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過心年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udn專欄報】每週一到週五發報。給您最貼近社會現況的時事話題,獨特的名家觀點,一針見血的專欄評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13 第16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最溫柔的堅持
證嚴上人專區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過心年
慈濟脈動 助人線上/黃秀燕 入寶山滿載而歸
焦點專欄 大地保母/袋袋相傳善循環
最溫柔的堅持
每個個案都像一部大藏經,

在看盡貧、病、老、死後,

黃秀燕堅定在訪視中付出、修六度萬行,

並且珍惜自己能當個「被需要的人」;

正是這分心靈充實,也讓她此生了無遺憾,只有感恩。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過心年
撰文.袁瑤瑤 攝影.阮義忠
 

法親比俗親更親

「手伸長一點,手伸長一點……」護法師兄一路叮嚀每桌師兄、師姊與會眾。上人無限歡喜,捧著厚厚一疊圍爐紅包,見「手」就發,還一一垂問:「你有沒有?」「你拿到了嗎?」許多不曾在精舍過年的,都扶老攜幼地回來了。極目所見,每張面孔都是紅通通、喜洋洋,氣氛豈止熱鬧滾滾。

想起四個小時前抵達精舍,會客室已人氣鼎旺,來自海內外的法親圍坐上人身邊,個個喜不自勝,彷彿光是坐在那兒看上人,就夠幸福了。大家平時各就各位,在全球的慈濟花園就地綻放,千里迢迢回來,只因法連心。上人說:「法親比俗親更親。俗親是一生一世,法親是生生世世,因為我們的方向一致,道路是同一條,那就是菩提大直道。」

二○一四年一月三十日,除夕團圓飯席開兩百桌,其中包括來自十二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閩南語、中文、英語夾雜。每一桌在上人靠近時,都會齊聲高呼祝福語,除了「Happy Chinese New Year」、「祝上人身體健康,呷百二」,還有「上人,我們需要你」、「祝上人永遠不老,永遠和我們在一起」,極為貼切表達了全球每一位弟子的心聲。

除了主齋堂,上人也一定會到大寮親自發紅包,感恩香積菩薩的辛苦。此外,就是所有地方都繞一圈,祝大家新年事事如意!上人走到哪兒,高昂興奮的氛圍就籠罩那兒。我亦步亦趨,只見弟子這廂齊呼:「祝上人法輪常轉——」,他老人家那廂歡喜回應:「我要轉,你要接喔——」

交織熱與光

慈濟大家庭的空間不斷擴大,人才一年比一年多。今年的除夕晚會由一群年輕的清修士策畫,讓人覺得格外有活力,從頭到尾給人的感覺,就像慈中師生表演武術時播放的慈濟好歌:真心是道場,單純大力量,心心相印,交織熱與光。

重頭戲是菲律賓法親回顧海燕颱風後的賑災。他們前往災區時只買單程機票,在惡劣的環境拚了三十幾天,直到城市復甦、笑容又回到居民的臉上,才回來向上人繳成績單。一路走來的艱辛、疲勞,以風趣、幽默的短劇呈現;無論是半夜下雨地鋪泡水不能睡、中暑刮痧,或是載運現金的遊艇在海中迷航,都讓大家笑聲連連,卻又感動得無法不掉淚。

特別吸引人的,還有北京舞蹈學院史敏教授的演出。舞姿妙曼的她是國家一級演員,舉手投足無不是韻味,輕鬆自如的幾個動作,就讓人領會了她專研多年的敦煌舞之美。史教授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敦煌舞傳承下去,並願意在寒暑假時來臺親授絕活。祝福她早日遇到有緣人。

大陸今年有十二省的法親回來過年,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來自深圳、才六歲的李欣儀。她不但把《靜思語》背得滾瓜爛熟,而且融會貫通。比如說,她告訴爸媽「生氣是短暫的發瘋」,還會在他們發脾氣時,老氣橫秋地來一句「生氣是無能的表現」。

阮義忠師兄拍到了欣儀下臺後,被上人握著小手的畫面,並跟我轉述:上人問欣儀長大想做什麼,她回答當小兒科醫師。於是,上人便說:「我等你。」

這真是最最最最好的新年禮物!

菩薩在雲端 靈山在高空

臺灣過年,全世界都來拜年。從除夕開始,全球弟子透過視訊連線,為上人及全球慈濟人送來祝福,一會兒是說英文的,一會兒是說法文、西班牙文的。每個地區都使出渾身解數,菩薩大招生的成果展現,規模一年比一年大,何況還有一些短劇、奇招!臺中慈院的〈老年Pi的奇幻漂流〉主角,演出能力不輸專業人員,其實卻是神經內科的郭啟中醫師。

最不可思議的就是,莫三比克、賴索托、辛巴威、海地等地的黑菩薩,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一開口,竟是整整齊齊、字正腔圓的華語「大家吉祥如意」、「恭祝上人法體安康」、「大愛讓莫三比克亮起來」!

上人說,視訊連線最能讓他體會什麼是「空中妙有」:「佛法不只是在佛堂�,我們的菩薩在雲端,我們的靈山在高空,菩薩充滿空間。菩薩雲集,法親相見人人歡喜,人人相互祝福。每一年的這個時刻真的很令人歡喜,菩薩年年增加,而且心都歸於法。心中有法就能度眾生,就能將菩薩道鋪得直、鋪得開闊,讓人間路平坦,讓人人平安!」

「過年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清除一下,重新布置全新的人生。」上人對著似在眼前、實在千里外的弟子們殷殷叮嚀:「千山萬水,隔不了想念師父的心。但真的想念師父,就要將法傳下去。人人時時有法,就是時時有師、時時是佛。希望人間永遠平安吉祥,人人時時法喜充滿。」

過心年

上人的新春開示是:「但願人人過心年。人人連心、合和互協,人人聞法,以佛法淨化大地,讓大地平安,風調雨順,這就是我今年最大的期待。」

在除夕晚會上獲得滿堂彩的許亞芬師姊,大年初一來跟上人拜年,翩翩風采又吸引了所有法親的注目。一句甜甜的「上人,您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讓上人笑逐顏開:「我說的法,她用肢體表達,廣度眾生。」

昨晚的壓軸,就是亞芬師姊與擅長編劇、作詞的林顯源師兄。他們一位扮坤生,一位扮乾旦,連袂以歌仔戲的傳統曲調詮釋《靜思語》,快樂、輕鬆地引導大家入經藏,連上人都說好精彩!最後亞芬師姊獨挑大梁、演唱〈紅豆詞〉,嗓音渾厚、情感充沛,非常動人。

上人喜悅地表示,除了〈菩提禪心〉,他們兩人還會合作在大愛臺呈現慈濟大藏經:「有些地方的真人、實景很難拍,但可搬上舞臺,成為歌劇。都是真實的事情,在舞臺上把它演出來,應該會讓人面目一新。這也是為時代做見證,為人間寫歷史,為慈濟補充豐富的大藏經。」

午休時間,法親們三三兩兩地在室內或戶外聊天、喝茶,接待組照例準備了豐富美味的茶食、果點,讓大家好不窩心。

人的確是習慣的動物。我與阮師兄在廊前小坐,突然發現,我們似乎每年都坐在同樣的位置。環顧周遭,一些年年回來的法親,也照例在老地方喝茶、曬太陽。空氣中的茶香、花香讓人心曠神怡;常回靜思精舍,絕對是最好的習慣!

助人線上/黃秀燕 入寶山滿載而歸
撰文.黃秀花 攝影.顏霖沼
【訪視志工速寫】
人生歷程:1956年出生,1992年受證慈濟委員。
訪視資歷:22年
訪視祕訣:只求盡心盡力,不要太在乎成敗,而且成敗也難論定;能從中學習到處事的智慧,結許多好緣,此生無遺憾,只有感恩。
志工心得:歷經車禍和癌症,生命已被打了兩次折扣,不容浪費,要趕快做;而且愈做愈健康,精神更好,這應該也算是一種福報。

細雨霏霏的城市,有幾分寒意。街道上,人力板車、三輪車四處攢動,不怕招不到客人;港邊,大型貨輪、商船出入頻繁,貨物不停地被起卸;而自碼頭延伸而起的主要幹道中山一路及二路,酒吧、餐廳林立,店家笑迎各國來客,愈晚愈熱鬧……這就是五十年前基隆的繁華景致,居住在此的人,依靠港口維生,也藉此致富。

曾幾何時,隨著港口沒落,又因距臺北市近,有錢人和年輕人紛移居而去;絢爛歸於平淡,人煙漸遠離,相較於過去是臺北人跑來基隆逛委託行買舶來品,令人不勝唏噓。

基隆素有「雨都」之稱,一九五六年誕生的黃秀燕,頗習慣那溼冷的天氣,認為陰雨綿綿也別具浪漫,她從小生長於斯,現在又從事訪視工作,在濟弱扶貧的路上,每每遇見由盛轉衰的案例,想起家鄉起落,不免一絲悵然。

基隆港邊,少婦的嚮往

黃秀燕是碼頭工人之女,自小以港口為家,住在簡陋的工寮;四歲時,靠著母親勤儉持家,全家人購得小屋住下;十五歲時,家庭環境漸改善,又換到大屋,一半租給人經營西藥房,另一半他們自賣水果和冰品。店面位於「碼頭新村」,人來人往,生意很好做,不數年便累積到一筆財富,家境也邁向了小康。

黃秀燕成長中無須為錢擔憂,但父母認為女兒將來總是要嫁人,不必讀太多書,因此哥哥一路念到大學畢業,她和兩位姊姊卻只有小學學歷;十三歲時她就跟著鄰居去三重學「藝」||說是學「技術」,實則是在紡織工廠當作業員,經常熬夜加班,身體也因此搞壞了。

返回基隆家中休養,她幾乎是藥罐不離身,生活變得暗淡無光。自覺出了社會,方知所學有限,寫信時常感詞不達意,二十六歲那年,她決定去讀國中補校。

校內各項競賽,她無役不與,還得過作文比賽第一名;她非常活躍,又參加演講又帶團康,加上功課成績好,畢業時榮獲了基隆市政府頒發「優秀青年獎」。

這段風光史,要屬那個時期最足堪欣慰的一件事了;也在同一年,她嫁給在港務局任職的丈夫。婚後,孩子陸續來報到,生活壓力驟增,原先體質虛弱更形心力交瘁;她罹患了甲狀腺亢進,眼球外突、臉部變形,開始自卑封閉,變得易怒和煩躁;常夜夢鬼魅糾纏,只能求神問卜,尋求解脫,卻是苦上加苦。

三十二歲那年,一位法師贈予《法界唯心》佛書,覽讀之後,她自慚過去迷於怪力亂神,決心向佛,更發願茹素,祈求佛菩薩慈庇自己和母親身體健康。

然而,精進於念佛、誦經、朝山等佛事,經義卻不甚解,習氣依舊在,心靈仍是苦。

三年後,偶聽朋友談起,證嚴法師在花蓮蓋醫院救人,她隨喜捐了五百元;不久,又從報上讀到法師的建院理念和事蹟,既感佩又景仰!

一次,她到臺中清水參加一場法會,回程火車中,與朋友聊起自己很敬仰證嚴上人,只是無緣相遇;這被坐在前座的林姓婦女聽見了,主動告知自己的母親正是慈濟委員。幾天後,黃秀燕就接到資深委員林何清言邀約她到花蓮參訪。一趟尋根之旅,從此改變她的命運,也喚醒了她的人生。

無常啟示,不執著世間財

「啊!你回來了!我要派工作給你,寮房外面有很多紙箱子,你算一下有多少?」她連忙回答:「這個我會!」這是黃秀燕首次赴花蓮參訪前所做的夢境,夢中,上人殷殷叮囑的慈容,清晰如實。

因此,當林何清言提起,希望她能幫忙勸募善款,她的解讀是:「『數箱子』不就等同於『記帳』?跟『募款』同義。」她爽快答應了。

只是,後來靜心一想,所識之人不多,除了一群常結伴去念佛的老太太外,左鄰右舍並不太相熟,姊妹淘也已遠嫁或失聯了,到哪兒去尋會員?

她逢人宣說慈濟及上人建院初衷,沒想到竟獲得廣大回響,頭一次就募得二十九戶,第二次又增加到四十多戶,資深委員誇讚她:「很精進!」

其實,那時她常出入證券市場,募款最大宗即是股票投資客;她再接再厲向他們勸募「病房」,一間三十萬,一下子即招到連同自己共二十八人,每月每人出一千元,不足的兩名則由林何清言及其夫婿補齊,十個月繳清。

她連搭慈濟列車往來花蓮,都能在火車上招募到二十一人認捐病床,當然還是用分期圓滿。只要拿起麥克風,她就能面對大眾滔滔不絕,這分功力來自於長年的培養──從小學四年級起,她就獲老師賞識,常上臺演講,早練就出不怯場的本領。

林何清言感受她這分為善勇猛的精神,鼓勵她出來當慈濟委員,還輕輕一提:「上人說,做人不能貪喔!」是提醒她不要玩股票。

玩性正酣,她因此猶豫了。直至母親癌症往生前所說的一段話:「我一生勤儉過日,一角湊成兩角用,卻得到這種病,就算把錢都捧給醫師,也醫不好,救不了我的命啊!」猛然令她醒覺:「難道我也要這樣過一生,錢賺再多,又有何用呢?」

母親過世當晚,黃秀燕的先生因胃穿孔引發腹膜炎緊急住院。無常來得太快,讓黃秀燕疲於奔命,幸好搶救得宜,先生才度過難關。

連著兩件大事考驗,終使她下決心要承擔慈濟委員大任,那是一九九二年、三十六歲時;她將手中股票全部出脫,賠掉了十幾萬元,亦在所不惜!

訪視二十載,看遍繁華落盡

從受證慈濟委員起,黃秀燕就一路做訪視,奔走於長街陋巷、關懷暗角,歷二十二年不輟。基隆有其特殊地理和背景,面海也靠山,早期行船人和礦工很多,這類族群在時代淘洗下,日漸衰減甚或消失,令她生起無限感慨。

「一進入礦坑採礦或出海捕魚,能不能回得來都是未定數,屬高風險行業;賺的是辛苦錢,若不懂儲蓄,晚景多半很淒涼。」黃秀燕有感於個案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年輕時很好過,到了年老,病痛纏身又沒錢。

有六位孤獨長輩共同承租一棟三層樓公寓,獲得慈濟補助生活;問起過往經歷,有混過黑道、販毒走私、拋妻棄子等,最終落魄到流浪街頭或破舊屋簷下。他們住在一起原以為會相互照料,不意彼此習性不同,迭起衝突,常常一通電話來,黃秀燕就要趕去充當和事佬。

一位是五十多歲的洗腎病人,另一位是過慣有很多小弟服侍的黑社會老大,兩人就為了上廁所沒沖馬桶之事吵架。她調停時發現,洗腎病人因體虛,上完廁所常是頭腦昏沈,就忘了要沖水,而後者感覺不受尊重。她分享自己的經驗勸「老大」──

她曾與一群志工去幫一對分別患中風、失智症的老夫婦打掃,一走進他們家,遍地糞便惡臭無比,志工動用鏟子剷除,清出的廢棄物好幾卡車才載完。

「您很有福報喔!不用特意到外面當志工,手一按,就可服務別人,不是很好嗎?」黃秀燕打趣地說,對方一聽,馬上笑開了。

「您年齡長他幾歲,不要跟他太計較,他是因為生了病,不是故意的。」她繼續說:「沒人會喜歡老被罵,就包容他一下!況且,您上一次癲癇發作,還不是他幫忙叫救護車?說起來,他就像您弟弟一樣啊!」

聽完她的一番開解,兩人終於握手言和,事件也就平息下來了。

獨居長者,一路相陪到底

除了關心社會邊緣人,一路相陪到底,當他們臨終時,無家屬出面,黃秀燕也常代為料理後事。跑慣了殯儀館、火葬場及靈骨塔,她不覺得害怕。「對我而言,他們既像長輩又像家人,生前我們那樣熟悉,死後自然也無所畏懼!」

生老病死,誰能逃得過?她說來雲淡風輕,特別是自己出過重大車禍、後又罹癌,對「無常」有很深的體悟,更珍惜自己能當個被需要的人;只要能幫助人,她是義無反顧,即便碰到大過年,她照樣出入醫院、殯儀館不忌。

曾關懷一個由基隆市政府提報的個案。老伯年輕時在基隆街上賣菊花茶,生意不錯,但對人防範,與妻子仳離;開放大陸探親後返回老家定居,不料錢財被騙光,成了流浪漢;輾轉回到臺灣,身分證已被註銷,連入住公家收容中心也沒有資格,更別提敬老津貼了。

黃秀燕接案後,為他多方設法;後來一再拜託私人安養院的老闆,給予一張床位,他生活可自理不需人照顧,就供應他三餐,慈濟則補助費用;這才使他生活安頓下來。

期間,黃秀燕只要有空就會去探視,老伯也視她如女兒,互動緊密。但有一年,她出車禍受重傷,委託其他志工看望,伯伯一問起,志工們都說她很忙。但有次一位志工說溜了嘴,他一聽,竟號啕大哭說:「她人這麼好,怎會出這種意外!我已經活到八十多歲了,再活也沒用,可以的話,我真想代她承受。」此話經志工轉述給黃秀燕,她熱淚盈眶……

傷勢復原後,她又常去探視;就在那年除夕夜,伯伯於睡夢中辭世了,當她凌晨接到噩耗,立刻與一群志工趕去助念。辦理後事時還是卡在無身分證明這一關,於是她先跑去桃園機場調資料,又輾轉於出入境管理局和戶政、警局等單位,終究恢復他的身分,再查過去戶籍,找尋到他前妻住處,登門拜訪,走出來的是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婦人,得知他們來意後說道:「大過年,還讓你們為他奔忙,真是太感謝了!」老奶奶寫下委託書,讓志工為伯伯辦理後事,一切才告圓滿。

每逢清明節,黃秀燕前往靈骨塔祭拜自己的公公,也一併會看看其他被她送來的長者,對著他們說說話,仍感覺彼此很親。

貧病老殘,無法袖手旁觀

爬上兩層階梯,繞過一間神壇,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盡頭,長廊的兩側是一間緊挨著一間的窄房,黃秀燕走沒幾步路,敲著其中一間,大喊:「張伯伯!」過了好一會兒,老人才蹣跚地走來開門。

門一開啟,包裹著一身厚衣的張伯伯出現了,他笑稱,天寒地凍,穿幾件衣服都一樣冷。見他瑟縮著身子,顯見才從被窩爬起。這正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日,溫度降至攝氏十度以下,基隆靠海,尤顯冷冽。黃秀燕問張伯伯:「衣服有沒有穿暖?身體要照顧好喔!」老人則一逕地點頭,也要她多保重。

論起張伯伯的來歷,就是從前住在「溫馨公寓」的一名房客,那棟三層樓的公寓後來沒再續租,因為鄰居抗議他們很吵,因此伯伯們一一遷離了,有人被安置到安養院,張伯伯是被安排住到這�。

斗室兩、三坪大,僅有一張床、冰箱、電鍋、電風扇及一小小淋浴空間,上面還搭有一個小閣樓,住著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當天他做「陣頭」去了,並不在家。

老人忍不住對著黃秀燕抱怨年輕人生活習慣不好,她要他多忍讓,還說以他的年紀都可以當他「阿公」了,就把他當成「孫子」,不要多計較。

這一老一少的組合,有時吵、有時也很好。如年輕人會幫老人跑腿買東西,老人有好吃的也會分享給年輕人。講起來,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個是年輕時靠販毒維生,有錢了就拋妻棄子,另組家庭,到了晚年妻兒不認;一個則因家庭貧困,父親只能照顧中風的妻子,將這個智能不足的兒子趕出家門。

貧、病、老、殘,這大抵都是黃秀燕所關懷的對象,當親人不要他們,或有家人卻關係疏離,或者是單身寡人一個,她看見了、聽見了,就無法袖手旁觀,一定會熱心相助。

問她做了那麼久的訪視,是什麼力量讓她持續?她說,就是當初加入慈濟的那一念心,本著對上人的承諾,來自於資深委員的提攜,她不會淡忘;如今隨著歲月累進,自己亦已成為資深者,更有必要將精神傳承下去,正因慈善是慈濟的起源也是根本,還有很多困苦眾生等著被救拔,她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Q&A【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

訪視成員借重彼此長處,合心幫助個案,
也互為「善知識」,幫助自己更有力量走下去。

問:從資深委員身上學習到的慈善精神是什麼?又有哪些部分您認為很必要傳承給新進訪視志工?

答:早期是臺北慈濟委員跨區到基隆協助看個案,每月跑好幾回;我跟在他們身邊學習訪視技巧,其中學到最可貴的精神就是「鍥而不捨」。後來由基隆訪視志工承擔起本地的慈善工作,我也慢慢變成資深者,一本初衷,傳承資深者所教導的經驗,最重要的是要有「悲心」。

初接觸訪視的志工,有時看到案家情況不如想像,心起疑竇;也有人碰到案家環境髒臭,表情顯得不自在。身為訪視員要比平常人多一點耐心,心存寬厚,不僅是用愛膚慰案家,對於有疑問的訪視成員也要關懷和解釋,一起設法去了解案家的遭遇,是否因為環境辛苦而有所矇騙或誇大苦境;訪視時不宜操之過急,講話太快容易傷到別人,一切要以「圓融」為上。

問:一般志工如果想從事慈濟訪視工作,會有「門檻」限制嗎?上班族時間有限,也能參與這項服務嗎?

答:做訪視沒有門檻,只要有愛心、有時間,願意投入且有心學習都可從事。但畢竟訪視接觸多為弱勢者,說話、態度要有技巧,不然可能會誤傷了人而不自知;所以培訓課程實有必要,也算是一種職前教育。

舉例來說,曾有新進人員,一到案家看到茶几上有菸灰缸,就數落個案,讓他感到很難堪;我於是小心插上話,用關心的口吻對他說抽菸有害身體,對肝、肺都不好,請他多保重,不然我們會擔心;這樣一說,對方就能感受到溫暖。

多上課、多看、多學習,訪視做久了自然會累積經驗;在與個案談話時,也能馬上盤算可運用的社會資源有哪些,該如何協助和辦理。

而對上班族志工來說,能運用的時間有限,但只要有心也不難,可選擇假日參加或非緊急的個案投入。

每個個案都像是一部大藏經,我很鼓勵所有慈濟人都來從事訪視,因為這是最能「見苦知福」的一大法門;若你只在門邊徘徊,就會有入寶山空手而回的遺憾!慈濟走人間菩薩道,在人世間修行;我也從訪視中體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實踐,修六度萬行,增長智慧就在不斷的深入當中。

問:慈濟以團隊模式訪視,如何取得共識幫助個案?

答:願意投入訪視的志工,個性特質都很單純善良,但要避免愛心太過,徒增自己困擾,間接讓家屬的功能消失。

有位志工關懷獨居老伯,心疼他行動不便,於是天天為他送餐;但其實老伯有個兒子,偶爾會關心父親,看到志工太投入了,他覺得父親有人照顧,反而退縮了,這就有違我們做慈善的本意。

我與志工溝通,提醒「慈悲也要有智慧」,不能因我們的介入幫忙,讓家屬的角色不見;應引導鼓勵他的兒子行孝要及時,我們也會陪在身旁,跟他一起來努力。

還有位八十多歲獨居山上的長者,行動不便,我們很擔心他的安危,屢勸他住到安養中心,他說什麼也不肯,直說那樣等於在「等死」。無計可施下,我請了幾位男眾志工幫忙,長期與之互動、關心他,等「愛的存款」足夠了,老伯認定大家是為他好、幫他設想,了解去安養中心可得到醫療照顧,這才點頭答應。

訪視工作需要有團隊配合,有時別人可當自己的「善知識」,提醒作法有無問題;而碰到棘手、難以處理的狀況,說不定換個人去講,困境也會出現轉圜。

團隊力量大,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最重要的是「合心」;我們做訪視濟弱扶傾,為個案解決問題,縱然過程中彼此意見有相左,但經誠心溝通,總能找到共識;而且要懂得欣賞別人長處、善用其優點。就像早期我不會開車,或關懷的對象是男性,都必須借重男眾志工,否則就無法成事。

上人說,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就是這個道理。再怎麼能幹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皆懂、十項全能,訪視路上有人作伴、相互扶持,走起來才不孤單,也能幫助自己更有力量持續走下去。

Q&A【接受「能」與「不能」】

訪視員也有很多「不能」,只能盡力而為、持之以恆,是否有轉機,就要看因緣。

問:社會變遷快速,人心不古;現在做慈善,遠比早期辛苦。您認為志工在投入這塊領域時要做好什麼樣的心理準備?

答:早期,我們扶助的個案都是真正的「貧窮」;現在,你跟人談起「道德」,別人可能會嗤之以鼻。特別是不少人淪為「卡奴」,想幫忙也無處著手,只能從觀念改變起,否則難以治本。

我曾輔導一位年輕個案,他因欠債太多,房子被拿去抵押,但到他租屋處一看,生活奢華,所用的物品都很高級。面對這樣的案例,要解決他的問題就很麻煩,唯有勸導他改變習慣,力行簡約生活。

慈濟不可能幫忙他負擔龐大的債款,但可做一些補救措施,比如不直接給金錢濟助,當他的孩子沒奶粉喝了,就買奶粉帶去;或他們家沒飯吃了,就提供白米讓他們不致餓肚子。我們的協助是以最需要為主,而不是助長他的奢靡;若是他經過引導,有心改過,自然就不會繼續沈淪,而有往上提升的力量。訪視員也樂見這樣的改變,才有繼續輔助的動力。

也曾遇過執迷不悟、一再勸說仍不願改變的個案,我們也不會放棄,還是持之以恆關懷。只是佛說有「三不能」,其中之一即是不能度盡眾生;我們當訪視員也有很多不能,只能說盡量救度,至於能否有轉機,就要看因緣,也要看個人造化。

問:有些個案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濟助目標何在?

答:慈濟志工助人的出發點,其實跟醫護人員很像,不計較個案以前做了什麼,只想他現在有病、很窮,要幫他把病治好,讓他可以過正常生活;至於往事,就不太追究,畢竟我們不在過去相會,而是此時認識了他,眼見他弱勢、需要被幫忙,沒有不救之理,若透過陪伴和關懷,幫他解決困境,讓身體或經濟獲得改善,都是美事一樁。更重要是精神的提升,若能將負面或不良習性轉為正向,並帶給他一點人文,讓他懂得付出,跟眾人結好緣,那麼就算圓滿了。

我曾輔導一個案,他來自貧寒家庭,父早歿,母含辛茹苦扶養一群孩子;他身為長子,很早就出來工作,錢賺得不少、也很得志,卻對家人不聞不問。母親住七堵,有次想藉他送貨來基隆之便,跟他拿點生活費,結果母親走遠路來找他,他卻不願給,讓她失望而回。後來,他成了家,開始玩起大家樂、六合彩,很快就把錢敗光,妻子也離去;不數年,又生重病,前妻和手足不理,唯有老母願意照顧他。他雖曾不孝,母親仍守護著他,相依為命,由慈濟長期補助生活和醫療費;他臨終前突然開口說:「我這一生對社會沒什麼貢獻,也愧對家人,希望死後能把大體捐出,讓醫學生學習使用救更多人。」

他往生後,家人照著他遺願去做,他也成為基隆地區第一位捐大體的照顧戶。就我來看,那就是一種「善終」——縱然他生前有過缺失,但到最後一刻能轉惡為善,且讓善緣延續、遺愛人間,就不枉此生了。

Q&A【及時行善行孝】

照顧家人是本分事,得到他們認同,還能志同道合行菩薩道,我真的很幸福。

問:人生八苦,病苦為最。您曾車禍臥床、罹患重病,從照顧人的角色變成受照顧,如何去調適力不從心的苦感?

答:我那次重大車禍,住院十九天,但休養兩個月後就出來做慈濟了,是因我體認到生命無常,命既已撿回來,就要趕快做;八個月後接受健檢,檢查出子宮內膜增生,結果切片化驗,罹患子宮內膜腺癌,馬上接受手術,幸好發現得早,治療成效良好。

那天出事是要去收善款,出門後,行經八堵隧道口,為閃避一條狗,遭後方大貨車撞上;還好,坐在後方的女兒飛出去沒事,我雖受了重傷,經過搶救也能脫險。

我肋骨斷了三根、右手骨折碎裂、左手臂撕裂傷、左下顎骨頭斷掉,臉頰、嘴角也有傷口;家人看到我的臉腫得像大西瓜,難過到掉淚。我身體奇痛無比,但心很平靜,還安慰家人會沒事,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不要為我亂了秩序。

令我感動的是,急救當天,近兩百位慈濟人在手術房外為我祈福,若非平日結下好緣,怎可能受此厚愛;或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在鬼門關外走了一遭後,又平安返回了。

出院兩個月後,碰到納莉颱風在北部釀災,基隆災情也極慘重,我自認不能再等了,就跟著其他志工一起去發送便當;原先右手像半殘廢一樣無法舉高,因一連做遞送動作,任務完成後竟可以抬高了,這就是最好的復健啊!我相信意志力能戰勝一切,事實證明我可以,也讓家人們能夠安心。

雖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有誰能知,自己前世造了什麼業?我出這場車禍,有人就問:「你那麼認真做慈濟,常幫助人,為何還會出此意外?」我都以一段佛語回答:「歷經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意即要抱著消業心態接受現狀。

車禍時生死就在一瞬間,當我肋骨撞斷痛醒,發現自己的頭就在車輪旁邊,差點被輾過去,直覺佛菩薩對我真好,讓我重業輕受。雖然如今坐骨神經常痠痛、手也偶發麻,我常笑稱自己是「氣象臺」,天氣未變化前,已先知道。但這又何妨,歷經那麼多劫難,還能活得好好的,該感謝了!

時間寶貴,我的生命已被打了兩次折扣,不能再浪費;當志工愈做愈健康,精神也很好,這應該也算是一種福報。

問:如何兼顧志業與家業?

答:這二十二年來,曾因為照顧公公,有半年時間放下訪視工作。公公中風後變成植物人,由家人共同出資,住在安養院;但有次褥瘡感染,嚴重到發燒住院,出院後,我便把他接回家中照料。

雖然先生非公公親生,是養子身分,但我們還是盡力照顧;我每天幫公公換藥和按摩背部,讓他周邊血液暢通,褥瘡的大洞漸漸消失,肉長回來了。身為人媳,我不覺得照顧家中長輩值得稱頌,這是本分事。對於非親非故的長者,我都可以投入心血關懷,又怎可能對自己的公公置之不理呢?公公與我們同住半年,很安詳地走了,我繼續做訪視工作。而我自己的父親,在母親走了後就顯孤單,三年後我大哥也罹癌離世,兩位姊姊遠嫁,我徵得先生同意,全家人搬去與父親同住就近照顧。

上人講,行善和行孝要及時,我謹記在心。很多長輩一路看著我成長,也跟我說:「看一看,這一輪的女孩,就屬你最好命,嫁到好老公,又懂得做志工幫助人。」我想想也對,很幸運走入慈濟,受到上人諄諄教誨,又能得家人認同,紛紛跟進受證慈誠、委員,同行菩薩道,我真的是很幸福。

問:無論是己身家族或者照顧個案,常遇到「無奈」或「無語問蒼天」的境遇和感嘆,情緒上如何善解?

答:有人遇事難免會大感「無奈」或「無語問蒼天」;但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前幾世種下的因,到今世成熟,果報就會出現。了解因緣果報道理後,就要提起正念,不讓惡念纏身,還要將惡緣轉為善緣。

任何境界現前,都是考驗,不可能有人永保平順,不論是自己、家人或個案都一樣,學佛者當知這個道理,用健康的心態去接受,更要種下善因,累積下一世的福德。

問:訪視工作勞心勞力,如何保持旺盛熱情付出?

答:從一開始做訪視,我就發願要從年輕做到老,永不退轉,甚至生生世世都要救度苦難人!

過程中也曾灰心,或辛苦付出卻得不到代價;但我只求盡心盡力,不要太在乎成敗,而且成敗也難論定,只要有個案經由我們的輔導和陪伴,走過晦暗期;或孩子長大了,經濟情況改善,都算是一種安慰,這也是點燃我的熱情、催促我向前的力量。

當然,也有個案到後來往生了,或經長期扶助仍然貧窮,翻不了身,這些都不能視為失敗;而應去想,有人在臨終前,懂得發善念,甚至捐大體造福世人;也有人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當志工服務別人。如年初的冬令發放,我就引導好幾位個案來幫忙打包物資,他們也做得很歡喜。

再看帶領我的資深訪視員賴美智師姊,雖然身體不好,但只要有訪視會議必定出席,不斷傳授新進者技巧和經驗,她就是一大楷模啊!每當看著她帶病仍站在臺前,殷殷教導、分享心得,我就覺得感動!她已七十多歲,做訪視的時間比我更久,身為後輩,我又怎能怠惰?

若未走入慈濟,我就是平凡的家庭主婦,不可能結那麼多好緣,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處事智慧,所以對慈濟,我只有感恩。

做訪視所感受的是一種法喜和滿足。看到受助者因為陪伴,有了正向發展,就覺得比什麼都還要快樂,代表我也有能力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這分心靈的充實,讓我此生無遺憾,沒白來走一遭!

大地保母/袋袋相傳善循環
撰文.蔡瑜璇、黃筱哲 
攝影.黃筱哲
臺南.葉梅玉

一條大街,好幾家飲料店林立,人人一杯手搖飲料,解渴暑氣消;一手提袋,外出好攜帶。另一頭,傳統市場中人聲鼎沸,每買一樣菜,就多一個塑膠袋,店家給得爽快,民眾拿得理所當然。

這個景象充斥在大街小巷,平常到我們不會駐足留意,然而看在慈濟志工葉梅玉師姊的眼中,相當憂心焦急。六年前,師姊因「好話一條街」的因緣踏進了飲料店,赫然發現用來裝飲料空杯的塑膠袋被視為敝屣,棄置一旁,最終的命運是送至垃圾場,掩埋在土�千年不化或送進焚化爐產生污染氣體。

塑膠袋「用過即丟」看似方便,實為資源的浪費,現代人只追求便捷快速,甚少思考這對大地環境的毀傷。梅玉師姊一念不忍心,情商店家同意回收,於是開啟了安南區回收塑膠袋的濫觴。

一念清淨起漣漪

烈日下,一個個沾有油漬殘渣的塑膠袋經清洗後晾掛在衣架,形成小巷中的獨特光景,這是梅玉師姊多年來保有的習慣。晾乾後的塑膠袋,可再摺成三角形收納好,就成了日常採買的最佳購物袋。

平日,師姊也會和同修坤平師兄騎著腳踏車到住家附近的飲料店收取塑膠袋,腳踏車來回多趟可以載得動龐大沈甸的塑膠袋,但兩人回收的速度卻遠比不上連鎖飲料店的加盟成長。

師姊不是個個性很會鼓吹的人,而是「對的事情,一步步踏實做」,默默在生活中力行,把握機會宣導,用身教帶動他人。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數年下來,安南區已有十多位大愛媽媽、志工們響應,七十多間店家配合回收之因。

你我需用心看「袋」

這日,我們僅邀約到一部分由梅玉師姊帶動回收塑膠袋的志工到環保站拍攝合影,我突然靈機一動,將回收的塑膠袋及飲料杯封口膜搬了過來,只見他們異口同聲地說:「這就是我們回收的,沒錯啦!」志工們捧起回收的成果,露出喜悅笑容,這畫面看似豐收,卻也同時反映出塑膠袋濫用的程度。

我還記得那天的談話中,梅玉師姊這麼告訴我們:「現在,我不是要呼籲更多志工出來幫忙回收,而是期望人人更加謹慎使用塑膠袋。」的確,再多的志工也來不及回收龐大的使用量,唯有人人在日常生活中多一分疼惜大地的心,從源頭減量,甚至不用,才是根本之道。我想,這不僅是梅玉師姊的心願,更是我們的地球一再向人類苦苦哀求的吧!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67期

最後的貴族-白公館
位於桂林市區榕湖畔的「白公館」,正是白先勇之父──白崇禧將軍故居的部分,後經建商打理修整、改建為酒店,卻同樣維持著精雕細琢的官家氣魄。

星艦主題樂園 明年底落腳西班牙
星艦迷又有可以朝聖的地方了!根據報導,明年底西班牙將有一個派拉蒙樂園Paramount Park Murcia開幕,其中以未來世界為主的區塊將以《星艦》為主題。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