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創業家 寶島台灣臥虎藏龍, 城鄉各地都有高人大隱於市井: •汐止「食養山房」七號荷花池邊高大桐花喬木,昂然矗立直升上月色及繁星滿天的靛藍夜空。雪白桐花滿樹梢,地面、蓮池上也布滿飄落的「五月雪」。配上澄淨的銀白月光,習習山風,蛙鳴聲裡更顯山區的幽靜。 •台中「無為草堂」是個順勢而為的現代老莊主義實踐者,遵循老子「無為、若水、希言、不爭」的精神,在擺脫城市喧囂中,找到慢活的雅緻,讓人、茶、自然三者交融,體驗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 •桃園「水來青舍」隱身於大片蓮花池後方,蓮池倒映著遠從山西運來、有150年歷史的門樓,穿過門樓竹林小徑,映入眼簾的是魚鱗灰瓦的古樸建築,有些許古佛禪意。推門入內,驚覺它的特殊,雕梁畫棟的廳堂,讓人眼睛一亮。就是這視覺意境,讓訪客有置身世外桃源的欣喜與感動。 李仁芳通過《巷弄創業家》在全島各處,持續發掘生活產業各領域創新的達人,持續發掘像「豐華」的吃好,「惠中」的穿好,「志勝」的喝好,「食養」的茶好、食好、氣好等種種數之不盡、遍布台灣創意城鄉各地的巷弄創業者,在本島城鄉各地,串起串串閃亮珍珠項鍊,讓大陸、亞洲以致全球遊客,近悅遠來 內文選摘(節錄) 地方風土資本與青年微型創業 營造「歷史風土街道」, 更需要生活產業在地老鋪的光點,鑲嵌於城鄉山川土地舞台中, 彰顯風土街道人民創意生活的多采多姿,與可居可遊的文化觀光潛力。 近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可能降到3%以下,全球各地也不斷傳來「荒年」逼近訊息。 好消息是,被外媒稱讚「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至少在美好人文方方面面,漸有華人優質生活中心形象的台灣,觀光服務業表現突出。 觀光服務提供的內涵,不只是吃吃喝喝。2012來台觀光旅客中,64%表示受到台灣「民情風俗文化和歷史文物」吸引而來。借用日式漢文表達:「歷史風土街道」的建設,可能是當前攸關文化觀光的重要文化資產投資項目。 講到「衡外情,量己力」的策略定位,求發展求生存的氣慨與行動,台灣向來民間跑在政府政策之前,近年來更是明顯。 不少有理想見識的青年,不理會近十餘年薪資停滯,以及全台五十萬低工資福利、無年資的派遣員工社會趨勢(政府還帶頭成最大派遣用戶)。在地方上創立有「歷史風土」味道的「原鄉時尚」文化觀光鄉鎮事業,成為一群有見識的年輕人創業的新選項。 南投竹山一家「小鎮文創公司」,年輕人何培鈞決定以系統性模式經營地方觀光事業,強調「百年特色小鎮,深度文化五感體驗」。現下已建設了「天空的院子」、「鞍境家」民宿、「上山閱讀」Café 以及「大鞍山城」旅遊中心。 其中天空的院子位在竹山大鞍聚落,108年四合院老宅子,歷經十五家銀行拒絕貸款支持,年輕團隊堅不放棄,終獲得千萬元創業貸款。前後七年涵養、除草、補牆、鋪瓦,院子才從荒陌中浮現的新徑一端升起,成為中台灣眾口相傳最美麗的山間民宿。 「歷史風土街道」的營造,更需要生活產業在地老鋪的光點,鑲嵌於城鄉山川土地舞台中,彰顯風土街道人民創意生活的多采多姿,與可居可遊的文化觀光潛力。 天空的院子使用竹山鎮下橫街開設四十幾年的啟明米麩╲爆米香,做為置放客房內、款待客人的點心。所開發竹山小鎮遊程包括鎮上傳承五代、120年歷史的來發鐵店,與手工製作的振益棉被店等。 作品曾在巴黎家飾展獲獎的在地竹工藝家、鎮上竹藝博物館、青竹文化園區,以及鎮邊清幽翠碧的大鞍竹海景區,和丘丘相聯如海波起伏的秀麗茶山(以八卦茶園最為知名),這些都是大可由有眼光的「歷史風土街道」資源整編者,著手整備的珍貴「風土資本」。 青年就業近況不佳的台灣,「風土街道」型的創業,還可增加青年開心地開展「在家鄉生活、在家鄉工作」的人生。 有「食養」,也有「視養」的國民生活美學 台灣生活美學的優勢在「吃的魅力」、「人的友善」, 但一大劣勢是「空間/視覺魅力」不佳。 歸根究柢,這與國民視覺美學教育,大有關聯。 目前,公共電視全民收費的國家有日本的NHK、韓國的KBS、英國的BBC。全民家戶收費的政策思考,是認為公共電視等同自來水、電力等公用事業;不過供輸的是事關國民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甚深的媒介內容。應該允許有充分資源,以製作豐沛質高電視節目內容,深入全體國民家庭的電視中播放。還有什麼管道、什麼方式,效果能優於這國民文化教育通路? KBS曾製作《大長今》,NHK及BBC對該國國民做了很深入的生活美學教育。例如很多人可以從BS Japan 及NHK電視節目,體會日本花多少心力製作國土旅遊、各地山川城鄉、工藝美食、溫泉旅宿等節目。甚至連鐵道交通的站距時差,都有清楚呈現。 其中一個節目的卷頭語: 日本人的記憶 一瞬之夢 千年之美 故鄉 很能展現這類節目的企畫高度。 日本的國民旅遊節目內容通常都設計由知名的藝人(男女老少均有,一般兩人一組)帶路,親身探訪各地的賞櫻、楓狩絕景,順道將宿泊的溫泉、旅館與美食,細細推介一番。他們甚至每年對國土春秋盛景的介紹,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再製」播出(不是老片重播)。 日本國民平日居家過日子,就能在家中接收NHK等國土美育薰陶,因此普遍對於大自然的美感,都能具備一種崇敬與讚嘆的文化性格,並進而在人文居家生活美學的家常器具、工藝家飾、室內設計,以致建築空間、庭園經營,甚至城鄉道路、地景風光都能營造出優質空間美感。這是讓台灣人遊客每當身處日本,常常之所以能夠感受到日本山川人文如此精緻、如此秀麗的關鍵原因。 每一次到京都,不用說高台寺下石塀小路旁的高級民宅,即使到非常鄉下的大原地區,農夫們自己蓋的居住的「農舍」,他們的屋內裝設也是俐落分明,甚至房宅庭院的規畫與周邊綠化設計,也仍然同樣有其一定優質水平的講究。 台灣生活美學的優勢在「吃的魅力」、「人的友善」,這大體大家都了解;但一大劣勢是「空間/視覺魅力」不佳。日本人所稱文化觀光三要素中,台灣獨擅美食小吃;風光遊賞,無論大自然、人文兩面表現,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歸根究柢,這與國民視覺美學教育,大有關聯。像NHK、BS Japan 這樣有質感的公共電視,傳送的就是國民生活美學教養方案。 而巷弄創業家們則直接在生活街區現場經營可被傳送的創意生活亮點,其巷弄創意事業也直接涵養了顧客的鑑賞力。當國民平常在城鄉巷弄過小日子時,他們就用口袋中的購買力於巷弄創意事業裡消費,以其間採購有質感的服飾、住家、餐食、空間、路樹等設計,定義國民美學鑑賞力。 水岸街區設計與美學判斷力養成 挖苦的人說華人的感官發展是否從弗洛依德所謂的「肛門期」到「口腔期」,然後就停止再往上發展了? 所以,我們會有世界級讓人嘴饞的各色美食、小吃,也會有小七便利超商橘綠紅三色交錯的店招,高高掛在大稻埕1920年代古蹟屈臣氏巴洛克樓面下,讓人頗生時空穿越劇,擺錯舞台裝置的荒謬感。 當然還有九份基山路老街街口的小七店招,很像北京故宮前些年高掛綠色星巴克店招,也都極具「存在感」?! 我們可以想像凡爾賽宮裡掛起綠色星巴克店招?還是可以想像聖彼得堡沙皇冬宮裡,開了一家橘綠紅小七便利商店? 台北說是2016要成為世界設計之都,但無論台北或全國各地,我們對於「生活空間」的設計思考,亟待努力的地方顯然還很多。 像苗栗南庄的灌溉水車、台東池上的金城武茄苳樹,都是原本在地居民生活、生計攸關的「原風景」。屢受全島關注的池上稻田邊茄苳樹,是農民耕作生活中小憩處,不是為觀光目的而存在。 而如果要規畫成地方文化觀光景點也無不可,但公部門須挑起責任有更宏觀的規畫視野。例如,可依文化資產保護法指定該景點為「文化景觀」,在文化觀光價值與在地風土景觀保存上提供政策性誘因,將這區域規畫為重點景觀保護區,以茄苳樹為核心重新規畫農路,並向農民租地,局部改道騰出一個完整空間,讓金城武樹不再只是路邊被擠壓的孤立樹。 如果你在日本京都做「城市小旅行」,高野川、賀茂川匯流處三角洲附近的「飛踏石」設計,可以看見他們對於城鄉水岸空間的設計思考。城市居民是很需要森林之肺與親水性的休閒之地。…… 九月中旬,京都的初秋時節仍有秋老虎的餘威,黃昏時站立出雲路橋上,西眺嵐山高雄一帶的夕燒煙雲,沿高野川床吹過來的風帶來暑中清涼。有穿黑色緊身衣褲當地女子沿川畔來回慢跑,有白髮老伴夫妻攜手河岸散步,也有金髮洋女成群騎自行車巧笑倩兮而過,中年夫妻牽黑狗散步時,忽有越野鐵馬飛跳石階上來,錯身而過。就連白鷺也飛落河床中自在棲息──好一幅人間福地的行樂圖。 京都這三角洲上有上賀茂神社、下鴨神社,以及大片的原生林「糺之森」。當初城市規畫者,在這些古蹟文化資產附近的三角洲尖部前川水上,設置「飛踏石」跨鴨川河中過,有千鳥、河龜等造型。 對面高野川畔堤岸石階段依偎著一對年輕情侶欣賞夕陽。飛踏石上幾組家長正帶著國小年齡的學童與網具,在撈集自然生態課程要求的河川魚介生物標本作業。 幼年男女學童,仿如羚羊般在「飛踏石」間飛奔跳躍,一邊全神貫注川水中的生物標本。 從嵐山方向照過來的夕陽金光,反射到清澈川水中,水紋粼粼,映照在學童血色鮮紅雙頰上,整體畫面真是生氣盎然,讓人心曠神怡,不由得多呼吸幾口川畔清冽空氣。 恰巧一位京都大學建築研究所研究生前川道郎在川畔找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到我從哪來,為什麼喜歡這裡?來這「飛踏石」川畔附近做何消遣?我開玩笑跟他說,是來這萬年春的平安福地,「吞天之氣,吸地之力,吐納河川的精氣神……」 京都這城市是個充滿「存在感」的地方,你特別容易了悟Being 並不需要Having 的道理。…… 回到台灣本地,如果未來各地公部門對在地空間經營,都能有類似京都飛踏石般的設計思考,那我們的國民生活美學感官發展,是不是就比較能從「」口腔階段﹂進化到「視覺階段」了。 不要小看這些生活街區設計的細節,如果小國民從小就能體驗家鄉土地的恩惠,盡情汲取自家風土的甜度;讓城鄉孩童從小皆能自生活街區吞天之氣,吸地之力。這是國民美學創造力與鑑賞力終極的涵養之道──涵養更多師匠與創意人靠街區,因為巷弄創業家的美學創造力要在這裡養成;涵養更多顧客與鑑賞人也要靠街區,因為國民對生活產業鑑賞力也要在這裡養成。 附錄 舊街區的新活力──周奕成與大藝埕 大稻埕近年開設的小藝埕、民藝埕、眾藝埕,以及後來又開張的聯藝埕、學藝埕,呈現了當代台灣文青世代,背倚文化資本(而非金融資本),在傳統地景的歷史街區開出新生命的創造活力。…… 全球金融風暴與繼之而來的歐債危機,讓世界乃至台灣也一樣一片蕭索景象。「經濟衰退時,應該要回到傳統經濟的基本面去學習;大稻埕蘊藏著台灣商業與創業的智慧,我想回到傳統產業的地方,吸取智慧。」周奕成說。他從生長的、台北最美的民生社區,一路回流到繁華落盡的大稻埕。 選擇在大稻埕落地生根,周奕成說:「因為大稻埕是承載台灣文化意義最多的地方,它和全台灣任何一個地方都不一樣。」不同於公部門選擇以非營利方式(其後有鬆綁限制)經營都市再生公共空間──URS44、127 與155,周奕成則選擇大稻埕人們最熟稔的模式,以做生意的方式經營文化街屋。大稻埕的商人是低調務實的,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一步一腳印堆疊出現在迪化街上一幢幢獨特的街屋。周奕成與世代創業團隊融入大稻埕居民的生活方式,就地取材、用在地的歷史文化與百年街屋,以心手互動的方式腳踏實地開始。他並邀集創意家們,透過「創投合營」的新思維打造一幢幢文化街屋。 他說:「在大稻埕,豪門巨賈與販夫走卒都有立足之地,即使是做最小的生意,只要能夠維繫生存、能夠共同促進市面的繁榮,都能得到這個百年工商業社區的接納與尊重。抱著這樣的體會與認知,我們來到大稻埕,不奢談理念,不空談創意,先從小生意開始做起。」正是這樣務實的商業態度獲得在地居民的認同,使得周奕成得以先後租到難以承租的歷史空間,創設了小藝埕(李家)、民藝埕(蘇家)、眾藝埕、學藝埕(劉家)與聯藝埕(王家)。 在大稻埕的第一個空間,周奕成等了三年,終於以誠意取得李氏家族的信任。李氏家族在日治時期代理屈臣氏,而現今永樂市場斜對面的「屈臣氏大藥局」正是1917年興建的台灣第一家屈臣氏,也是台灣首座西藥房。這幢屹立了近百年、層平梁式結構的轉角街屋,左側正是小藝埕所在。…… 周奕成也陸續接洽其他文化街屋的創設,例如後來開張的眾藝埕、學藝埕、聯藝埕,便各有主打客群,並引進店管系統,以文化商場模式經營。由世代文化團隊扮演「(創業)空間的規畫者」以及「風險的承擔者」,並採取「創投合營」的模式與進駐的文創工作者合作。由於歷經小藝埕與民藝埕而建立的信用,因此可以較為順利地與大稻埕老街屋的屋主承租,也同時為新進的創意業者承擔承租老街屋的風險。但周奕成不是當二房東,而是為空間加上許多硬體設施提升進駐的創意工作者經營的便利性。此外他也是篩選者,為適合進駐的創意工作者把關。 一百年前,大稻埕是全台灣最繁榮富庶的港埠。大稻程做為繁榮的商港,扮演著早年台灣最重要的茶產業的集散通路。大稻埕當時不只是全台灣商業貿易最繁盛的港口,也是文化和政治思想最開化、最先進的地方。1921年10月17日,先賢蔣渭水等人為推動新文化運動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就在大稻埕成立,象徵台灣人追求時代進步價值的努力。 除了實體文化街屋的創立,周奕成也在每年十月推動「A Roaring Good Time :夢遊1920變裝走上大稻埕」的活動。該活動時間在每年台灣文化協會創立日期附近的週末,但不明言是為了紀念這件事。周奕成更重要的用意是推廣一個與大稻埕歷史文化接壤的活動,雖然是創新的活動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意涵,恰巧可與春夏之際,傳統的霞海城隍廟的城隍出巡,做為大稻埕主要活動的新舊對應。而他也期許透過一年又一年的1920變妝遊行推動,創造大稻埕乃至台灣自己的文化祭典,更進一步將台灣文化推廣到國際。 周奕成說:「我們不是要活化或再生大稻埕,而是為這個雖然沉默卻仍隱隱脈動著創造力的老街區注入新活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