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甚麼時候開始,台灣到處都充滿中國來的觀光客,就跟香港澳門一樣,幾乎攻占了台灣每個知名的觀光景點,台灣政府官員們樂觀的說:這對台灣經濟帶來不小的挹注。 比起現在幾乎沒有陸客上門的日本,台灣的現狀總是稍微可以安慰的,因為陸客造訪帶來的經濟效益確實高過於其他國家(台灣一整年的外國觀光客,約五成都是陸客)。但陸客來訪引起的漣漪也如影隨形跟進台灣來。 某次在機場準備辦理登機,Choyce的後腳跟被狠狠撞了好一大下,抬頭一看某位中年男子推著大批行李經過,嘴裡還支支咂咂叨念著不停,天外飛來橫禍當然讓人火大,聽不清楚他嘴裡念些甚麼,我沒好氣的問:你說甚麼?! 中國來的旅客扁著嘴說:這行李車還真難推阿,卻。 火大之餘,忽然之間,我懂了。也釋懷了。 中國旅客來台灣,驚訝的發現台灣人總是習慣性的把"謝謝"掛嘴邊,買方賣方都會習慣性的互相道謝。"不好意思""借過"也是習慣用語,代表著我趕時間請讓過。這是台灣行禮如儀的方式,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中國人的生活習慣裡,"謝謝""抱歉""對不起",而非中國人的習慣用語。這非關禮儀,而是民族文化的差異。 就像日本人總是習慣哈著腰說抱歉說謝謝,這是一種從小到大,群體社會養成的民族性。 而中國人習慣說"讓讓"。表示的意思是台灣人的"借過"。 對中國人來說,"抱歉"這個動作表示自己理屈,不能先低頭,氣勢比輸人可不行。這不表示他們文化怎樣,只是他們的表達習慣跟台灣不同。 撞到了路人,先怪推車不好、怪地板不平、怪燈光不夠亮,但是就不會先道歉"是我不對""沒看到你很抱歉,有沒有弄傷你?"即使她心裡有愧疚,嘴裡可不會先讓步。 其實有很多台灣人也這樣的。撞了車就先大吵一架,怪天怪地怪對方,就是不能先認錯,以免理賠要多花錢。 部落格寫作七年多,我也常常遇到台灣網友寫信來,理所當然提問許多問題或者索取禮物,事後卻一句道謝也沒有。這也無關是非,只是網路世界交流迅速,大家習慣這樣來來去去。 日本友人告訴我:他們印象中的台灣人很吵很大聲,團體客來總是大聲嚷嚷,感覺很讓習慣安靜以免影響他人的日本人驚嚇。反而是中國人相對的有氣度。<--這位日本友人說的也沒錯,台灣旅行團中的熱心歐巴桑們會扯開嗓子大聲關心對方,會驚奇的彼此分享對不同文化差異的觀點。 前幾天在日本宮崎縣也發生一件有意思的小插曲,我帶著五歲的子鈞在日本傳統童玩攤位上東看西瞧,小朋友看到有趣的童玩總是開心摸摸碰碰,卻沒發現一旁男生店員臉色極差,看到子鈞拿起小玩具就用極誇長的臉色與動作驅趕孩子,甚至還用手狂拍桌子,大幅揮手示意子鈞不要碰竹蜻蜓。<--這當下我是很火大的,轉身也釋懷了,作小孩生意的店員討厭小孩,難怪你也只能一個人守著冷冷清清的櫃台等不到客戶上門。 旅行的樂趣在於: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衝擊下,我們才能彼此學習對方的優點,認清自己的缺點。 除非你夠深入理解異國文化的精髓,體會他國文化背景造成的表達方式有所差異。否則在不同文化激盪下,文化差異會造成某部分的誤解與不快。 討厭小孩的人不分國籍,不分年紀,總是會遇到這樣的人先入為主的認為:小孩很惱人。小孩是麻煩製造者。 龍應台說:討厭小孩的人就是壞人<--這也是當父母的人才能體會這句話的道理。 討厭中國人的人也會先入為主的說:中國人總是這樣。 而討厭日本人的中國人也會習慣做結論:日本人怎樣又怎樣。 反而卻是固執己見的人越被自己的觀點困住,一看到討厭的人情緒就上來。氣嘟嘟半天都沒發現自己情緒影響玩興。為反對而反對的人,氣呼呼的日子過得開心嗎? 經常旅行各地,觀察各種文化交流與衝擊的時刻,越對人生與未來,小孩的教養產生不一樣的看法。這是旅行帶來的最大樂趣。我是這麼解讀著。 你不能限制自己身旁會出現甚麼人,只有時時調整自己的觀點才會讓生活的每一天更有趣也更美好。 這是我的人生課題,也是活到老都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課。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道理,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喜歡你。總會有人看你不順眼,看到你就氣呼呼。那是他的決定,他想要這樣過日子,你不要受影響就好囉! 全文請看Choyce寫育兒寫旅行寫生活網誌:http://choyce.pixnet.net/blog/post/48706422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