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中國流動兒童的成長路(一)


【Sense好感電子報】給您新觀念,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旅遊、設計、美食,展現品味生活的價值與憧憬!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0/04 第56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人籟官方網站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延遲發報聲明
本月專輯 《人籟》108期專輯引言
專輯選文 十平米的家
我們宅,但我們不怪
 
 
延遲發報聲明
郭冠均
親愛的讀者你好:

很抱歉,本期e人籟電子報因故延期,造成各位讀者不便請見諒,感謝您的訂閱。

人籟網站編輯 郭冠均 敬上

TOP

 
 
《人籟》108期專輯引言
人籟編輯部
中國流動兒童的成長路

上海,中國第一大城,從留有租界殖民時代異國風雅的浦西舊弄,到進入全球經濟競賽富賈爭雄的浦東新廈,上海人生活五光十色,冠絕全國。

然而,這城市固然有滿滿的光鮮,卻也藏不住片片的晦暗。在約莫台灣六分之一大的土地上,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逼近2400萬,其中40%是戶籍不在本地的外來人口:他們可能來自後進的大城小鎮,也可能來自廣袤的農村,但都期望在上海找到立足之地、安身之所,甚或奮力搭上經濟發達的列車,將生活載往夢想中的水平。然而,同為中國人,從「外來的流動人口」到「合格的上海公民」這條路卻遍地荊棘,因為買不起房、沒有本地配偶、不在知名企業工作、收入不到中高端水平、沒有固定住所、……等難以盡列的原因,他們無法將戶籍轉入實際生活的大城市,也因此有學校進不了、有醫院去不起、有保險加不到,只能各憑本事:要不就透過市場,額外付出購買被排除的服務;要不就摸摸鼻子,甘願承受次等公民的待遇。

一紙不等值的戶籍,切割出了公民權利的差序。

這在小國如台灣,幾乎是不可想像,但在戰後大中國,卻是難以撼動的制度遺緒。1949年起,中國政府在社會主義的綱領下以計畫經濟主導全國生產活動,並在1958年確立了農業與非農業的戶口登記,以及城鄉二元的治理體制。在這種制度思維中,每個人都被分派到特定的崗位上,遷徙也由政府管控。1980年代以後,中國──從「容納」到「擁抱」──開始迎接市場經濟,社會組織普遍轉型,國家不再能一意限制流動。可是,長久以來與各種資源分配緊密掛鉤的戶籍制度,卻因治理問題的牽絆,遲遲未有根本改革。疊床架屋的結果,累積出如今的怪現象。

這對中國的新世代有深遠影響。流動人口無法自由地安家落戶,使得他們在養育子女時面臨諸多問題,其中最要緊的便是「教育」。流動家庭的子女,「生」在異鄉,或至少「長」在異鄉,卻因「外地人」的身分長期無法平等地與「本地人」一同接受教育、競爭升學。有能力的家庭,或能支出大筆花費,讓孩子一路在高級私校讀書;但對從農村到城市討生活的上億「農民工」勞動大軍來說,若離不開城市,要不只能投降放棄、任孩子隨波逐流;要不就得將其送回老家、忍受家庭四散──不論是哪條路,到頭來恐怕終究會進入貧困的循環。

一紙不等值的戶籍,也加深了社會階層的牢固性。

在上海,目前至少有數十萬學齡的流動家庭隨遷子女。他們的上學經驗籠罩在戶籍制度的陰影下,直到晚近始見些許開放的曙光,但能不能苦盡甘來?仍是問號。藉由這個專輯,我們帶您走進上海,一同見證這些孩子的成長路。

(攝影/林佳禾)

TOP

 
 
十平米的家
林佳禾
攝影/林佳禾
隨遷女孩在城市漂泊

56-106、56-107、56-203、……牆上四處可見相似的長串編號,乍看有些神祕,轉了一圈之後,大致不難推想:那是門牌號碼。56-106,也就是56號、1樓、第6戶。

雖然沒有老北京正牌大雜院那種四合院的格局,但以粗糙的磚造平房為主體,圍出一個院落,再多一些簡易搭建的板房,上上下下住得下十來戶人家。看上去,每戶大約就是只有一個房間,做飯、盥洗的空間則是共用。出入口一旁牆上漆著「出租房」字樣,另外還多了個大大的「拆」字,不過居民的生活貌似沒什麼異狀,打量我這個「外人」的眼光也算友善;倒是巷弄外的馬路兩旁,磚垣處處、塵土揚揚,不是剛拆遷,就是正要開始建新房。

什麼樣的人住在這裡?不消說,基本上全都是外來的務工家庭。

這裡是上海楊浦區江灣鎮的一處「雜院」,而我並非獨自一人就能熟門熟路地來此探訪,身邊其實有個嚮導──她是一位青春正茂的十九歲女孩,叫做曉眉(化名)。

我們是透過中介安排,先以電話聯絡,約定好時間地點。見面之前,我一直以為她八成是個年輕的NGO工作者,要不就是大學生志願者;見面之後才知道,生在上海,長在江灣鎮,但老家卻在外地的曉眉,其實正是所謂農民工家庭的「隨遷子女」。她的父母很早就離婚,跟著爸爸在上海相依為命,家鄉雖有個已成家的哥哥,但平常很少聯繫。

曉眉從小到大的生活範圍差不多都在同一地區,但問起搬家的經驗,她淡淡地笑說:「多得數不清了!」她告訴我,這裡的農民工家庭每個月住房支出約在五百到八百元人民幣(含水電)之間。這個價錢能租到的房,比我想像的要多樣化一些,但居住品質好壞是一回事,對外來人口來說,這座城市變化太快,從工作到生活沒有什麼能保障長久:即使看似已在一個地區安定下來,搬家──不論原因是拆遷、漲租或其他──仍是稀鬆平常的事。

然而,在數不清的搬家經驗中,有一個地方對曉眉來說別具意義,那也是我們這場午後約會主要想走訪的地點──江灣機場。

「機場」曾是她的家園

江灣機場最初是日本在侵華戰爭占領上海期間所興建的軍用機場;戰後,它轉由中共解放軍管理使用,直到1994年正式停飛關閉,才逐漸廢棄。一大片空曠的閒置土地,自然發展出了外來務工人口的聚居區。在小學五年級到初中二年級這段期間,曉眉就住在這個人們仍慣稱「機場」的違建社區裡。

然而,像機場這樣的地方是政府亟欲「清理」的目標。機場舊址另有大片區域長成了草澤溼地,長年以來呼籲設置保護區的聲音一直沒斷過。後來,上海市政府做出相當積極的介入:以興闢生態公園為基礎,完成了全區開發計畫,除了讓復旦大學在這裡建了一個新校區,更在201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之際借力使力,大舉引進國內外開發商,啟動了名為「新江灣城」的豪宅造鎮計畫。在這樣的進程下,從2006年開始,被納入開發範圍的機場聚居區便陸續遭到拆遷,如今已不復見,數千家庭、近萬居民,也因此四散。

曉眉帶我走到了原本聚居區的邊緣,放眼所及,雖然明顯連道路建設都還沒到位,當初騰出的土地上已錯落地長出許多地產開發的新建案──那地景,完全看不出曾有許多家庭在此蝸居,倒是像極了台灣炒房最熱烈的都市重劃區。

人助自助,學習不斷

我們沿著人車川流的國權北路步行,左邊是空曠待開發的土地,右邊則是整齊的公寓式住宅小區。據說,當初這條路就形同是「外地人」和「本地人」的領域分界線──兩邊居民儘管距離這麼近,卻會上不同的菜市場買菜、不同的館子吃飯──筆直一刀,切出了兩個世界。走了一小段路,右邊出現一所校舍看起來很漂亮的學校,叫做高境三中,曉眉轉過頭對我說:「那就是我讀初中的地方。」

十多年前,沒有上海戶口的流動兒童只能就讀體制外的民辦中小學,也就是俗稱的「打工子弟學校」。像機場這等規模的外來人口聚居區,學齡兒童動輒有數千人,「市場」不小,社區裡通常會有好幾所學校,但它們當時完全無法獲得政府補助,因此不論環境、設備或師資往往都很差。

2001年,一位復旦大學的研究生張軼超發動身邊的同學好友,不僅募集物資捐贈給機場裡的學校,還義務擔任支援教師;畢業之後,張軼超持續組織這支取名「久牽」的支教隊伍,為機場的孩子提供課業輔導、才藝課程與團體活動;到後來,他甚至辭掉了令人稱羨的私校教職,全心投入農民工子女的陪伴工作。

當年還只是小學生的曉眉,就是張軼超最早接觸到的隨遷子女之一。2006年,有二十多位支教隊服務的孩子即將從小學畢業,但機場裡的民辦學校卻因拆遷和取締面臨關閉的危機;為了讓這些孩子能在上海繼續就學,張軼超努力奔走,終於與高境三中談妥:只要能通過學力考試,這些學生就可以入學從預備年(相當於公立小學的六年級)讀起。

就這樣,人助加上自助,曉眉成為當年極少數成功轉入公校就讀的學生之一。「以前只能從外面望著它,我從來沒想過能進這個學校讀書……」站在高境三中的校門口,曉眉對我說:「久牽,改變了我的人生。」

這麼說並不誇張。初中還沒讀完,曉眉家就因為拆遷不得不搬離機場;當時如果沒有久牽,她很可能還盼不到政策開放,就會面臨失學的危機。如今當我們踏行在過去聚居區的土地上,曉眉已無法辨識曾經住過的家大致在什麼方位,不過那段幸運的際遇,卻還深深烙印在她的腦海。......(全文未完)

閱讀全文: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412-2013-10-03-03-07-43

TOP

 
我們宅,但我們不怪
汪正翔
攝影/蕭如君
動漫宅

張哲榕:宅態度,讓我保留真誠

張哲榕是當前活躍的攝影創作者,他的作品常以動漫為題材,看起來很宅。為什麼他會與「宅」畫上等號?他是這樣說的:「我覺得自己宅,是因為居家環境太舒適,常常整天盯著電腦螢幕,一天待在家裡超過十小時。與其說宅,其實更接近日文中的『繭居族』。」

宅不宅,難定義

如果「宅」是指長期處在同一空間,大多數人看電視、看電影,甚至搭捷運,也不過是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難道就不宅嗎?對於這個問題,張哲榕一方面說或許是工作的關係,讓一般人必須四處移動,不像他在家接案,移動空間有限,自然顯得比較宅。但另一方面他也懷疑,也許是大家不敢承認自己就是一個阿宅。就此看來,以是否「處在固定空間之中」來定義「宅不宅」著實可疑。

「宅」有時也指社交上的障礙。張哲榕說:「我經常流連在網路空間,以前是無名小站,現在是臉書,由於這個界面很便利,形成了一種宅社交的方式。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是因為我比較被動,不會直接舉辦活動,而且看到女生會害羞。但我可以透過拍照,在互動過程中讓男女共同參與創作,這是很美妙的。」不過,張哲榕其實沒有想像中閉塞,他談過幾次戀愛,現在也有穩定交往的對象。他的許多作品更是需要模特兒裸露扮裝,如果不是有相當的異性溝通能力,恐怕也難以辦到。

行動力,化虛為實

那張哲榕的「宅」是否意指與現實脫節?他的作品固然以動漫為題材,但同時也有成熟的打光技巧,題材也富於暗示與批判,譬如處理女性被物化的問題、資本主義的氾濫、乃至於都更議題。他甚至直接參與社會運動,像是反核遊行與洪仲丘案的遊行,都可看到他的身影。現下許多社會運動都是由網路發動,像張哲榕這樣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的人,不僅不會缺乏行動力,反而是更具行動力,在網路世界裡,一個有趣的發文就能激起許多人的迴響,甚至進一步在現實世界串連。這看起來弔詭的結果,正反映了新時代所需要的行動特質已經不同。我們也許還是需要衝鋒陷陣的抗議青年,但是我們更需要詼諧有哏的網路貼文,這樣才能將嘴砲化為實際。

如果張哲榕是這樣的不宅,他為什麼仍然要以「宅」自詡呢?他說:「我想要保留真誠的部分,保留真誠的態度來創作。」我想他說的真誠,意指面對真實的自我、對自己抽絲剝繭,而那股自我囈語般的氛圍,對他來說是「宅」最珍貴的部分。

遊戲宅

吉利:因為宅,所以理解世界

吉利目前在網路遊戲公司工作,她認為社會對遊戲宅的刻板印象滿接近對理工科男生的想像:不善言辭、不善打扮、需求以C/P值最高為前提。但是,在與玩家接觸的過程中,她發現網路玩家三教九流都有:「有自營商的老板,而不是長期失業待在家的人;也有中年媽媽,孩子上學後,白天很空閒,她們喜歡玩遊戲,因為時間可以自己控制,大可上線一段時間,然後再去處理家務。」......(全文未完)

閱讀全文:http://www.erenlai.com/index.php/tw/-/5413-2013-10-03-08-20-17

TOP

 
 
遇見東京女孩的眼神
商業攝影師沈平林,透過《Tokyo Girls Alone東京女孩》與《Tokyo Nobody》,攝下東京的女孩與街景,也在按快門的同時,透過女孩的眼神,理解東京、理解自己。

在地美味牛肉麵
牛肉麵的滋味,貫穿台灣人老少的記憶,我們為您找到在地人才知的美味牛肉麵。這幾家牛肉麵不僅風味獨特,而且物美價廉,全部都百元有找。
 
e人籟Twitter e人籟噗浪 e人籟臉書 e人籟youtube
2011 中華利氏學社 版權所有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人籟論辨月刊》及相關作者,未經授權禁止轉讓或節錄。如欲轉載請【連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