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開國史(上):努爾哈赤,大清皇朝之崛起 清太祖努爾哈赤 既播下康乾盛世的種子 也埋下光宣哀世的基因 研究清朝開國史對於我們認清歷史規律 有重要的價值──閻崇年 數十年的鐵馬金戈,清太祖努爾哈赤終於統一女真諸部 從奴隸變成帝王,開創後金國 襲撫清、克開鐵、占瀋遼、下廣寧 擁有堅強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敲響明朝殞落的喪鐘,為清朝奠下堅實的基礎 他創建八旗,制定滿文、八旗制度 性格鮮明,雄才偉略, 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序 清朝開國史的時間範圍,在清史學界,主要有三種分法:第一種,清朝開國史百年說,即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接受明延平郡王鄭克塽歸順、統一臺灣,整一百年。第二種,清朝開國史六十年說,即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到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覆亡、清都北京,約六十年。第三種,清朝開國史二十八年說,從後金天命元年即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到清崇德八年即崇禎十六年(1643年),崇德帝死、順治帝立,共二十八年。以上諸說,各有道理,各有短長。本《清朝開國史》的時間斷限,取清朝開國史六十年說。 《清朝開國史》的出版,我覺得自己有「出版紅運」。世界事情,無巧不有。近四十年來,我逢「3」就有出版奇緣:1983年,我的《努爾哈赤傳》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93年,我的《天命汗》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2003年,我的《清朝通史•太祖朝》和《清朝通史•太宗朝》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2013年,我的《清朝開國史》又由中華書局出版;我企望在2023年,能將我的《努爾哈赤傳》和《清朝開國史》再次修訂出版。一部書能夠每隔十年,修訂出版一次,連續出版五次,當是一件有幸之事。 在這裡,我把學術歷程,做個簡略回顧。我在把兩個通史——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粗學一遍之後,從1963年初開始,轉入學習清史。屈指一算,已經五十年。從1980年開始,我轉入專業研究清史、滿洲史及北京史,也已三十三年。我作為一位布衣學者,個人心力之所及,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清朝開國史的學習與研究。撰寫了《努爾哈赤傳》、《袁崇煥研究論集》、《清朝開國史》和《清史論集》等論著,並發表若干篇論文,總數三百多萬字。有人說,於清朝開國史的論著,目前我發表的字數是最多的。這一點,並沒有做數位核實,但的確是殫心竭慮,並得益於時代惠賜。 第二,滿學的學習、開拓與研究。此前,於滿洲的歷史與文化,中外學者,多有研究,但以學科而言,有蒙古學,有藏學,卻沒有滿洲學即滿學。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我和國內外同仁一起,篳路藍縷,開創滿學,給出滿學定義,創立北京滿學會,出版《滿學論集》,主編《滿學研究》和《20世紀世界滿學著作提要》,倡議並主持第一屆至第五屆國際滿學研討會。滿學已被接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個新學科。 第三,利用電視平臺,系統講述歷史。歷史科學的傳播,素有口述、圖書、報刊、教學、文物等載體,近世又增加了廣播、電影、電視、手機、網路等新載體。十年來,我在中央電視臺系統講述、相應出版了《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宮》等四個系列,共一百八十八講(集)。這種學者以語音、影像、文字三位一體系統傳承歷史科學,憑藉電視、廣播、網路進行全球性的中華歷史文化傳播,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而且被譽為獨著「影視史學」的先鞭。 以上三個方面,文字成果彙集,選取研究清朝開國史部分,加以梳理,重新整合,以《清朝開國史》為書名,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是我五十年學習與研究、撰著與講述歷史文化的階段性節點,也是今後學術歷程的新起點。 一個嚴肅的學者,雖享受不到常人所享受到的快樂,卻能享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欣慰。我一直認為:學者也許可以有五段學術人生路程,第一段是二十歲到四十歲,重在學習;第二段是四十歲到六十歲,重在貢獻;第三段是六十歲到八十歲,重在昇華;第四段是八十歲到一百歲,重在大有;第五段如能過百歲,則登上了聖壽學者的行程。 事物有陰陽,格物無止境。學術著述,回過頭看,深感稚嫩,多有遺憾。然而,作為一段學人的歷程,記錄下來,砥礪前行! 人生貴在立志、勤學、頓悟、踐行。惟志惟學,尚悟尚行;日新日慎,知行知止——這是我五十年學術生活的自勉。 我要把一個學者做好!這是我過去努力做的,也是我今後要盡力做的。 是為序。 內文選摘(節錄) 引言 在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中,建立統一皇朝的只有蒙古族和滿族。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國僅享祚九十七年,滿族建立的清帝國則綿祚二百九十六年。在中國秦始皇帝以來兩千多年的皇朝歷史上,開創過二百年以上大一統皇朝的,只有西漢、唐朝、明朝和清朝。在上述四朝中,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只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大清帝國在「康、雍、乾」時的世界輿圖上,是一個疆域最為遼闊、國力最為強盛、人口最為眾多、物產最為富庶、民族最為協和、文化最為發達的大帝國。 樹有根而枝葉茂,水有源而百川流。清太祖朝歷史是清朝歷史的樹之根、水之源。清朝在開國時期,埋下後來大清歷史的盛與衰、強與弱、成與敗、得與失之基因。以下分作六個問題,做一簡略論述。 一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遼東總兵李成梁提兵進攻建州女真古勒寨,城破之後,李成梁下令屠城,男女老幼,全遭屠戮,斬殺一千餘級,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也在混亂中被殺。從此,努爾哈赤與大明皇朝,積下不可化解之怨,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萬曆帝、李成梁殺了覺昌安、塔克世,在他們子孫努爾哈赤心裡,點燃起燎原之復仇星火,挖掘開潰堤之復仇蟻穴。隨之,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復仇。努爾哈赤將復仇的星火,逐漸燃燒成為焚毀大明皇朝的燎原大火;將復仇的穴水,逐漸匯聚成為沖毀大明皇朝的洶湧洪水。最終,以清代明,江山易主。因此,古勒寨之役是明朝滅亡與清朝崛興的歷史起點。 清太祖朝的歷史,以時間來說,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到清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啟六年(1626年),總計四十四年。以空間來說,大體上東起鴨綠江、圖們江及烏蘇里江以東濱海地區,西到大興安嶺,南近寧遠(今遼寧省興城市),北至黑龍江中游地域。 清太祖時期四十四年的歷史,可以分作建州時期和天命時期。 建州時期。此期可以分作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到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共有十年,主要是建州女真內部的統一。以努爾哈赤起兵與古勒山大捷,為此期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標誌。 在這段歷史時期裡,主要歷史文化大事有: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殺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統一建州女真五部——蘇克素滸河部、哲陳部、董鄂部、完顏部、渾河部,初步統一長白山三部——訥殷部、朱舍裡部、鴨綠江部。建佛阿拉城。努爾哈赤首次到北京朝貢(先後八次)。打敗葉赫等九部聯軍的軍事進攻,就是著名的古勒山之戰。 第二階段,從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到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共有十年。以創製滿文字與興築赫圖阿拉城,為此期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標誌。此期日本侵略朝鮮,明朝派軍進行援朝戰爭,這就是史稱的壬辰戰爭,又稱為抗倭援朝戰爭。這場戰爭先後斷續進行了六年,明朝主力部隊入朝,遼東防務空虛。這給建州女真統一海西女真,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在這段歷史時期裡,主要歷史文化大事有:建州發動哈達之役、輝發之役,而將哈達、輝發吞併,扈倫四部滅其二。朝鮮南部主簿申忠一到佛阿拉,寫下《申忠一書啟及圖錄》即《建州紀程圖記》。努爾哈赤表面對明廷忠順,被明封為龍虎將軍。創製滿文,就是無圈點的老滿文。建築赫圖阿拉城,後尊稱興京,意思是清朝興起的京城。後在興京建永陵。 第三階段,從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到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共有十二年,以建立八旗制度與蒙古貝勒尊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為此期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標誌。 在這段歷史時期裡,主要歷史文化大事有:建州軍同烏拉軍在圖們江畔進行烏碣岩大戰,建州軍獲勝,從此建州打開進軍圖們江、烏蘇里江地域的通道。漠南蒙古恩格德爾率喀爾喀五部貝勒尊努爾哈赤為「昆都侖汗(恭敬汗)」。派兵略渥集部,取那木都魯、綏芬、甯古塔、尼馬察部民,招降瓦爾喀部民。努爾哈赤將胞弟舒爾哈齊幽禁而死,下令將長子褚英處死,權力更加集中。建立清朝根本性的軍政制度——八旗制度,後來逐漸完善成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旗的顏色規範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努爾哈赤娶蒙古科爾沁明安貝勒女為妻,從而開始了滿、蒙聯姻。吞併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中最大的一部——烏拉部。 引言天命時期。從後金天命元年即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到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啟六年(1626年),以建立天命政權與遷都瀋陽,為此期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的標誌。 在這段歷史時期裡,主要歷史文化大事有: 政治方面。努爾哈赤「黃衣稱朕」,建立金政權,又稱後金。以赫圖阿拉為都城(後稱興京)。以費英東、額亦都、何和里、扈爾漢、安費揚古為五大臣,參與議政。發佈「七大恨」告天布民,同明朝公然決裂,向明朝宣戰。將都城遷到遼河流域的中心地帶,先由赫圖阿拉一遷到遼陽(後尊稱東京),並在太子河東岸建東京城;二遷到瀋陽(後尊稱盛京),開始興建瀋陽宮殿。 明朝發生皇位變動,神宗萬曆帝死,子光宗泰昌帝立一月又死,再立熹宗天啟帝。皇位的變動沒有給明朝帶來新的轉機,宮廷卻接連發生「梃擊」、「紅丸」、「移宮」三案。天啟帝年少貪玩,怠於政事,皇權旁落到宦官魏忠賢手中。於是,黨爭更趨激烈,朝政更加腐敗。 軍事方面。後金軍事進攻重點,轉移到同明軍對抗。後金軍攻取明朝遼東邊地兩座重鎮——撫順、清河。明朝為報復後金,以楊鎬為遼東經略,發動十餘萬大軍,採取「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的兵略,要攻占赫圖阿拉,對後金「犁庭掃穴」。後金軍則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就是「集中兵力,合進分擊」的兵略,而獲得全勝,史稱「薩爾滸大捷」。後金軍乘勝進兵滅亡葉赫,統一了海西女真。隨之,後金軍連獲三捷——先取開(原)、鐵(嶺),繼取瀋(陽)、遼(陽),再取廣(寧)、義(州)。明遼東經略熊廷弼以失廣寧罪,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因陷廣寧罪下獄。明朝原遼東首府廣寧(今遼寧省北鎮市)、時遼東首府遼陽,都落於後金之手。這標誌著明朝在遼東統治的終結。明廷決策堅守遼西,保衛山海關。明大學士孫承宗視師山海關外,決策營築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市)。明以孫承宗為薊遼督師。 天命十一年即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六萬大軍進攻寧遠城。明袁崇煥率萬人堅守,城上安設紅夷大炮。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打敗後金軍的進攻。有史料說天命汗在指揮攻城時受炮傷。此役,明人稱之為「甯遠大捷」。後金軍雖在寧遠城下失敗,卻在進攻覺華島之役中獲勝。覺華島今名菊花島,在今遼寧興城外十五裡海中。此役史稱「覺華島之役」。 經濟方面。先是,建州的田地:「無墅不耕,至於山上,亦多開墾」;農業:「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產量:「田地品膏,則粟一鬥落種,可獲八九石。」開採金礦、銀礦,煉鐵,製造軍用器械,發明並推廣人參煮曬法,實行牛錄屯田,同明朝、蒙古、朝鮮進行貿易,發展農業、畜牧業。進入遼瀋地區後,採礦、冶煉、造船、制械、建築、曬鹽業等都有較大的發展。種棉養蠶,繅絲織緞。鑄「天命汗錢」,進行貨幣流通。鑄「天命雲板」,傳遞軍情資訊。頒佈「計丁授田」制度。 文化方面。先是,朝鮮南部主簿申忠一到佛阿拉,回國後撰寫《申忠一書啟及圖錄》即《建州紀程圖記》,詳細地記述了建州的政治、軍事、地理、農業、建築、文化、宗教、習俗等,留下難得的第一手史料。後朝鮮援軍姜弘立元帥等在薩爾滸之役中率軍投降,其屬李民寏在赫圖阿拉寫《建州聞見錄》、《柵中日錄》,是為繼申忠一後又一外人紀錄建州社會的重要文獻。在八旗設巴克什,招收兒童入學,教習滿文,也學漢文。此期開始留下珍貴的無圈點滿文檔案。在赫圖阿拉興建祭神祭天的堂子,建築佛寺及玉皇等七大廟。遷都瀋陽後,開始興築天命汗宮,建大殿(後稱大政殿)及其列署亭式殿(俗稱十王亭)。後建築清太祖陵——福陵(瀋陽東陵)。 民族方面。此期,後金進軍黑龍江中游地域,征薩哈連部,取得勝利,從此拉開徵撫黑龍江地區的序幕。到清太宗皇太極時,整個黑龍江流域的版圖歸入清朝。《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標注戰跡輿圖》,反映了這些軍政的勝利成果。在占領的遼東地區,對漢人實行「剃髮」。對漠南蒙古實行聯姻、會盟、重教、封賞、征撫等政策,取得初步成效。這些都為後來清朝對蒙古的政策,提供了初始的範式。 清太祖努爾哈赤寧遠兵敗後,《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天命汗久曆疆場,身經百戰,師出必勝,攻戰必克。六十八歲的沙場老將努爾哈赤,卻敗給四十二歲的無名小輩袁崇煥。袁崇煥是努爾哈赤的剋星。努爾哈赤鬱悶不樂,忿積疾重,同年八月死去。由他的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是為清太宗。明年,改元為天聰。 清太祖朝的歷史隨之結束。 二 清朝的崛興,有其國際、國內和族內的客觀條件。 一個朝代的出現,必然有其劇烈複雜的時代背景。清朝之崛興,是怎樣的呢?用一句話來概括是兩個字——「亂世」。所謂「亂世」,就是社會上的各個階層、各個集團、各個民族、各個宗教、各個派別、各個地域的利益,處於三百年一遇的大分裂、大震盪、大爭奪、大重組、大調整、大變革的陵穀隆替之期。其時,全遼地域主要有四大政治──民族利益集團:南為大明、東為朝鮮、西為蒙古、北為女真。各大利益集團之間及其內部,縱橫捭闔,明爭暗鬥,歷史又到了一個充滿劫難的亂世。兵荒馬亂是明末東北地區最為突出的社會現象。爭戰出英雄,亂世生變革。亂世就是歷史機遇,亂世為清朝的崛興提供了難得的歷史舞臺。 茲就清朝崛興的國際形勢、國內民族、女真狀況,列綱舉目,整合闡述,略加分析。 先說俄國。俄國原是一個歐洲國家。俄羅斯大公國到明弘治元年(1488年),伊萬三世自稱全俄羅斯大君主。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七歲的伊凡四世被立為沙皇。他於兩年後召開首屆俄羅斯全國議會,五年後開始征服喀山等地。到瓦西裡三世時,俄羅斯的東部疆界在北烏拉山以西。到十六世紀後期,俄國的勢力擴張到西伯利亞。明萬曆十年(1582年),以葉爾馬克為首的哥薩克越過烏拉山,次年進入西伯利亞地帶。這年明朝與建州發生古勒寨之戰,努爾哈赤的祖、父死於難。歷史十分巧合:俄國勢力進入西伯利亞和努爾哈赤父祖遇難竟然發生在同一年。前者,對努爾哈赤來說是子孫的外患(儘管他當時並不知道這一點);後者,對努爾哈赤來說則是現實的內憂。而後,俄國的擴張勢力步步東逼。萬曆十五年(1587年),俄國建托博爾斯克,這裡後來成為俄國在西伯利亞的中心。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羅曼諾夫為沙皇,從而創建羅曼諾夫王朝,更加緊了對西伯利亞的擴張。天聰六年即明崇禎五年(1632年),俄國在勒拿河畔建立勒拿堡,即今雅庫茨克。後進而侵入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和黑龍江流域。崇德三年即崇禎十一年(1638年),哥薩克人聽到鄂溫克人說有一條黑龍江。崇德八年即崇禎十六年(1643年),俄國人波雅科夫帶軍到了精奇裡江(今結雅河),侵入達斡爾地區。順治七年(1650年),哈巴羅夫帶領七十多人,翻越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地方。不久,他們占領達斡爾人的住地雅克薩(今阿爾巴津)。第二年,哈巴羅夫侵占索倫頭人托爾金駐地,托爾金是皇太極額駙巴爾達齊的親戚。沙俄入侵者蹂躪當地民族部落,搶掠燒殺,無惡不作。這個大的歷史背景說明,如果東北地區各個民族內部或民族之間混亂紛爭、不相統一,那麼就不能共同抵禦沙俄東擴勢力;相反,滿洲崛興並對東北地區的重新統一,為後來抵禦沙皇俄國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提供了條件。 次說日本。日本國內的政治變動和對外政策,對滿洲的興起,有著直接的、至關重要的影響。日本在中國明朝萬曆之前,處於戰國時代,諸侯割據,戰亂不已。到明嘉靖時,地方實力派織田信長(1534-1582年)勢力強大,兼併各部,進占京都。他在統一日本的過程中,於明萬曆十年(1582年),在本能寺被其家臣明智光秀謀殺。豐臣秀吉(1536-1598年)繼續織田信長的統一事業,他以大阪為基地,加強集權,四處征戰,籠絡諸侯,勢力強大,逐漸結束延續百年的戰國分裂局面。他初步完成日本統一後,開始進行對外侵略戰爭。豐臣秀吉侵略的矛頭,首先指向朝鮮。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向朝鮮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占領平壤,朝鮮告急。明朝以「唇亡則齒寒」,派兵抗倭援朝。這年是壬辰年,所以歷史上稱這場戰爭為壬辰戰爭。壬辰戰爭時斷時續地進行了六年。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退守本島,戰爭結束,兵禍始休。日本的專制權力落到織田信長的另一大將德川家康的手中。德川家康急於掃平對手,打擊聯軍,整頓內部,鞏固權力,並在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也無暇顧及朝鮮。所以,日本發動壬辰戰爭和國內政治突變,對後金的統一戰爭和滿族的崛興遼東,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外部機遇。此前,努爾哈赤雖剛完成對建州的統一,但對扈倫四部的統一尚待外部條件。朝鮮、明朝與日本之間進行的壬辰戰爭,恰為努爾哈赤統一扈倫四部提供了歷史的機遇。因為:第一,明朝將在遼東的主力軍派往朝鮮,而在遼東地區出現軍事空虛;第二,明朝無力、也無暇支持葉赫去進攻後金,使努爾哈赤進兵扈倫四部無後顧之憂;第三,朝鮮受到外敵的侵略,金甌殘破,八道盡失,不能同明朝形成合力,共同對付後金;第四,壬辰戰爭使朝鮮元氣大傷,再加上內部紛爭,一蹶不振。以上,歷史為建州女真基本完成統一海西女真扈倫四部提供了機遇,也為後來皇太極兩次進軍朝鮮提供了條件。似可以說,如果沒有日本侵略朝鮮的壬辰戰爭,那麼明朝和朝鮮的軍隊會聯合起來對付後金,就不會有努爾哈赤吞併扈倫四部的條件,也難以有滿洲崛興的機會。 再說朝鮮。朝鮮在明初稱高麗,位於朝鮮半島,是中國的近鄰。高麗國大將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王瑤,於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自立,奏報明廷,請更國號。明太祖朱元璋命:「仍古號,曰朝鮮。」後賜金印、誥命等。朝鮮的國王、世子,均奏請明廷詔立。明朝和朝鮮鑒於各自的利益,都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建州女真在他們的中間崛興。由是,他們幾次聯合出兵,攻剿建州。到努爾哈赤興起時,日本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軍十六萬人先後在釜山登陸,長驅直入,破開城,陷王京,占平壤。朝鮮國王李昖逃奔義州。朝鮮兩京陷落,八道喪失;明朝派兵援救,損兵耗餉。《明史•朝鮮傳》記載:「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時努爾哈赤請求派兵馳援,但遭到明朝和朝鮮兩方的拒絕。建州利用歷史提供的機遇,利用明朝和朝鮮無暇顧及的時機,基本完成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統一(統一葉赫在天命四年),隨之建立後金。明朝和朝鮮緩過氣來之後,合兵圍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明朝分兵四路,兩雙敗北。朝鮮元帥姜弘立統領軍隊萬餘人,兵敗被俘,全軍覆沒。後朝鮮依違於明朝與後金之間。努爾哈赤死後,天聰元年即明天啟七年(1627年),他的兒子皇太極先派兵朝鮮,攻破平壤,所至輒下。朝鮮輸款,訂「兄弟之盟」,後金班師。崇德元年即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率軍親征朝鮮,列城悉破,訂「君臣之盟」。努爾哈赤父子剪除明朝西翼蒙古和東翼朝鮮,從而摧毀了明朝自洪武以來經營二百多年的全遼左右兩翼防線,為滿族的崛興創造了外部條件。 在中國內部,主要有女真、蒙古和明朝三個重要的因素。這三個因素的相互關係、力量消長,直接影響到滿洲的崛起。 先說女真。女真在明朝後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四大部。時值女真社會混亂動盪:「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而在夾縫中生存的建州女真,更是「攘奪財貨,兄弟交嫉」,四分五裂,爭戰不息。建州女真部的王杲及其子阿台,一度強大起來。明廷採取「搗巢」的軍事圍剿,將其首領王杲「檻車致闕下,磔於市」,又殺其子阿台。明朝雖除掉王杲、阿台,卻未能遏止建州通過兼併而聚集力量的歷史趨勢。此一舉措,為努爾哈赤兄弟登臺,統一建州女真,提供復仇口實,掃清前進道路。海西女真扈倫四部的各部首領都想重建女真的統一,但他們相繼謝世。明廷對海西女真實行「以夷制夷」的策略,扶持哈達部的首領王台。但王台死後,諸子互爭,其部自亂。努爾哈赤借機,分口吃掉哈達。明廷一面支持哈達,一面抑制葉赫。明遼東巡撫李松、總兵李成梁設計,在開原中固城關帝廟,誘殺葉赫部首領清佳努和楊佳努兄弟。後清佳努子布寨貝勒敗死,楊佳努子納林布祿貝勒病亡。葉赫走向衰落,建州更趨壯大。烏拉貝勒滿泰夜淫村婦被殺;烏拉部也被建州用砍伐大樹的方法,一斧一斧地砍倒。輝發貝勒王機砮死後,子孫內訌,自弱自斃。其他女真諸部,先後歸服稱臣。那些各自稱雄的女真首領先後死去,為努爾哈赤的軍政表演讓出了歷史舞臺。由是,明朝原來對女真各部「使之相爭,不使之相吞」的政策,所造成的均衡局面被打破。努爾哈赤既借用明廷的信任,又利用明廷的疏誤,一步一步完成女真的統一。就客觀歷史而言,明廷對遼東女真的錯誤政策,促成了滿洲勢力的崛興,而自毀其自洪武以來經營二百多年的全遼東部防線。 次說蒙古。朱明興、元朝亡,故元勢力成為明朝北部的邊患。這同朱元璋對故元勢力的政策不無關係。徐達率師直搗大都,行前奏問:「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將追之乎?」明太祖朱元璋答:「元運衰矣,行自澌滅,不煩窮兵。」就是說,占領大都就行,不必遠追敗兵。於是,元統雖絕,實力猶存,「引弓之士,不下百萬」。因此,明朝前期全遼政策的戰略基點是防禦蒙古,明遼東巡撫駐地廣甯(今遼寧省北鎮市)。通過洪武的五次用兵,永樂的七次北征,蒙古勢力,受到大挫,逐漸分裂,走向衰落。蒙古諸部的分裂與衰落,為滿洲崛興準備了條件。到十七世紀初期,隨著蒙古勢力衰落,女真實力強大,明朝全遼政策發生了主客易位的變化:由重點防禦蒙古轉向重點對付女真,將「以東夷牽制西虜」的策略,改變為「以西虜牽制東夷」的策略,明遼東巡撫駐地東移至遼陽。其目的在於阻止努爾哈赤勢力西進,而保住遼西地區。努爾哈赤則針鋒相對,先同蒙古科爾沁部姻盟,繼而同內喀爾喀部會盟,後來他的兒子皇太極擊敗同明結盟的察哈爾部,其首領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灘。後林丹汗遺孀蘇泰太后及其子額哲降順皇太極。努爾哈赤父子用撫綏與征伐的兩手策略,完成了對漠南蒙古的征撫,從而摧毀了明朝自洪武以來經營二百多年的全遼西部防線。 再說明朝。物必自腐,而後生蠧。後金崛興,實為明朝腐敗之果。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凡是中央皇朝強盛,必是邊疆民族臣服。相反,中央皇權衰微,民族紛亂蜂起。明朝萬曆帝二十幾年不禦政,紀綱紊亂;泰昌帝登極一月吃了紅丸暴死,梓宮兩哭;天啟帝十六歲繼位,會做木匠而不會做皇帝,皇權旁落到閹臣魏忠賢手中;崇禎帝剛愎自用而性格乖戾,政樞不協,功罪倒衡。天啟朝黨爭日烈,遼事日非。天啟時,遼東經略王在晉評論遼東形勢說:「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河)、撫(順),再壞於開(原)、鐵(嶺),三壞於遼(陽)、瀋(陽),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至於山海,再無一步可退。」當時局勢尚不至於如此悲觀,袁崇煥在寧遠大敗天命汗努爾哈赤便可作證。但袁崇煥兵勝遭讒,藉病去職。崇禎帝登位,初加任用,旋則猜忌。其下場與熊經略雷同。熊廷弼被冤殺,傳首九邊;袁崇煥遭凌遲,屍碎門滅。明遼東總帥孫承宗、熊廷弼、袁崇煥,或去職,或非死。後明、清松錦大戰,明總督洪承疇轉勝為敗,師沒降清。山海關外,寧遠以北,實非明有。明帝自毀長城,明亡咎由自取,從而自毀了明朝自洪武以來經營二百多年的全遼防線。 上面所說,可以看出,俄國的初起,日本的戰敗,朝鮮的外患,蒙古的衰落,女真的內訌,明朝的腐敗,都為滿洲崛興提供了歷史條件。 在建州女真,主要有地理、歷史、家族三個重要的因素。這三個因素的相互關係,直接影響到建州的崛起。 先說地理。一個民族的崛起,必有一定的地理條件即空間條件。所謂「地靈人傑」,「地靈」就是指的地理條件。中國史學界過去受史達林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中輕視地理因素的褊隘理論影響,在研究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時,很少闡述與其有關的地理條件。歷史上任何一個民族部落的興起、一位傑出人物的成長,都同其所處地理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古代尤其是這樣,建州女真就是一個例證。建州女真的核心部位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赫圖阿拉村)。赫圖阿拉的外部地理條件,處於蒙古、扈倫、朝鮮和遼東都司之間,既比較安全,又利於發展。赫圖阿拉,處於四面環山的河谷平原之臺地上,土地肥沃,林木茂密,氣候溫和,雨水豐沛,農、林、牧、獵、采、漁多種經濟發展。赫圖阿拉距遼東首府遼陽不遠不近,既有山道通達撫順而便於外聯進取,又扼山隘、鎖重關而利於禦內固守——可以形成滿洲崛興的基地。建州地近撫順,明在撫順開關,進行往來交易,既利於獨立經濟發展,又利於擺脫南關控制,成為其滋長發展、併吞諸部的一個關鍵。建州女真同漠南蒙古又不相鄰,而被海西女真所阻隔,使建州女真少受漠南蒙古直接的威脅與侵擾。而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中的哈達部、輝發部、葉赫部、烏拉部,其所以未能統一女真各部,地理條件是其一個重要因素。僅以自然條件中的地理區位而言,哈達、輝發和葉赫距開原太近,或依附於明朝,或被明軍攻破,不易獨立發展。葉赫與哈達稍微為強大,在五年之間,連遭明軍三次重創,首領被殺,柵破民亡,「城中老少皆號泣」。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烏拉街滿族鄉)則距遼陽太遠,形不成打擊明軍的威懾力量。建州不同於扈倫四部,它毗連撫順,而為山河阻隔;地近遼陽,又為關山封閉。努爾哈赤在此暗自發展,黃衣稱朕,明廷昏昏然而不明其真相。努爾哈赤就是利用了建州的地理條件,以赫圖阿拉為中心,組織軍隊,辟建基地,創立政權,壯大力量,從而建立清朝崛興的重要基地。 次說歷史。一個民族的崛起,除必有一定的地理即空間條件外,還必有一定的歷史即時間條件。一些歷史人物因生不逢時,其才華未能得到充分展現。明朝後期的政治腐敗,為努爾哈赤崛興提供了歷史的機緣。在歷史上,契丹迭剌部(耶律阿保機所在部)、女真完顏部(阿骨打所在部)、蒙古孛兒只斤氏族(鐵木真所在部)的勃興,都以中央王朝衰微為契機。在努爾哈赤興起之前,建州女真首領李滿住、董山、王杲、王兀堂和阿台,皆因未遇到上述契機,相繼敗死。僅以成化三年(1467年)為例,其時李滿住、董山等三衛合居,建州女真頗有統一之勢;但明朝當時國勢強盛,先將董山誘斬,又派兵與朝鮮軍會攻建州,「搗其巢穴,絕其種類」,共擒斬一千五百三十六人,李滿住及其子李古納哈均遇難。建州女真首領遭殺害,屯寨被血洗,部落殘破殆盡,無法實現統一。在明朝中期,建州女真先後遭到朝鮮軍三次侵襲,明朝軍三次征剿。建州女真自身——「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處於分裂與殺伐的局面。建州女真面對著明朝的強大與鼎盛和建州內部的分裂與殺伐,既無力反抗,也無法崛興。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值明末朝廷衰微之機,潛滋暗長,發展實力,維護女真部民利益,聚集女真部民群力,在其先輩灑滿鮮血、備受凌辱的道路上,憤然起兵反明,完成統一大業。 再說家族。一個民族的崛起,其首領人物的成長,除必有一定的時空條件外,還必有一定的家族條件。這主要是指其家族歷史、家庭教養、文化環境和經濟地位等,在經濟、文化落後、血緣紐帶牢固的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這樣。家族先世顯赫官爵的靈光,佑助並激勵其後裔樹立威望,砥礪並激發其後世建立功業;藉此向朝廷邀取爵賞,強固其在部族中之地位。努爾哈赤就是這樣: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受永樂帝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五世祖董山(童倉)受封為左衛都指揮、左衛都督;四世祖失保(石報奇)為都指揮僉事;四世伯祖妥羅官一品都督並執掌建州左衛,先後五次入朝;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同遼東總兵李成梁關係密切,死於兵火。努爾哈赤因受朝廷「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複給都督敕書」。後,明廷封他為都督僉事、建州衛指揮使和龍虎將軍等職爵。當然,努爾哈赤不是作為個人,而是作為女真群體利益的代表,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他必須順應歷史的趨勢,反映社會的需要,代表部民的利益。但是,在建州女真中,具有如此統緒胤裔者,努爾哈赤是獨一無二的。 從上面所說,便可以看出,地理因素,時代機遇,家族身世,都為滿洲崛起與其首領成為時代英雄提供了歷史條件。 綜上所述,滿洲崛興有其天、地、人的因素。研究歷史,要究天人之際、究地人之際、究天地人之際。所謂天,主要是天時——俄國、日本、朝鮮,女真、蒙古、明朝,以及建州,都為滿洲的崛興提供了天時即有利的歷史機遇;所謂地,主要是地利——俄國、日本、朝鮮,女真、蒙古、明朝,以及建州,都為滿洲的崛興提供了地利即有利的周邊環境;所謂人,主要是人氣,建州首領努爾哈赤自身則具備了此種文化素質。滿洲及其首領正是依託於國際——俄國、日本、朝鮮,國內——女真、蒙古、明朝,建州——地理、歷史、家族等,諸多錯綜複雜條件所編織的網絡,這個網絡的集結點——天、地、人的最佳組合,則使滿洲得以崛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