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總統賴清德積極布建「AI內閣」,攸關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相關部會首長人選也已公布。蔡政府八年以來的產業政策,可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來描繪,華麗空洞有之,但實際成果卻常淪為口號。「AI內閣」說得很好,但想要表達什麼?
在台灣除了在半導體代工與AI周邊產業下游之外,AI產業的核心如深度學習模型(OpenAI、Copilot、Anthropic、Gemini等)、網路平台(Google GCP、AWS、Azure等)都掌握在矽谷菁英手中,台灣在大規模全球通用智能AGI模型的發展中,除了「望梅止渴」外,還能做什麼?
賴政府自詡為「AI內閣」,但台灣AI優勢在於高科技的產業群聚及本土中小規模的AI應用上,政府到底是想蹭全球AI風潮?還是有什麼其他特別意義呢?還有,詐騙橫行及資安堪虞的台灣,「AI內閣」在致力產業發展之餘,是否也該全力改善這個令全民不安的問題呢?
事實上,AI是一個矽谷現象,其龐大AI創新能量的背後,是美國猶太族群長期在財金、科技、人才、商業等領域所累積的傲人實力,別人或其他地區是學不來的!
當馬斯克淡出AI主流光環之後,猶太裔幾乎全盤掌握了AI產業的全域,但下游那些共生的台灣半導體晶片設計及代工業者、伺服器代工業者,不是也吃得滿盆滿缽嗎?而這不正是台灣護國神山的優勢嗎?但這一波的產業震盪來自AI產業的爆發,系統性、前瞻性深耕既有產業未嘗不是另一個關鍵選項。
賴清德曾在三月中公布「五大信賴產業」,包括半導體產業、AI、軍工產業、安控產業以及通訊產業。首先,五大信賴產業不是什麼新的創新思維,但更像是蔡政府八年來產業政策的延續。但在五大信賴產業的重新布建中,蔡政府時代所建立的卅多個國家隊怎麼處置?其中爭議性最大的能源政策又該如何調整?
另外,滿坑滿谷的太陽能光電與離岸風電如何退場?耗水費電的產業項目如何彌補?缺電但執意推動高費電的海水淡化計畫,曾經喊得震天價響的氫能、生技醫療、低軌衛星通訊、量子計算、電動車推動計畫等蔡政府遺留的「產學國家隊」又該怎麼處理?曾經高喊是下一階段護國神山的生技產業,還在計畫中嗎?
再以蔡政府時期積極推動的氫能產業為例,二○二一年經發會曾把高比例的氫能納入台灣整體的能源供應鏈中,隨後又有氫氨混燒及氫燃料電池發展計畫;最近更有媒體大肆宣傳氫能,而中油也破天荒設立了二座加氫站,台灣卻不具發展氫能的客觀條件,「AI內閣」的能源政府計畫該如何調整?
有人誤以為,台灣有了護國神山台積電和「台裔」的輝達、超微等AI半導體晶片大廠,AI產業發展就能水到渠成甚至天下無敵;又有人以為,台灣有了名列前茅的醫療服務,就能「保送」AI生醫產業安全上壘,但真是如此嗎?
在AI時代,台灣企業產業轉型的利基應在「借AI之力,行螞蟻雄兵變大象之實」。經營AI必須有主導資訊的流通與治理能力。台灣發展AI到底是瞄準上駟的「主」,還是下駟的「客」?是聚焦在AI主體開發,還是跨業應用?賴政府若堅持以「五大信賴產業」為核心,AI技術定位及產業發展的藍圖,是不是也該準備好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