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10日,總統蔡英文在國慶談話中,做出這麼一段宣示,「我們已經和國際主流同步,宣示2050淨零排放目標,必須和各界一起規劃路徑圖……這不僅攸關競爭力,也關係環境永續。」
一個月後的11月12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落幕,近200個國家代表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第一次把「淘汰化石燃料」寫成白紙黑字,各國政府與企業以「2030年減排目標」「零碳經濟」為目標,做出多項永續承諾。
淨零?減排?2030?2050?台灣許多企業就算還一頭霧水,也感受到「有什麼大事要發生」的危機感。
ESG不只翻轉企業營運思惟,更重組業界對組織人才的想像與配置,愈來愈多跨國企業增設「永續長」一職,統籌企業的永續事務。
近年,台灣也連發了好幾道ESG法令。沒完沒了的法遵要求、資訊揭露、淨零承諾,讓企業主們神經緊繃,忙著發出各種永續人才召集令。
在這當口,《遠見》舉行「2022永續長大調查」,是台灣首份永續長大調查,除了全面盤點企業永續轉型現況,也獨家解密企業對永續長的期待與KPI。
395家回卷企業中,約52.2%為泛科技業,包括半導體、電腦與電機業(21.8%)、電子零組件業(15.2%)、其他科技業(15.2%),而28.4%為工業、服務業14.9%,金融業則占4.6%。問卷的產業比例大約相當於台股上市櫃結構。
過去,對許多企業來說,永續只是記得關燈、珍惜用水的隨手做環保,或是淨灘、植樹的CSR活動。但這次,永續已從行有餘力、回饋社會的形象公益,變成「不跟上就淘汰」的生存戰。
未來十年內,台灣各個領域的各家企業,將會面對三大「永續強制法規」的倒數計時緊箍咒。為了備戰全球淨零碳排賽局,愈來愈多跨國企業增設「永續長」一職,統籌相關事務,希望趁早卡位綠色供應鏈。
只是,要如何踏出永續第一步?《遠見》深入報導各產業模範生,包括台達電、玉山金、遠東新、統一超、歐萊德等,剖析他們如何將永續策略融入核心業務,盤點台企轉型現況,獨家解密永續長的關鍵任務。
知識 • 品味 • 樂在生活分享
訂《遠見》雜誌一年12期即享《遠見行動誌》暢讀12個月 再贈《HYDY時尚露營杯》兩入 優惠價 2,680 元
訂《遠見》一年12期 贈 Armada 艾麗絲鑄鐵鍋(湖水綠),訂閱即享《遠見行動誌》暢讀12個月 方案價2,880 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