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深度剖析無人車運作原理】AI如何學習開車

 
每日出刊.2018.10.21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深度剖析無人車運作原理】AI如何學習開車
Gartner:訂閱經濟和IoT電商是EC的下一步

優惠訊息

Azure年度盛會重現美國 Ignite 精華,解密最新技術
分散式帳本技術徵稿中,以技術與運用探討區塊鏈!
企業儲存高峰會暨 2019 臺灣企業儲存大調查發表會

新聞 

【深度剖析無人車運作原理】AI如何學習開車



現在,無人車在國外已經蔚為風潮,不論是車廠、網路及科技公司或新創,都全力押寶自駕車,想要盡快讓它商用。臺灣雖然起步較晚,但也開始跨出第一步。但如何做出一臺練就開車本領的全自駕無人車,這次我們也透過臺灣國產首輛無人小巴,深度剖析AI開車的基本原理,以及背後運作流程大公開。

雖然,在設計自駕車時,有很多不同有效作法,各家巧妙各有不同,但基本上,AI開車背後的基本運作流程大同小異。無人車要會自己開車,首先是要有輛能控制的汽車,然後,這部車上還要有個能負責發號施令的汽車大腦中樞(或稱作自駕AI大腦),並且還要有一層感測器融合組成的感知層,同時還要搭配一個高精度環境地圖。基本上,只要有了自駕車體、AI大腦、感知與高清地圖,汽車就會自己開車。

而要剖析無人車,可以從硬體和軟體來談。首先,在硬體方面,要讓AI學習開車前,先得找到一輛AI能駕馭的汽車。因為傳統汽車的設計,是以人為控制為前提,利用手腳來控制汽車方向盤轉向和煞停,當前方遇彎道要過彎時,人會經過大腦發號施令,轉換為身體動作操控方向盤,雙手會根據大腦傳達的指令轉動方向盤,再由電子轉向控制系統,依據方向盤上操作力矩與轉角計算並轉換成輪胎轉向舵角,進而控制汽車轉彎,或依踩放油門及煞車力道來控制車速。

不過,這次負責打造農博無人小巴的台灣智慧駕駛執行長沈大維表示,無人車的前提,是要將一切的動作改為汽車訊號控制(或稱為線控驅動),也就是要能夠透過汽車電子訊號來控制車輛的操作,包括加速、煞車和轉向,而非人為或機械控制。以汽車方向盤轉向系統為例,一般燃油或電動汽車多採用機械式控制,搭配油壓輔助推動,主要還是人為操控。必須要先改成非油壓驅動的線控馬達,才可以直接經由汽車內部網路(CAN)接收上層車輛控制端下達的操作指令,再將收到控制訊號轉成機械運動,進而控制汽車輪胎的轉向。

AI學開車的第一道關卡,得將車控系統全面改成線控操作

單就這點看,要想取得一輛能回控的汽車並不困難,目前市面不少配備主動安全ADAS系統的高階車款的轉向、煞車和油門,多數都已採用線控驅動,不過,沈大維更進一步說明,無人車要能受控的真正關鍵,在於能不能取得這些線控系統的控制權。因為汽車底層線控系統一般都是封閉架構,基於安全考量,車廠或上游的一線(Tier 1)廠商不會輕易對外開放通訊標準(Protocol)。就算自駕AI大腦再聰明,要是沒有辦法與轉向、煞車及油門等線控系統溝通,還是無法開車。這是AI學開車得先克服的第一道關卡。

假使車廠或汽車零件商不願開放或授權金額太高,自駕車業者就只能自行研究摸索,或改用其他汽車供應商開放的線控馬達零件買回來自己改。對於不具車輛工程或線控方面專業的業者來說,要自己改就會很困難。因此,現行常見會採取的作法,會是直接向改裝車廠訂製已經合法改過,能用於自駕車開發的汽車,如Lincoln MKZ、Ford Fusion及Lexus RX 450h等,皆是目前很常用於自駕車研發的車款,不只新創團隊,就連Nvidia、百度、蘋果等大廠都有用。

以農博無人小巴為例,沈大維則說,因為專案開發團隊成員,剛好都是車輛工程或線控系統專業出身,對於這部電動小巴的線控煞車、油門操控早已駕輕就熟,所以只有轉向是向國外購入方向機馬達,再由他們自行改為巴士專用的線控轉向系統,但即便如此,他也坦言,無人車改裝過程是一大挑戰。


台灣智慧駕駛執行長沈大維表示,製作無人車的前提,是要將一切動作改為汽車訊號控制,也就是要能夠透過汽車電子訊號來控制車輛的操作,包括加速、煞車和轉向,而非人為或機械控制。

感測器就像自駕車眼睛,周圍環境感知全靠它

不過,就算好不容易改裝成線控汽車,這也只達到AI開車的最低要求,這臺無人車上,還需要配有不同感測器來辨識周圍環境,若以自駕車比喻操作駕駛,感測器就像眼睛,能感知周遭的道路環境,眼睛看到後會透過車上如大腦的決策機制,在內建的運算主機計算後選擇合適的行駛路線,再經過如手腳的控制系統,操控油門、煞車等功能。

 更多內容
 
 
Gartner:訂閱經濟和IoT電商是EC的下一步

只靠企業商城模式難以實現電商轉型,訂閱經濟和物聯網電商(Thing Commerce)將是新藍海


Gartner電子商務研究總監沈哲怡表示,未來物聯網電商可藉由智慧型設備來了解用戶的日常行為,提供特定場景需求的採購建議,並自動連結商家,替用戶進行採購。

如何拓展電商是許多品牌商轉型時頭痛的考驗之一,調查機構Gartner電子商務研究總監沈哲怡認為,只靠既有模式,很難實現進一步轉型,不只是導入新技術,更重要的是找出新商業模式。她建議,除了經營企業商城,可以發展訂閱經濟和物聯網電商(Thing Commerce)。

企業線上商城開放第三方商家來豐富產品線,又不用負擔第三方商品庫存的作法,固然能獲較高的毛利率,但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電商得開始投入新的商業模式,訂閱經濟正是許多電商開始採用的新模式。

沈哲怡表示,過去訂閱經濟,多用在音樂、影片等內容產業,在實體商品銷售上,還屬新興的商業模式,不過近來越來越普及,尤其是消耗性實體商品,如刮鬍刀、化妝品等。商家會根據消費者指定周期和商品數量,定期寄送定量商品,讓消費者不需自行重複採購同款商品。另外,也可採個人化產品組合的訂閱模式,讓訂閱的消費者收到更符合個人需求的產品組合,這類訂閱模式則常見於服裝和保養產品上。她認為,訂閱經濟,對消費者而言,除了便利性,也能獲得商家長期訂閱的優惠。而對業者而言,訂閱經濟不僅能有效提升客戶忠誠度,也能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

物聯網電商以3階段發展

除了新興的訂閱經濟,沈哲怡指出,也有業者開始打造物聯網電商的商業模式,藉智慧型設備,來輔助消費者進行產品選擇、產品維修或是採購自動化等。她將物聯網電商模式分為3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單一物聯網設備對應一項特定商品,當設備裡的耗材快用完時,設備會自動向後臺發送補貨請求,電商平臺再寄送新耗材給用戶,如HP印表機的墨水夾補充服務。更成熟的第二階段是,她指出:「單一物聯網設備和多項商品的連結,這也是物聯網電商目前的主要發展模式,」如美國辦公用品商Staples提供用戶含智慧音響功能的智慧按鈕,用戶可用語音通過按鈕購買產品目錄上的各項商品。

而物聯網電商的最終階段,沈哲怡表示,未來可藉由智慧型設備來了解用戶的日常行為,提供用戶特定場景需求的採購建議,並自動連結商家,替用戶進行採購。舉例來說,智慧冰箱也將成為電商的銷售通路,可依照使用者的日常飲食習慣,自動與超市系統連結幫使用者採購。甚至,能根據用戶行事曆的安排,如宴客日期,來提供用戶食譜建議,並自動從社群平臺上的資訊了解賓客的口味喜好,來設計推薦菜單。不過,沈哲怡認為,此階段將不會這麼快實現,還得等消費者對智慧型裝置類的產品建立信賴感才行。

在這些新興電商模式的背後,AI技術是應用基礎,掌握大量數據的電商,在AI應用上也越有優勢。Gartner調查,30%電商已導入AI技術,超過20種AI使用場景,常見應用如用戶分析、圖像歸類等。Gartner預估,到2020年甚至有5%電商交易來自智慧型設備。

 更多內容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8-10-20 g0v讓世界看見臺灣,但下一步...
2018-10-19 Teradata揭露臺灣雲端策略,要...
2018-10-18 Teradata新一代整合型資料分析...
2018-10-17 四大瀏覽器將在2020年終止支援...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iThome online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