行銷部門的主要功能是從事推廣工作,在文具市場尚未飽和的階段採取這樣的運作體制是合理的,因為這時候只要能夠滿足明顯存在的功能需求,顧客就願意掏錢買單,只要產品品質超越競爭者就能夠在市場勝出。

然而歷經60多年的發展與演進,市場的場景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來到數位時代,書寫工具的地位可說是日益低迷,勢力範圍幾乎全面地被電腦及手機所攻佔,過去只要東西好就能夠大賣的時代已如隨風往事。由於各家廠商生產的筆的核心功能都相當的接近,這使得新推出的產品很難展現品牌的獨特性,現在的消費者在採購產品的時候不僅考慮功能的好壞,還包括符合自己的生活型態、顏色很能帶動氣氛、造型感覺很有喜感等,許多複雜的情緒正在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這種現象出現在所有的日常用品上面,文具商品自然不能例外。

由於消費場景發生巨大的變化,促使三菱鉛筆改變原有技術掛帥的研發體制,本來分散兩地的研發及行銷部門改採集中辦公的方式運行,全部遷移到位於東京大井町的新總部,推動新產品開發團隊一體化改革方案,有助於該公司技術部門更加貼近消費者的角度來進行思考,進而深度理解顧客所感知的世界。

EMOTT引發情感共鳴

三菱鉛筆在開發EMOTT這款簽字筆的時候,技術部門從行銷部門所接收到的開發方針就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本來的市場目標由理性轉向感性,產品訴求由功能性價值轉向情感價值,說得具體一些就是將產品開發的重點由顏色、粗細、滑順、防水、滾珠材料等功能規格,改變成以生活型態、故事情節、情感交流作為產品的設計主軸。EMOTT的目標客群是由學生到30歲左右的女性,開發團隊期待的新產品要讓顧客在使用的時候能表現內在的感覺,以顏色為例,其描述的方式可能是令人心情愉悅的活潑黃,或是如太陽般朝氣蓬勃的熱情黃。

傳統簽字筆的排列主流是以顏色的深淺層次來進行設計,EMOTT的色彩傳達則相當別出心裁,是依據使用者的情感共振作為產品組合的考量,新的產品總計有40種顏色,分為下列8組,每組5種顏色:

第1組:鮮豔色彩(帶來快樂氣氛的鮮明顏色)

第2組:熱情色彩(像太陽般充滿朝氣的顏色)

第3組:經典色彩(沉著、穩重有深度的顏色)

第4組:島嶼色彩(自然、生命力感受的顏色)

第5組:糖果色彩(雀躍、嶄新但懷舊的顏色)

第6組:自然色彩(展現自然品味的淡雅顏色)

第7組:花朵色彩(感受到花朵般優雅的顏色)

第8組:懷舊色彩(懷舊、脫俗、清新的顏色)

關注無形的情緒場景,不代表就要忽視有形的功能場景,三菱鉛筆開發團隊在EMOTT的外型、筆尖及包裝所下的功夫並不少,筆身採取圓角造型使其置放於桌上時不會隨意滾動,通體潔白,只在握筆處展現墨水顏色,保持簡潔、方便取用的設計感。筆尖防水,強調長期使用也不會斷水,無論以何種角度進行書寫都能保持0.4mm的細緻筆觸。

此外,包裝設計也是EMOTT的另一特點,通體清新、時尚,與日常生活情境調和融成一體,外型簡潔容易攜帶,不論是5色或10色包裝,都可以站立;至於40色包裝,採取2列收納的配置宛如袖珍的化妝盒。

建構起敏銳的消費場景感受力,企業才能自由地同步穿梭於看得見的實體世界,以及摸不著、看不見的顧客情感世界,有形的產品規格及功能容易仿效與抄襲,無形的情感設計則存在著無窮的發展潛力,可以驅動開發團隊形塑出傳統技術掛帥無法觸及的應用場景,採行更多維度的情感設計方案,我們所開發出來的新產品才能敲開消費者內心的門窗,幫助企業建立起難以模仿的藍海競爭力。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吃奶油、肥肉才是健康之道?
文/妮娜.泰柯茲(Nina Teicholz)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含較高量脂肪的飲食,幾乎可以確定在各方面都比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來得健康。最嚴謹的科學如今已支持這種說法,並且經由簡單的邏輯,導出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結論─除非你想吃得像義大利的農民,喝幾碗橄欖油當早餐,否則唯一可能攝取足夠的脂肪以使身體健康的方法,就是吃動物性食品內含有的飽和脂肪。就實際面來說,這意味著吃全脂乳製品、雞蛋和肉,甚至是肥肉。簡言之,那些長久以來我們節制戒除、豐盛飽滿的禁忌食物,都是健康飲食的必需部分。

在過去的10年當中,眾多頂尖的科學研究已證明膳食脂肪的重要性,其所累積的證據已發展到幾乎無可爭辯的地步。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法,已被證明可用來對抗心臟病、肥胖症和糖尿病;在對決測試中,這種飲食也被證明比所謂的地中海飲食帶來更佳的健康成果,更是遠勝於西方國家過去半世紀以來由官方推薦的標準低脂飲食。

這種低脂飲食,已被證實在每一方面都有害健康,例如:導致肥胖症與糖尿病暴增,而且無法戰勝心臟病。自從1961年美國心臟協會將其作為對抗心臟病的處方而開立給大眾,在1980年又被美國農業部採用為給予每個男性、女性與兒童的官方飲食計畫,如今這套飲食法已宣告失敗。嚴謹的臨床試驗,也是唯一能夠顯示實際「證明」的科學,在這項低脂建議散佈全美許久後才跟上腳步。不過,有一批這樣的研究已經確定,低脂飲食無法對抗肥胖症、心臟病、糖尿病,或是任何種類的癌症。而在這些研究裡所測試的低脂飲食,還不是滿載低脂餅乾和有糖汽水等的最糟狀況,大致上都是我們至今仍持續被建議採行的樣板─大量蔬菜和水果、全穀類與瘦肉。

誤入歧途的低脂之路

這麼多受人敬重的權威怎麼可能犯下這樣的錯誤?這故事又長又複雜,但一如其他的人類悲劇故事般,與個人的野心與金錢相關,然而,這誤入歧途的營養學故事,背後也隱含著另一個更高貴的元素:情操高尚的研究者想救治全美國人心臟的渴望。他們想要拯救這個國家。只是,大致說來,這些人操之過急,在還未進行適當實驗之前就先提出了官方建議,無視那些警告者所言:醫療干預應遵循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ic oath):「首先,別造成傷害。」

低脂飲食支持者原先的錯誤,多年來因諸多作用而變得更加複雜─投入數十億美元以試圖證明此假設,既得利益在其後主導安排,研究生涯有賴於此。於是偏見產生、並且僵化了。研究者互相來回引用不當的研究,加強了自己的偏見,彷彿置身鏡屋之中。批評者被邊緣化和消音。到最後,全天下的營養專家都開始相信,肉類、乳製品與雞蛋都是危險的不健康食物,忘記了他們的祖先曾經從牛身上擠過牛奶。

2006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用以顯示低脂飲食益處的試驗,結果出乎意外地大為挫敗,使得營養學領域落入近乎完全混亂的狀態。雖然當局如今同意總脂肪的攝取量不應受到嚴格限制,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農業部也悄悄由食用上限退守,但全國最有權勢的專家小組,最近仍建議將飽和脂肪的食用量大幅減低到幾乎前所未見,只有人類史上最貧困時期足可比擬。

根據這項飲食建議,一套理想的飲食(低量肉類、乳製品和蛋,事實上幾近於全素),必然意味著要從唯一可能的其他選項獲取個人所需的大部分脂肪,而這些選項就是植物油和橄欖油。橄欖油似乎是有益健康的,雖然尚無證據成功顯示它有何預防心臟病的特殊能力,它也沒有普遍認為的古老優良傳統。然而,本書所揭示的發現之一是,多元不飽和植物油在加熱到油炸食物所需的溫度時,就會生成可能對健康有毀滅性影響的氧化物。這些高度不穩定的油,現在依然被速食餐廳以及家庭式經營的小餐館使用,以取代反式脂肪。這項用油上的轉變,有一天可能會成為食物製造史上最重大的公衛疏失之一。而半世紀以來,讓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採行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而且沒有控制組加以對照的這場龐大實驗,其所導致的一連串意外後果,更是讓人難以想像會有更甚於此的影響。

拋棄對動物脂肪的偏見

亟欲從我們的飲食中驅逐動物性脂肪,已使我們暴露於反式脂肪和氧化植物油的健康風險中。假使我們沒有放棄肉類和乳製品,我們仍可以使用豬油、板油、牛油、奶油作為烹調與飲食的主要脂肪。這些脂肪是穩定的、不會氧化,而且從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就一直被食用。

動物脂肪最初遭到譴責的基礎,先是因其能提高總膽固醇、後來則是會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者都已被證實並非是可靠的生物標記,得以預測大多數人的心臟病突發風險。其他不利於飽和脂肪的證據,還包含早期一小部分具有影響力、後來被發現不符合其初始論點的臨床試驗研究。最後,對於飽和脂肪有罪的指控終告崩解。

尤有甚者,我們如今已經知道食用動物性食品,例如:紅肉、乳酪、蛋以及全脂牛奶等,有著諸多益處,它們富含營養素,而且遠勝過蔬菜與水果;它們含有符合人類所需比例的脂肪與蛋白質;它們已被證實能提供最佳的營養以利健康成長與繁殖。飽和脂肪也是唯一已知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食物,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已知要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能可靠地預測心臟病突發。而且飽和脂肪,一如所有的脂肪,並不會令人發胖。

因此,我們對飽和脂肪的恐懼其實是沒有實據的,但這種恐懼看來曾經一度是合理的,而且持續迄今,只因它合乎研究者、臨床醫師與公衛當局的偏見。持有偏見的研究者撰寫反對肉類的文章,讓他們輕易登上採行同儕審查制度的期刊,並且仰賴同樣持有偏見的媒體推廣其研究結果。我們都生活在這些偏見中如此之久,以致於幾乎不可能有其他思維。

少吃精製碳水化合物

吃奶油、喝全脂奶,並且這樣餵養全家大小。庫存起乳脂乳酪、內臓肉、香腸、還有,嗯,培根。這些食物都未曾被證明過會導致肥胖、糖尿病或心臓病,而大量且逐漸增長的新近研究更強烈指出,這些問題是由碳水化合物造成的。糖、白麵粉和其他精製碳水化合物,幾乎肯定是這些疾病的主要驅力。近來的科學研究與歷史記錄都導向同一個結論,食用精製碳水化合物,會導致更高的肥胖症、心臓病和糖尿病風險。

這些疾病也無法歸咎於遺傳,因為相關的基因數量太大,以致於無法顯示意義。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主持人在2009年就曾如此寫道:慢性疾病發展牽連的基因如此之多,「遺傳跟每件事都有關,也就等於和什麼都無關。」臨床試驗也證實,這些疾病並非由任何其他環境因素所引起,只有碳水化合物已在臨床實驗中顯示,是可能引起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我承認,這些結論似乎有悖常理,當我為了寫這本書而開始做研究時,也覺得這些理論違反我的直覺。這樣的意涵似乎令人無法置信,即使它已有現今可得的最佳科學證據支持,一盤甜菜沙拉加濃稠果昔當午餐,終究是比一盤奶油煎蛋對你的腰圍和心臟更不健康;牛排沙拉比一盤鷹嘴豆泥配餅乾更好,而全脂乳酪也比水果更好當點心。

除了點心之外,我們也很需要更多隸屬於「健康」欄位的食物當主餐。有人注意到一輩子都吃由蔬菜、魚和義大利麵組成的晚餐,是在食用嚴重受限的餐點嗎?還有魚,自從成為我們唯一的「安全餐點」之後,即迅速從海洋中被過度捕撈。一份更寬廣的菜單,其中包括羊排、燉牛肉和卡酥來燉肉砂鍋,將提供令人樂見的多樣性。總之,要以未加工的全食物做成含更高量脂肪的餐點,就必然要攝取大量動物性食物,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一直依循的道路。(本文摘錄自《令人大感意外的脂肪:為什麼奶油、肉類、乳酪應該是健康飲食(二版)》一書部分精彩內容)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21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