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口水是脾經發出的「求救訊號」
你是否經常出現流口水的尷尬情況呢?可別小看這個現象,這很可能是脾向你發出「求救訊號」了。
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脾氣一虛,口唇就易鬆弛,口水也就不自覺地流出來。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補脾,多吃些生於土中的食物,對補益脾臟有很好的效果。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小時候經常流口水。現在仍有許多父母為小寶寶穿上特製的小圍兜,以免口水弄髒衣服。
小兒流口水是正常現象,特別是1∼2歲的嬰兒,此時由於唾腺還沒發育完全,吞咽能力又弱,再加上口腔較淺,遇到唾液過多的情況,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流出。
★ 成年人無故流口水,須留心脾
隨著年齡增長,這種狀況大多會改善,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擔心。但是,如果成年人也流口水,就很令人因擾。
有些人起床後,經常發現枕頭被口水弄濕,還有些體弱的老年人,睡醒或說話時,也經常會有口水流出,這很可能是脾在發出「求救警訊」。
● 「口水」是脾之涎
人為什麼會流口水?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先瞭解什麼是「口水」。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有些多餘,口水不就是唾液嗎?3歲小孩子都知道!我不得不提出糾正,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正確來講,唾液包括兩種物質,一種是唾,一種是液。唾即平常所說的「唾沫」,有個詞叫做「唾棄」,就是往地上吐唾沫以示不滿。可見,唾是人為吐出來的;液又稱為「涎」。與唾沫不同,它是身體自主地分泌出來,這才是平常所說的「口水」。
按照中醫「五臟化液」的理論,「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唾和液是兩種不同的液體,分別出自腎和脾。
吞津法指的是「唾」。如果一個人經常流口水,你不能說他老是「吐唾沫」,因為它的病根不在腎,而在脾,脾之液為涎,這才是口水。
在正常情況下,涎液是上行於口中,但又不溢出於口外,因為口唇這扇「大門」把它擋住了。
★ 脾虛會體現在嘴唇上
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如果脾經出毛病,最先會表現在口唇上。脾氣若虛弱,肌肉就會失去彈性、易鬆弛,睡著後不自覺地張口,這時口水自然就會外流。所以如果你總愛流口水,先檢查自己的脾臟是否正常。
脾臟不正常,不僅反映在愛流口水上,還會反映在嘴唇。《素問.五臟生成篇》認為,「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唇為脾之華,是脾胃健康的指標。如果一個人的唇紅潤有光澤,則說明脾胃健壯。如果嘴唇經常乾燥脫皮,且沒有光澤,口中常有異味,則表示脾臟有問題。
★ 補好脾,不再流口水
既然找到流口水的病根,那該如何治療呢?偶爾會流口水,很可能是飲食不當所致。
例如一段時間內,大量地吃辛辣食物,就會導致脾熱,進而使口水分泌過多,不自覺的就會流出。
對於這種情況,只要調整飲食,少吃辛辣食物,很快就會調整過來。對於經常流口水的人而言,就需要特別關照脾。
你可能會說,那好,我就多吃些補品。且慢,先別忙著吃補品,不分狀況亂吃,很可能會導致﹁虛不受補﹂,白花冤枉錢。
中醫認為,藥補不如食補,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曾說過:「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癒,後乃用藥爾」,又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
可見,藥品只建議在救急時使用,對於一般保健或治療而言,食療才為上上策。
● 補脾法1:多吃根莖類食物
那麼脾虛應該吃什麼呢?補脾氣的食物雖多,但只要記住一個原則,那就是多吃根莖類作物。
因為脾五行屬土,而長期生長在土中的食物,如馬鈴薯、山藥、番薯等,正可應脾土之氣,因此,對脾胃有很好的補益效果。
● 補脾法2:做舌頭操
再教你一個補脾的小妙招,那就是動動舌頭。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經常讓舌頭做運動,可發揮固齒、健脾的效果。方法如下:
1. 伸縮運動:靜坐去除雜念,眼睛半閉。微微張開雙唇,將舌頭伸到最長,保持5秒鐘然後縮回,如此反覆做36次。
2. 蛇吐信:雙唇微微張開,將舌頭伸到最長,然後向左右來回擺動,就像蛇吐信(吐舌頭)的樣子。如此反覆做36次。
做完以上兩個動作之後,舌下會分泌出大量的津液,這時可再用吞津法,將唾液分次咽下,對補腎強精也有好處。
這套舌頭操非常簡單,平常有空便可操作。當然,如果想達到最佳效果,最好還是上午9點到11點做。此時氣血流注於脾經,運動效果最佳。
身體是很聰明的,出現危險狀況,它就會及時發出求救訊號。而首先要做的就是讀懂它的語言,並根據它的指示,做出快速反應。
養生,就先從讀懂自己的身體開始吧!
~以上資料摘自《12時辰自然養生法》王彤◎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