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終結者司馬懿:大陰謀家?國之柱石?真實歷史中的司馬懿! 司馬懿,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皇朝的實際奠基人。曾任職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曹魏三代的託孤輔政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 他善謀奇策,屢立戰功,不僅率大軍成功抵禦了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而且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也有重要貢獻。正是由於其獨特的歷史地位,所以歷史上對其評價毀譽參半,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及影視劇中,更是大奸大惡的形象居多。 ※ ※ ※ 【司馬懿出山】 司馬懿(一七九—二五一),字仲達,是司馬防的次子。他自幼聰明,遠近聞名。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年輕時,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人。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是好朋友,曾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按司馬懿的條件和家庭背景,他參加曹操政權應是順理成章的事,然而,司馬懿並不樂於參政。這是為什麼呢? 有這樣一件事:建安六年(二○一),二十二歲的司馬懿被郡中推舉上計掾(負責年終向朝廷彙報政績的低級官員)的人選。曹操得知司馬懿的名聲,就想請他出來任職。司馬懿不願意,便讓人轉告曹操,推辭說自己有風痺病(手足麻木不仁),不能正常飲食起居。曹操不相信,於是派人夜間前去刺探情況。司馬懿發現後,就假裝犯病,從早到晚,一動不動地躺在那裡。刺探情況的人雖經仔細觀察,也沒有發現破綻,他拿刀子對準司馬懿直刺過去,司馬懿依然直挺挺地躺著,「堅臥不動」。刺探情況的人回去報告了曹操,曹操雖然知道這是司馬懿裝出來的,但也無可奈何。 還有一個故事:司馬懿裝病期間,一天他讓人把書放在院子裡晒太陽,突然天降大雨,他來不及找人收拾,就急忙從屋裡跑出搬書,動作敏捷,完全沒有一點得病的樣子。這一情景,正好被家裡的丫鬟看到了,他擔心此事傳出去被曹操知道惹麻煩,就指使妻子張春華把這個丫鬟殺了。由此可見,司馬懿為了躲避曹操,真是處處留心,如履薄冰!司馬懿為什麼裝病拒絕曹操的徵召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受儒家傳統道德思想影響。從司馬氏家族看,他們世代是漢朝的高官,是擁漢派,而當時漢獻帝為曹操控制,不少人都看出曹操是個野心家,不是漢朝的忠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玩獻帝於股掌之中——「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故「不欲屈節曹氏」。這與其兄司馬朗的態度不太一樣。 第二,司馬懿看不起曹操。司馬氏家族是高門世族,在社會上頗有聲望,而曹操是被稱為「刑餘之人」的宦官之後,用當時的話說是「士子羞與為伍」,司馬懿從內心裡看不起曹操。 司馬懿雖然不願意到曹操那裡任職,但內心深處還是關心政治、願意從政的。正如《晉書.宣帝紀》所說:司馬懿處於漢末大亂之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然而現實不如人意,怎樣辦呢? 按照儒家傳統,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司馬懿二十多歲時,與大隱士胡昭是好朋友。胡昭多次被曹操「禮辟」,均婉言謝絕,終身不仕。司馬懿也有隱逸的念頭。有一年,有位叫周生的人想殺害司馬懿,胡昭得知後非常著急,他不能見好友有難而袖手旁觀,於是跑了很遠的路去見周生,反覆勸說,甚至流著眼淚與周生盟誓,「生感其義,乃止」—周生感動了,放棄了殺司馬懿的念頭。司馬懿對胡昭十分感激,到他晚年,也沒有忘記胡昭。 中國古代一些隱士不接受朝廷之聘,原因很多,有的是不願參政,以求自保;有的是待價而沽,希望得到更好的待遇;也有的是期待明主知音,時機合適還是要出山的。司馬懿拒絕曹操,顯然是等待他認可的政治家出現。 再看曹操,自一九六年控制漢獻帝後,不斷發展勢力。為擴大影響,加強政權的社會基礎和吸引力,他不遺餘力地拉攏當時有影響的大族名士和地方豪強,對司馬懿這樣有影響的人物,曹操自然是不會輕易放過的。 曹操徵司馬懿入仕,從私人角度講,還有對司馬防當年薦舉他為洛陽北部尉的感謝之意。沒想到,司馬懿卻不領情。 大約在二○八年,曹操已任丞相,他決定第二次召司馬懿入仕,準備讓他擔任丞相府文學掾(輔佐讀書、教育的官員)。曹操想:「你司馬懿有啥了不起,我請你來是看得起你,你別敬酒不吃吃罰酒!」為防止司馬懿再次推託,這次他對派去的人命令道:「復若盤桓,便收之!」——如果司馬懿再拒絕,就把他抓來,收監入獄。 司馬懿見來人態度強硬,害怕被害,只好答應。這樣,二十九歲的司馬懿結束隱士生活,被迫出山,開始走上政治舞臺。 ※ ※ ※ 司馬懿出山,來到曹操身邊,怎樣和曹操相處呢?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大家知道,曹操這個人猜忌心、防範心很強,他身邊的人能夠與他和平相處、平安無事很不容易。稍不小心,就會引來殺身之禍,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曹操身邊的謀士和大臣,有不少人並非是他的政敵,也不是存心反對他,只因為說話無遮攔或個性鮮明而得罪他,結果被殺,有人被殺甚至是莫須有的罪名!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說話直率,愛抨擊時政,結果惹怒了曹操,二○八年,被以「訕謗朝廷」的罪名殺掉。大族出身的楊修,文才出眾,常在曹操面前耍小聰明,他還和失寵的曹植關係密切。一次,兩人喝醉了,一起乘車出司馬門(皇宮的外門),違犯了禁令,結果被曹操殺害。謀士的領袖荀彧,對曹操代漢的企圖不滿,與之發生衝突而被迫自殺。許攸是曹操的故舊,與曹操關係密切,但許攸說話直率,不拘小節,高興時甚至「呼太祖小字」,引起曹操的反感,「內嫌之」,終於被殺。婁圭則因為一次與曹氏父子出遊時,見曹家人人喜笑顏開,隨意說了一句「此家父子,如今日為樂也」,被人告發,曹操認為「有腹誹意」(「腹誹」,嘴上不說,心裡不滿,漢武帝時定的罪名),被殺。另一位重要謀臣崔琰被殺更為可惜,沒什麼理由,他就是給一個叫楊訓的人寫信,隨便寫了一句話,這句話沒有任何惡意,結果被曹操無端猜疑,認為崔琰不懷好意,也給殺掉了。 對曹操的這種做法,《三國志》作者陳壽是這樣評論的: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性忌」是說曹操的性格非常計較,心胸有時非常狹隘,不容人。「忌」,就是嫉恨、嫉妒、猜忌,與這種人共事是非常不容易的。 雖然曹操身邊有不少人因得罪曹操而被殺,而司馬懿卻從二○八年到曹操身邊任職,一直到二二○年曹操逝世,十二年間平安無事。他是用什麼辦法獲得了敏感多疑的曹操的信任呢?簡單說,是司馬懿處處謹慎小心,進退有據,說話辦事十分注意把握「度」,善於保護自己,進而贏得了曹操的信任。具體講,司馬懿在以下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第一,工作勤懇,盡職盡責。《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 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是說司馬懿平時工作十分勤勉,夜以繼日,甚至連割草放牧這樣的小事,全都親自過問,曹操這才逐漸放心。 第二,曲意迎合,以求好感。曹操晚年,權勢強大,代漢稱帝時機日益成熟,可是曹操卻堅持不稱帝,這表現了曹操著眼大局,具有政治家的胸懷。因為他一旦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看,曹操果然是篡漢的賊子!其實曹操何曾不想稱帝?他只是以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司馬懿深知曹操的矛盾心理,便有意投其所好,以求好感。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年,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建議曹操順應天命,代漢稱帝。曹操一眼看穿了孫權的真實用意,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呀!顯然,曹操罵孫權,是從維護天下穩定這一大局出發的,而內心卻是在極力壓抑當皇帝的欲望(曹操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當時,正在曹操身旁的司馬懿也看到了孫權的信,立即說: 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孫)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舜)、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 此話的意思是,現在天下大部分已歸您所有,您可以順應天命稱帝了。虞、夏、商、周等先王都是這樣做的呀!這番話極力投其所好,讓曹操高興。雖然曹操沒有稱帝,但司馬懿卻贏得了曹操的好感。二一七年,曹丕被立為太子,司馬懿被任命為太子中庶子(太子侍從親近之臣),與曹丕的關係進一步密切。 第三,獻計獻策,展示才華。曹操很重視下屬的實際本領,量才錄用,任人唯賢。但是如果耍小聰明,對曹操有不敬之舉,他是不能容忍的—因此而得罪曹操被殺的人可不算少。司馬懿很清楚曹操的性格,所以他做到既展示才華,又不過分張揚,更不與曹操發生衝突,點到為止,不溫不火。這期間,他的才華逐漸顯現。 司馬懿的才華表現在三方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