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江蘇省日前成功啟動地方債置換後,大陸各地也抓緊時間進入發債程序,目前包括江西、內蒙古、安徽等多個省分的地方債定向承銷團的組建都已經展開,出手收購這些地方債的銀行,只能自我安慰「吃虧是福」。澎湃新聞報導,地方債置換是大陸中央協助地方政府減輕債務負擔的一種方式,地方政府發行低利率(3%左右)的地方債,用來置換到期或即將到期的高利率(7%左右)地方融資平台貸款。
在這種情形下,地方債欠的債沒少,但利息負擔少了,同時順勢把還不起的貸款變成更長期限的地方債,可以以後慢慢還。
大陸國務院目前批准的地方債置換金額是1兆元(新台幣5兆元)。
對於銀行來說,把貸款變成債,至少是存貸比降下來了,雖然收益少了很多。
多地趁熱打鐵的行為不難理解,在一度推遲發行後,江蘇5月18日成功發行首批人民幣522億元(約新台幣2,610億元)的地方債,招標結果與之前5日同期限國債利差均值均只有2個基點,3年、5年、7年、10年期品種得標利率分別為2.94%、3.12%、3.41%、3.41%,令不少市場人士大跌眼鏡。
背後的推手是大陸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銀監會5月初發布「關於2015年採用定向承銷方式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有關事宜的通知」(下稱102號文)。其中明確指出,可以採取定向承銷的方式置換地方債,第一批債務置換完成的期限為2015年8月31日。
一名國有大行人士表示,銀行賺錢不太可能,減少的是收益率在7%到8%的平台貸款,而換到手的是收益不足4%的地方債券,即使加上票息免稅,向央行質押帶來的低成本資金和地方財政存款等未兌現的好處,估計可以勉強持平。總歸銀行手中資產的風險在降低,只能用「吃虧是福」來安慰自己。
國際金融報報導,地方債最終由誰來還,依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以往土地出讓收入向來是地方政府還債的主要來源之一,但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今年1到2月,全大陸土地購置面積、土地成交價款,都比去年同期下滑三成,賣地收入劇減嚴重影響了地方財政收入。
與此同時,大陸經濟增速正在下滑,這也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稅費收入受到衝擊,同樣影響地方政府的還債能力。
大陸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分析,如果地方債情況不能好轉,無論是央行還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埋單,最後還是會轉嫁給利益鏈中的最終一環—民間中小投資者,將透過理財、儲蓄等形式承擔成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