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副總理劉鶴日前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稱,中國大陸擁有十四億多人口,四億多人的中等收入群體,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他並強調,「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
超大市場規模不僅是一國經濟發展支撐,更是對外交往的有力工具。而世界上最懂得運用超大市場規模這種戰略優勢以遂行其國家目標的,則非美國莫屬。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表示,川普政府執政期間,共實施了三千九百多項不同的制裁措施,頻率相當於每天三次。大陸央視新聞也曾報導,過去廿一年,美國曾對近四十個國家實施經濟制裁,全球近一半人口受到影響。
如今,中國大陸也愈來愈嫻熟於運用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台灣近期就面臨來自北京這方面的壓力,有高達七成五的台灣食品在申請銷陸時因故遭到暫停進口。
儘管大陸海關頒布的「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對所有貿易夥伴一體適用,但根據台灣官方說法,台灣業者面臨登錄時限較他國提前一年,以及需紙本送件、不能線上登記等特殊待遇。
大陸這些針對台灣的要求有無政治考量?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認為,肯定是有的。北京當局一方面可藉此彰顯「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一方面對內也能有所交代。
但北京的刁難並不能洗脫台灣行政部門的懈怠。大陸食品進口新規去年四月頒布,然從事件爆發前幾日政府單位的反應,可看出主管機關一開始都還搞不清楚狀況,更遑論積極協助業者提早因應。
面對產品出口大陸受阻,個別業者固然可選擇放棄這個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深耕台灣,並依然取得不錯的發展。但台灣整體經濟是否也能如此「有骨氣」?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去年大陸自台灣進口總額將近兩千五百億美元,台灣享有超過一千七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試問,台灣能去哪裡找到相等規模的替代市場?另,去年台灣對大陸出口成長百分之廿四點七,但今年前十一個月累計卻衰退百分之二點九。台灣是否正在失去大陸市場?需進一步分析。
雖然台灣深度依賴大陸市場,但大陸頻頻對台施加經濟壓力時也別忘了,華春瑩在批評美國濫用經濟制裁時曾說過:「單邊制裁損人害己,就像『飛去來器』(迴力鏢),遲早都會飛回去的。」
相信多數台灣食品輸陸申請終會獲解決,但若類似事件一再上演,讓台灣民眾不斷有「又來了」感受,大陸對台工作追求的兩岸「心靈契合」目標,也就很難實現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