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著女巫店網站上的一段文字,「不一定胖或瘦,美或醜,但是他們充滿能量,眼光中閃爍著自信,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不畏強權的打壓,不怕主流的排擠,自信自在地存在。」這是空間設計師呂哲宏心目中文藝青年的模樣。 在台灣夏季熱浪來襲的午後,呂哲宏引領DFUN來到東豐街轉角的Diary。這間以水泥、木頭與鋼鐵為元素的工業風格小酒館,運用裸露天花,溫潤手感的骨董木桌,搭配上知名美國設計品牌Emeco一體成型的不鏽鋼極簡餐椅(Navy Chair),儼然就是微文青所迷戀的粗曠頹廢美學。 襯著附有手寫調酒配方的杯墊,點上一杯柯夢波丹(Cosmopolitan),佐以炸岩石,我們開始一段關於文青的話題。 文青沒有絕對值 呂哲宏為首位獲德國iF傳達設計金獎的亞洲室內設計師,執業多年對空間設計一向具有獨特見解。他表示,文青為文藝青年的簡稱,文青空間的起源可追溯至17-18世紀的沙龍,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產物,亦是近代西方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時不少名流人士喜歡找詩人、文豪、畫家到自己家中客廳談藝術聊文學,這也是文青空間的前身。而台北早期以紫藤廬為文青空間之首,身處其中的作家、藝術家、學者,不稱自己為文青,他們只在乎他們在乎的,討論他們想討論的。 因此之於文青,重要的是擁有獨立自主的思想與態度,能在原則上堅持自我信念,他們喜歡自然純粹,且能保有自我意識的場域,因此,呂哲宏認為,根本沒有所謂文青空間,任何一種定義都可以是,也都可以都不是;只能說文青比較偏好英倫工業風、北歐極簡風以及紐約Loft風,但並沒有絕對。 工業風•北歐風•紐約loft風 提起工業風,工業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是重要的分水嶺,不僅奠定西方近代社會文明及經濟生活的基礎,也將古典、藝術跟現代建築劃開。當巴洛克華麗室內裝潢為主流的世代,被大量化生產所取代,室內設計風格也開始以金屬、鐵件為主軸,強調起物件外露的形式。 至於一般人熟知的極簡北歐風,因北歐當地白天比黑夜短,主要以大量純白體現自然,並透過木頭材質的使用增加空間暖度,或融入活潑色彩突顯設計性格。而紐約Loft風的誕生背景則來自貧困,當時不少紐約自由藝術工作者與窮學生為省租金選擇住在頂樓,為求美觀又不需花大錢的前提下,索性在跳蚤市場或路上揀舊家具回來東拼西組,替頹廢的空間賦予生命力與想像力,自此蔚為風潮。 對呂哲宏來說,所謂微文青設計有點像紐約loft的轉變,是某個特定時代、地域、生活習慣與人文風俗下的產物。畢竟「風格最初的形成都不是風格,而是很多現象同時發生累積後所演化而成的定律。」很難說微文青設計會不會像紐約Loft演變成一股風潮,但起碼當下的人們深受感染。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