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視志工速寫】
人生歷程:1956年出生,1992年受證慈濟委員。
訪視資歷:22年
訪視祕訣:只求盡心盡力,不要太在乎成敗,而且成敗也難論定;能從中學習到處事的智慧,結許多好緣,此生無遺憾,只有感恩。
志工心得:歷經車禍和癌症,生命已被打了兩次折扣,不容浪費,要趕快做;而且愈做愈健康,精神更好,這應該也算是一種福報。
細雨霏霏的城市,有幾分寒意。街道上,人力板車、三輪車四處攢動,不怕招不到客人;港邊,大型貨輪、商船出入頻繁,貨物不停地被起卸;而自碼頭延伸而起的主要幹道中山一路及二路,酒吧、餐廳林立,店家笑迎各國來客,愈晚愈熱鬧……這就是五十年前基隆的繁華景致,居住在此的人,依靠港口維生,也藉此致富。
曾幾何時,隨著港口沒落,又因距臺北市近,有錢人和年輕人紛移居而去;絢爛歸於平淡,人煙漸遠離,相較於過去是臺北人跑來基隆逛委託行買舶來品,令人不勝唏噓。
基隆素有「雨都」之稱,一九五六年誕生的黃秀燕,頗習慣那溼冷的天氣,認為陰雨綿綿也別具浪漫,她從小生長於斯,現在又從事訪視工作,在濟弱扶貧的路上,每每遇見由盛轉衰的案例,想起家鄉起落,不免一絲悵然。
基隆港邊,少婦的嚮往
黃秀燕是碼頭工人之女,自小以港口為家,住在簡陋的工寮;四歲時,靠著母親勤儉持家,全家人購得小屋住下;十五歲時,家庭環境漸改善,又換到大屋,一半租給人經營西藥房,另一半他們自賣水果和冰品。店面位於「碼頭新村」,人來人往,生意很好做,不數年便累積到一筆財富,家境也邁向了小康。
黃秀燕成長中無須為錢擔憂,但父母認為女兒將來總是要嫁人,不必讀太多書,因此哥哥一路念到大學畢業,她和兩位姊姊卻只有小學學歷;十三歲時她就跟著鄰居去三重學「藝」||說是學「技術」,實則是在紡織工廠當作業員,經常熬夜加班,身體也因此搞壞了。
返回基隆家中休養,她幾乎是藥罐不離身,生活變得暗淡無光。自覺出了社會,方知所學有限,寫信時常感詞不達意,二十六歲那年,她決定去讀國中補校。
校內各項競賽,她無役不與,還得過作文比賽第一名;她非常活躍,又參加演講又帶團康,加上功課成績好,畢業時榮獲了基隆市政府頒發「優秀青年獎」。
這段風光史,要屬那個時期最足堪欣慰的一件事了;也在同一年,她嫁給在港務局任職的丈夫。婚後,孩子陸續來報到,生活壓力驟增,原先體質虛弱更形心力交瘁;她罹患了甲狀腺亢進,眼球外突、臉部變形,開始自卑封閉,變得易怒和煩躁;常夜夢鬼魅糾纏,只能求神問卜,尋求解脫,卻是苦上加苦。
三十二歲那年,一位法師贈予《法界唯心》佛書,覽讀之後,她自慚過去迷於怪力亂神,決心向佛,更發願茹素,祈求佛菩薩慈庇自己和母親身體健康。
然而,精進於念佛、誦經、朝山等佛事,經義卻不甚解,習氣依舊在,心靈仍是苦。
三年後,偶聽朋友談起,證嚴法師在花蓮蓋醫院救人,她隨喜捐了五百元;不久,又從報上讀到法師的建院理念和事蹟,既感佩又景仰!
一次,她到臺中清水參加一場法會,回程火車中,與朋友聊起自己很敬仰證嚴上人,只是無緣相遇;這被坐在前座的林姓婦女聽見了,主動告知自己的母親正是慈濟委員。幾天後,黃秀燕就接到資深委員林何清言邀約她到花蓮參訪。一趟尋根之旅,從此改變她的命運,也喚醒了她的人生。
無常啟示,不執著世間財
「啊!你回來了!我要派工作給你,寮房外面有很多紙箱子,你算一下有多少?」她連忙回答:「這個我會!」這是黃秀燕首次赴花蓮參訪前所做的夢境,夢中,上人殷殷叮囑的慈容,清晰如實。
因此,當林何清言提起,希望她能幫忙勸募善款,她的解讀是:「『數箱子』不就等同於『記帳』?跟『募款』同義。」她爽快答應了。
只是,後來靜心一想,所識之人不多,除了一群常結伴去念佛的老太太外,左鄰右舍並不太相熟,姊妹淘也已遠嫁或失聯了,到哪兒去尋會員?
她逢人宣說慈濟及上人建院初衷,沒想到竟獲得廣大回響,頭一次就募得二十九戶,第二次又增加到四十多戶,資深委員誇讚她:「很精進!」
其實,那時她常出入證券市場,募款最大宗即是股票投資客;她再接再厲向他們勸募「病房」,一間三十萬,一下子即招到連同自己共二十八人,每月每人出一千元,不足的兩名則由林何清言及其夫婿補齊,十個月繳清。
她連搭慈濟列車往來花蓮,都能在火車上招募到二十一人認捐病床,當然還是用分期圓滿。只要拿起麥克風,她就能面對大眾滔滔不絕,這分功力來自於長年的培養──從小學四年級起,她就獲老師賞識,常上臺演講,早練就出不怯場的本領。
林何清言感受她這分為善勇猛的精神,鼓勵她出來當慈濟委員,還輕輕一提:「上人說,做人不能貪喔!」是提醒她不要玩股票。
玩性正酣,她因此猶豫了。直至母親癌症往生前所說的一段話:「我一生勤儉過日,一角湊成兩角用,卻得到這種病,就算把錢都捧給醫師,也醫不好,救不了我的命啊!」猛然令她醒覺:「難道我也要這樣過一生,錢賺再多,又有何用呢?」
母親過世當晚,黃秀燕的先生因胃穿孔引發腹膜炎緊急住院。無常來得太快,讓黃秀燕疲於奔命,幸好搶救得宜,先生才度過難關。
連著兩件大事考驗,終使她下決心要承擔慈濟委員大任,那是一九九二年、三十六歲時;她將手中股票全部出脫,賠掉了十幾萬元,亦在所不惜!
訪視二十載,看遍繁華落盡
從受證慈濟委員起,黃秀燕就一路做訪視,奔走於長街陋巷、關懷暗角,歷二十二年不輟。基隆有其特殊地理和背景,面海也靠山,早期行船人和礦工很多,這類族群在時代淘洗下,日漸衰減甚或消失,令她生起無限感慨。
「一進入礦坑採礦或出海捕魚,能不能回得來都是未定數,屬高風險行業;賺的是辛苦錢,若不懂儲蓄,晚景多半很淒涼。」黃秀燕有感於個案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年輕時很好過,到了年老,病痛纏身又沒錢。
有六位孤獨長輩共同承租一棟三層樓公寓,獲得慈濟補助生活;問起過往經歷,有混過黑道、販毒走私、拋妻棄子等,最終落魄到流浪街頭或破舊屋簷下。他們住在一起原以為會相互照料,不意彼此習性不同,迭起衝突,常常一通電話來,黃秀燕就要趕去充當和事佬。
一位是五十多歲的洗腎病人,另一位是過慣有很多小弟服侍的黑社會老大,兩人就為了上廁所沒沖馬桶之事吵架。她調停時發現,洗腎病人因體虛,上完廁所常是頭腦昏沈,就忘了要沖水,而後者感覺不受尊重。她分享自己的經驗勸「老大」──
她曾與一群志工去幫一對分別患中風、失智症的老夫婦打掃,一走進他們家,遍地糞便惡臭無比,志工動用鏟子剷除,清出的廢棄物好幾卡車才載完。
「您很有福報喔!不用特意到外面當志工,手一按,就可服務別人,不是很好嗎?」黃秀燕打趣地說,對方一聽,馬上笑開了。
「您年齡長他幾歲,不要跟他太計較,他是因為生了病,不是故意的。」她繼續說:「沒人會喜歡老被罵,就包容他一下!況且,您上一次癲癇發作,還不是他幫忙叫救護車?說起來,他就像您弟弟一樣啊!」
聽完她的一番開解,兩人終於握手言和,事件也就平息下來了。
獨居長者,一路相陪到底
除了關心社會邊緣人,一路相陪到底,當他們臨終時,無家屬出面,黃秀燕也常代為料理後事。跑慣了殯儀館、火葬場及靈骨塔,她不覺得害怕。「對我而言,他們既像長輩又像家人,生前我們那樣熟悉,死後自然也無所畏懼!」
生老病死,誰能逃得過?她說來雲淡風輕,特別是自己出過重大車禍、後又罹癌,對「無常」有很深的體悟,更珍惜自己能當個被需要的人;只要能幫助人,她是義無反顧,即便碰到大過年,她照樣出入醫院、殯儀館不忌。
曾關懷一個由基隆市政府提報的個案。老伯年輕時在基隆街上賣菊花茶,生意不錯,但對人防範,與妻子仳離;開放大陸探親後返回老家定居,不料錢財被騙光,成了流浪漢;輾轉回到臺灣,身分證已被註銷,連入住公家收容中心也沒有資格,更別提敬老津貼了。
黃秀燕接案後,為他多方設法;後來一再拜託私人安養院的老闆,給予一張床位,他生活可自理不需人照顧,就供應他三餐,慈濟則補助費用;這才使他生活安頓下來。
期間,黃秀燕只要有空就會去探視,老伯也視她如女兒,互動緊密。但有一年,她出車禍受重傷,委託其他志工看望,伯伯一問起,志工們都說她很忙。但有次一位志工說溜了嘴,他一聽,竟號啕大哭說:「她人這麼好,怎會出這種意外!我已經活到八十多歲了,再活也沒用,可以的話,我真想代她承受。」此話經志工轉述給黃秀燕,她熱淚盈眶……
傷勢復原後,她又常去探視;就在那年除夕夜,伯伯於睡夢中辭世了,當她凌晨接到噩耗,立刻與一群志工趕去助念。辦理後事時還是卡在無身分證明這一關,於是她先跑去桃園機場調資料,又輾轉於出入境管理局和戶政、警局等單位,終究恢復他的身分,再查過去戶籍,找尋到他前妻住處,登門拜訪,走出來的是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婦人,得知他們來意後說道:「大過年,還讓你們為他奔忙,真是太感謝了!」老奶奶寫下委託書,讓志工為伯伯辦理後事,一切才告圓滿。
每逢清明節,黃秀燕前往靈骨塔祭拜自己的公公,也一併會看看其他被她送來的長者,對著他們說說話,仍感覺彼此很親。
貧病老殘,無法袖手旁觀
爬上兩層階梯,繞過一間神壇,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盡頭,長廊的兩側是一間緊挨著一間的窄房,黃秀燕走沒幾步路,敲著其中一間,大喊:「張伯伯!」過了好一會兒,老人才蹣跚地走來開門。
門一開啟,包裹著一身厚衣的張伯伯出現了,他笑稱,天寒地凍,穿幾件衣服都一樣冷。見他瑟縮著身子,顯見才從被窩爬起。這正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日,溫度降至攝氏十度以下,基隆靠海,尤顯冷冽。黃秀燕問張伯伯:「衣服有沒有穿暖?身體要照顧好喔!」老人則一逕地點頭,也要她多保重。
論起張伯伯的來歷,就是從前住在「溫馨公寓」的一名房客,那棟三層樓的公寓後來沒再續租,因為鄰居抗議他們很吵,因此伯伯們一一遷離了,有人被安置到安養院,張伯伯是被安排住到這�。
斗室兩、三坪大,僅有一張床、冰箱、電鍋、電風扇及一小小淋浴空間,上面還搭有一個小閣樓,住著二十五歲的年輕人,當天他做「陣頭」去了,並不在家。
老人忍不住對著黃秀燕抱怨年輕人生活習慣不好,她要他多忍讓,還說以他的年紀都可以當他「阿公」了,就把他當成「孫子」,不要多計較。
這一老一少的組合,有時吵、有時也很好。如年輕人會幫老人跑腿買東西,老人有好吃的也會分享給年輕人。講起來,他們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個是年輕時靠販毒維生,有錢了就拋妻棄子,另組家庭,到了晚年妻兒不認;一個則因家庭貧困,父親只能照顧中風的妻子,將這個智能不足的兒子趕出家門。
貧、病、老、殘,這大抵都是黃秀燕所關懷的對象,當親人不要他們,或有家人卻關係疏離,或者是單身寡人一個,她看見了、聽見了,就無法袖手旁觀,一定會熱心相助。
問她做了那麼久的訪視,是什麼力量讓她持續?她說,就是當初加入慈濟的那一念心,本著對上人的承諾,來自於資深委員的提攜,她不會淡忘;如今隨著歲月累進,自己亦已成為資深者,更有必要將精神傳承下去,正因慈善是慈濟的起源也是根本,還有很多困苦眾生等著被救拔,她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Q&A【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
訪視成員借重彼此長處,合心幫助個案,
也互為「善知識」,幫助自己更有力量走下去。
問:從資深委員身上學習到的慈善精神是什麼?又有哪些部分您認為很必要傳承給新進訪視志工?
答:早期是臺北慈濟委員跨區到基隆協助看個案,每月跑好幾回;我跟在他們身邊學習訪視技巧,其中學到最可貴的精神就是「鍥而不捨」。後來由基隆訪視志工承擔起本地的慈善工作,我也慢慢變成資深者,一本初衷,傳承資深者所教導的經驗,最重要的是要有「悲心」。
初接觸訪視的志工,有時看到案家情況不如想像,心起疑竇;也有人碰到案家環境髒臭,表情顯得不自在。身為訪視員要比平常人多一點耐心,心存寬厚,不僅是用愛膚慰案家,對於有疑問的訪視成員也要關懷和解釋,一起設法去了解案家的遭遇,是否因為環境辛苦而有所矇騙或誇大苦境;訪視時不宜操之過急,講話太快容易傷到別人,一切要以「圓融」為上。
問:一般志工如果想從事慈濟訪視工作,會有「門檻」限制嗎?上班族時間有限,也能參與這項服務嗎?
答:做訪視沒有門檻,只要有愛心、有時間,願意投入且有心學習都可從事。但畢竟訪視接觸多為弱勢者,說話、態度要有技巧,不然可能會誤傷了人而不自知;所以培訓課程實有必要,也算是一種職前教育。
舉例來說,曾有新進人員,一到案家看到茶几上有菸灰缸,就數落個案,讓他感到很難堪;我於是小心插上話,用關心的口吻對他說抽菸有害身體,對肝、肺都不好,請他多保重,不然我們會擔心;這樣一說,對方就能感受到溫暖。
多上課、多看、多學習,訪視做久了自然會累積經驗;在與個案談話時,也能馬上盤算可運用的社會資源有哪些,該如何協助和辦理。
而對上班族志工來說,能運用的時間有限,但只要有心也不難,可選擇假日參加或非緊急的個案投入。
每個個案都像是一部大藏經,我很鼓勵所有慈濟人都來從事訪視,因為這是最能「見苦知福」的一大法門;若你只在門邊徘徊,就會有入寶山空手而回的遺憾!慈濟走人間菩薩道,在人世間修行;我也從訪視中體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實踐,修六度萬行,增長智慧就在不斷的深入當中。
問:慈濟以團隊模式訪視,如何取得共識幫助個案?
答:願意投入訪視的志工,個性特質都很單純善良,但要避免愛心太過,徒增自己困擾,間接讓家屬的功能消失。
有位志工關懷獨居老伯,心疼他行動不便,於是天天為他送餐;但其實老伯有個兒子,偶爾會關心父親,看到志工太投入了,他覺得父親有人照顧,反而退縮了,這就有違我們做慈善的本意。
我與志工溝通,提醒「慈悲也要有智慧」,不能因我們的介入幫忙,讓家屬的角色不見;應引導鼓勵他的兒子行孝要及時,我們也會陪在身旁,跟他一起來努力。
還有位八十多歲獨居山上的長者,行動不便,我們很擔心他的安危,屢勸他住到安養中心,他說什麼也不肯,直說那樣等於在「等死」。無計可施下,我請了幾位男眾志工幫忙,長期與之互動、關心他,等「愛的存款」足夠了,老伯認定大家是為他好、幫他設想,了解去安養中心可得到醫療照顧,這才點頭答應。
訪視工作需要有團隊配合,有時別人可當自己的「善知識」,提醒作法有無問題;而碰到棘手、難以處理的狀況,說不定換個人去講,困境也會出現轉圜。
團隊力量大,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最重要的是「合心」;我們做訪視濟弱扶傾,為個案解決問題,縱然過程中彼此意見有相左,但經誠心溝通,總能找到共識;而且要懂得欣賞別人長處、善用其優點。就像早期我不會開車,或關懷的對象是男性,都必須借重男眾志工,否則就無法成事。
上人說,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就是這個道理。再怎麼能幹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皆懂、十項全能,訪視路上有人作伴、相互扶持,走起來才不孤單,也能幫助自己更有力量持續走下去。
Q&A【接受「能」與「不能」】
訪視員也有很多「不能」,只能盡力而為、持之以恆,是否有轉機,就要看因緣。
問:社會變遷快速,人心不古;現在做慈善,遠比早期辛苦。您認為志工在投入這塊領域時要做好什麼樣的心理準備?
答:早期,我們扶助的個案都是真正的「貧窮」;現在,你跟人談起「道德」,別人可能會嗤之以鼻。特別是不少人淪為「卡奴」,想幫忙也無處著手,只能從觀念改變起,否則難以治本。
我曾輔導一位年輕個案,他因欠債太多,房子被拿去抵押,但到他租屋處一看,生活奢華,所用的物品都很高級。面對這樣的案例,要解決他的問題就很麻煩,唯有勸導他改變習慣,力行簡約生活。
慈濟不可能幫忙他負擔龐大的債款,但可做一些補救措施,比如不直接給金錢濟助,當他的孩子沒奶粉喝了,就買奶粉帶去;或他們家沒飯吃了,就提供白米讓他們不致餓肚子。我們的協助是以最需要為主,而不是助長他的奢靡;若是他經過引導,有心改過,自然就不會繼續沈淪,而有往上提升的力量。訪視員也樂見這樣的改變,才有繼續輔助的動力。
也曾遇過執迷不悟、一再勸說仍不願改變的個案,我們也不會放棄,還是持之以恆關懷。只是佛說有「三不能」,其中之一即是不能度盡眾生;我們當訪視員也有很多不能,只能說盡量救度,至於能否有轉機,就要看因緣,也要看個人造化。
問:有些個案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濟助目標何在?
答:慈濟志工助人的出發點,其實跟醫護人員很像,不計較個案以前做了什麼,只想他現在有病、很窮,要幫他把病治好,讓他可以過正常生活;至於往事,就不太追究,畢竟我們不在過去相會,而是此時認識了他,眼見他弱勢、需要被幫忙,沒有不救之理,若透過陪伴和關懷,幫他解決困境,讓身體或經濟獲得改善,都是美事一樁。更重要是精神的提升,若能將負面或不良習性轉為正向,並帶給他一點人文,讓他懂得付出,跟眾人結好緣,那麼就算圓滿了。
我曾輔導一個案,他來自貧寒家庭,父早歿,母含辛茹苦扶養一群孩子;他身為長子,很早就出來工作,錢賺得不少、也很得志,卻對家人不聞不問。母親住七堵,有次想藉他送貨來基隆之便,跟他拿點生活費,結果母親走遠路來找他,他卻不願給,讓她失望而回。後來,他成了家,開始玩起大家樂、六合彩,很快就把錢敗光,妻子也離去;不數年,又生重病,前妻和手足不理,唯有老母願意照顧他。他雖曾不孝,母親仍守護著他,相依為命,由慈濟長期補助生活和醫療費;他臨終前突然開口說:「我這一生對社會沒什麼貢獻,也愧對家人,希望死後能把大體捐出,讓醫學生學習使用救更多人。」
他往生後,家人照著他遺願去做,他也成為基隆地區第一位捐大體的照顧戶。就我來看,那就是一種「善終」——縱然他生前有過缺失,但到最後一刻能轉惡為善,且讓善緣延續、遺愛人間,就不枉此生了。
Q&A【及時行善行孝】
照顧家人是本分事,得到他們認同,還能志同道合行菩薩道,我真的很幸福。
問:人生八苦,病苦為最。您曾車禍臥床、罹患重病,從照顧人的角色變成受照顧,如何去調適力不從心的苦感?
答:我那次重大車禍,住院十九天,但休養兩個月後就出來做慈濟了,是因我體認到生命無常,命既已撿回來,就要趕快做;八個月後接受健檢,檢查出子宮內膜增生,結果切片化驗,罹患子宮內膜腺癌,馬上接受手術,幸好發現得早,治療成效良好。
那天出事是要去收善款,出門後,行經八堵隧道口,為閃避一條狗,遭後方大貨車撞上;還好,坐在後方的女兒飛出去沒事,我雖受了重傷,經過搶救也能脫險。
我肋骨斷了三根、右手骨折碎裂、左手臂撕裂傷、左下顎骨頭斷掉,臉頰、嘴角也有傷口;家人看到我的臉腫得像大西瓜,難過到掉淚。我身體奇痛無比,但心很平靜,還安慰家人會沒事,要他們回歸正常生活,不要為我亂了秩序。
令我感動的是,急救當天,近兩百位慈濟人在手術房外為我祈福,若非平日結下好緣,怎可能受此厚愛;或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在鬼門關外走了一遭後,又平安返回了。
出院兩個月後,碰到納莉颱風在北部釀災,基隆災情也極慘重,我自認不能再等了,就跟著其他志工一起去發送便當;原先右手像半殘廢一樣無法舉高,因一連做遞送動作,任務完成後竟可以抬高了,這就是最好的復健啊!我相信意志力能戰勝一切,事實證明我可以,也讓家人們能夠安心。
雖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有誰能知,自己前世造了什麼業?我出這場車禍,有人就問:「你那麼認真做慈濟,常幫助人,為何還會出此意外?」我都以一段佛語回答:「歷經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意即要抱著消業心態接受現狀。
車禍時生死就在一瞬間,當我肋骨撞斷痛醒,發現自己的頭就在車輪旁邊,差點被輾過去,直覺佛菩薩對我真好,讓我重業輕受。雖然如今坐骨神經常痠痛、手也偶發麻,我常笑稱自己是「氣象臺」,天氣未變化前,已先知道。但這又何妨,歷經那麼多劫難,還能活得好好的,該感謝了!
時間寶貴,我的生命已被打了兩次折扣,不能再浪費;當志工愈做愈健康,精神也很好,這應該也算是一種福報。
問:如何兼顧志業與家業?
答:這二十二年來,曾因為照顧公公,有半年時間放下訪視工作。公公中風後變成植物人,由家人共同出資,住在安養院;但有次褥瘡感染,嚴重到發燒住院,出院後,我便把他接回家中照料。
雖然先生非公公親生,是養子身分,但我們還是盡力照顧;我每天幫公公換藥和按摩背部,讓他周邊血液暢通,褥瘡的大洞漸漸消失,肉長回來了。身為人媳,我不覺得照顧家中長輩值得稱頌,這是本分事。對於非親非故的長者,我都可以投入心血關懷,又怎可能對自己的公公置之不理呢?公公與我們同住半年,很安詳地走了,我繼續做訪視工作。而我自己的父親,在母親走了後就顯孤單,三年後我大哥也罹癌離世,兩位姊姊遠嫁,我徵得先生同意,全家人搬去與父親同住就近照顧。
上人講,行善和行孝要及時,我謹記在心。很多長輩一路看著我成長,也跟我說:「看一看,這一輪的女孩,就屬你最好命,嫁到好老公,又懂得做志工幫助人。」我想想也對,很幸運走入慈濟,受到上人諄諄教誨,又能得家人認同,紛紛跟進受證慈誠、委員,同行菩薩道,我真的是很幸福。
問:無論是己身家族或者照顧個案,常遇到「無奈」或「無語問蒼天」的境遇和感嘆,情緒上如何善解?
答:有人遇事難免會大感「無奈」或「無語問蒼天」;但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前幾世種下的因,到今世成熟,果報就會出現。了解因緣果報道理後,就要提起正念,不讓惡念纏身,還要將惡緣轉為善緣。
任何境界現前,都是考驗,不可能有人永保平順,不論是自己、家人或個案都一樣,學佛者當知這個道理,用健康的心態去接受,更要種下善因,累積下一世的福德。
問:訪視工作勞心勞力,如何保持旺盛熱情付出?
答:從一開始做訪視,我就發願要從年輕做到老,永不退轉,甚至生生世世都要救度苦難人!
過程中也曾灰心,或辛苦付出卻得不到代價;但我只求盡心盡力,不要太在乎成敗,而且成敗也難論定,只要有個案經由我們的輔導和陪伴,走過晦暗期;或孩子長大了,經濟情況改善,都算是一種安慰,這也是點燃我的熱情、催促我向前的力量。
當然,也有個案到後來往生了,或經長期扶助仍然貧窮,翻不了身,這些都不能視為失敗;而應去想,有人在臨終前,懂得發善念,甚至捐大體造福世人;也有人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當志工服務別人。如年初的冬令發放,我就引導好幾位個案來幫忙打包物資,他們也做得很歡喜。
再看帶領我的資深訪視員賴美智師姊,雖然身體不好,但只要有訪視會議必定出席,不斷傳授新進者技巧和經驗,她就是一大楷模啊!每當看著她帶病仍站在臺前,殷殷教導、分享心得,我就覺得感動!她已七十多歲,做訪視的時間比我更久,身為後輩,我又怎能怠惰?
若未走入慈濟,我就是平凡的家庭主婦,不可能結那麼多好緣,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處事智慧,所以對慈濟,我只有感恩。
做訪視所感受的是一種法喜和滿足。看到受助者因為陪伴,有了正向發展,就覺得比什麼都還要快樂,代表我也有能力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這分心靈的充實,讓我此生無遺憾,沒白來走一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