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寒意料峭的初春,當中共國家主席夫人彭麗媛穿著一襲本土品牌翩然走下飛機、與習近平比肩站上莫斯科機場所鋪列的紅毯時,其靚裝亮相引發全球媒體驚豔的程度,大概不亞於早幾個月前經典品牌Balenciaga宣布由不到30歲的Alexander Wang(王大仁)接任創意總監一職。
儘管國內諸位時尚評論者對於主席夫人那身系出同源的深色大衣及手袋來歷頗有爭論(是「例外」?還是「無用」?),言談背後同條共貫的卻是「湔雪前恥」的自矜;果然不負眾望,「國母」彭麗媛和美國第一夫人米雪兒.歐巴馬,共同入選2013年《時代》週刊年度百大影響人物,這是繼英國凱特王妃、前法國總理夫人卡拉布妮後,第一夫人再度樹立起時尚外交的新典範。
其所受到的國際矚目如此,不禁令人慨歎今夕何夕兮,從「中國製造」、「中國出品」到「中國設計」,從只懂得看熱鬧的門外漢到足以呼風喚雨的專業內行人士,除了「例外」、「無用」,擺盪在經濟硬實力和品味軟實力、伸展台與精品消費市場間的「中國移動」現象,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深度探究的?
也是中國崛起的證明?
從agnes'b到ZARA,從傳世經典到快速時尚,琳瑯滿目的發薰(fashion)舶來貨如今已在中國遍地開花,光是上海恆隆廣場一地,便有超過30個一線國際奢侈品牌進駐。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分析,當代中國奢侈品的消費族群主要可分為6大類:時代領袖、禮品買家、投資好手、富(官)二代、進取精英以及時髦白領。其中,前3者看重品牌知名度,血拚範疇多半集中限定於某幾樣國際大牌,實際消費比佔整體銷售額度的50%以上;另一方面,若以之和歐美各地相比,這6大消費族群平均所處的社會地位往往更高階,平均的消費年齡卻更年輕;落實來看,中國逾6成的精品銷售額係由坐落於20至39歲的年齡層所貢獻,這個數據在德國只剩下38%。
除卻市場消費能力的前景看俏,華裔子弟在後端設計的軟實力亦不可小覷。比方2008年,澳大利亞美利諾羊毛將標誌大獎頒給了年方而立的上海設計師邱昊(過去這個獎的得主包括Chanel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夾克衫之王」喬治.亞曼尼以及YSL的正當家聖羅蘭);比方同樣在頒獎典禮上,摘下CFDA(Council of Fashion Designers of America,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終身成就獎的Vera Wang(王薇薇)一席話說得頗耐人尋思:「我覺得越來越多的亞洲設計師開始崛起,他們骨子裡就有著瘋狂工作的基因。現在該輪到他們暢所欲言了。」
特別是2012年底,當Alexander Wang(王大仁)以石破天驚之姿空降Balenciaga,不少時尚評論家更犀利且明確地將這股千禧年以降的華裔旋風解讀為中國崛起後,各大精品集團為討好亞洲市場而採行的「轉向」、「輸誠」舉措,國際名模呂燕在一次訪談當中坦言不諱:「……其實模特本身條件和幾年前沒什麼兩樣,但現在中國經濟騰飛了,大家都關注中國,所以模特的機會也多了。就像當年中國演員在好萊塢不怎麼樣,但現在好多美片都要到中國來拍,章子怡還紅透好萊塢,原因只有一個:世界開始關注並且重視中國。」成王敗寇、馬太效應影響所及,吹颳起中國風的流行時尚因此充滿濃厚的煙硝意涵,而伸展台和精品消費市場,也就成為國際政經角力外延的戰鬥擂台。
|
時尚界的東方熱
上個世紀八○年代,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日裔設計師先後在時尚聖堂巴黎取得不俗的成績,他們所使用的低彩度面料、不規則剪裁就彷彿上帝拋出的橄欖枝,似要為亞細亞獨樹一幟的衣裝美學傳教。儘管這支來自遠東的時尚行伍確實引發歐洲評論家對於古老文明的興趣,然而歸根究柢,彼時中國的形象尚掩覆在一片斗笠、旗袍立領以及禪味繚繞的泛東方情調之中,其實稱不上是具體。
倒是千禧以降,新世紀的10年之間,國際精品在中國才屢屢蒙獲了突破性的進展。2011年麥肯錫調查Louis Vuitton和GUCCI在中國的營運情況,前者在05年間只在10座城市開立了10家門市,今日的36家店面則遍及大江南北29座城市;而後者不遑多讓,同樣由早先的6個銷售定點迅速擴展至現下6倍有餘的規模。
量化的數據成長之外,以中國/東方作為其靈感繆思的主題設計才更為可觀;特別是2008年京奧前後,這股一窩蜂的跟風勁道益發顯得登峰造極。細數當年度時尚精品圈的大事:以皮草起家的FENDI假居庸關長城舉行08年春夏新品時裝發表,算是替即將到來的年度盛會暖了場;爾後隨著慶典的節節進逼,Cartier打造了龍形裝飾高級鋼筆、中國熊貓腕錶等高價單品,GUCCI更是精銳盡出,推出包括中國紅自行車在內的8款限量物襲捲大中華區……一時間花團錦簇,檯面上打著紅旗招搖過市者,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眼看眾家品牌出手頻亟,向來心高氣傲的Herm?s哪裡肯輕易罷休?2010年品牌找來港星余文樂、混血名模Cara G聯袂搬演《Anytime Soon》,為百年老店的春夏時裝新形象進行宣傳;行事不落人後的PRADA更是早一步就推出時尚微電影《一年之計》,該片不唯搬出舊上海街市弄堂、華麗幽閉的空間作為演出背景,幕後團隊方面更邀請到當代中國藝術家楊福東現身執導,兩相激盪之下,奇幻的視象果真帶來走索般的尖新感受。
有識之士或要以為這又是挾資本主義俱下的另類美學殖民──事實上,這類「時尚帝國之眼」的凝視並不新鮮,早在卅多年前,1977、78年的巴黎,流行界的教皇聖羅蘭便以清廷官員的涼帽及馬褂作為YSL秋冬時裝的靈感,將精緻又頹靡的末代皇室情懷大肆渲染了一番。
只不過時序輾轉到了當代,反者道之動,這種略嫌浮誇的符號挪用心態竟化為一種冠冕堂皇的欽羨,甚至不知不覺演變成盲目的集體崇拜。台大外文系學者張小虹在〈虛擬東方紅〉一文中,透過化妝品、養顏美容的草本化、「漢方化」,評述了歐美乃至於華人自身內蓄的這份莫以名之的狂躁:「『東方風』不是回歸、不是鄉愁,『東方風』是想像建構出身體實踐的空間美學,穿戴坐臥、食衣住行,莫不如此這般頂禮東方。」警句依稀閃爍,時尚界的東方熱卻依舊如同燎原的野火,持續在伸展台和星光紅毯間奮勇地燒出一片中國紅。
|
時尚經濟硬實力VS.時尚品味軟實力
言道「富過三代才懂吃穿」,改革開放後,在「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引領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群眾的消費意識也開始有了深層的質變。羅蘭貝格的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隨著中國境內白領精英的鵲起,他們的購物趨向逐漸由早期從眾炫耀的被動表現過渡至個性享受的積極階段──換言之,一股強調品牌喜好及身分認同感的消費勢力正悄然成形。
當然,轉變的還不僅止於群眾心理。根據2012年由財富品質研究院、《財富品質》雜誌社聯合發表的《2012中國奢侈品報告》,報告中發見各大精品從前端的流通、服務到產品線上的設計、團隊經營等面向,在在生發了前所未見的「深度中國化」現象;職是之故,財富品質研究院更大膽預測,未來5年內,亞太地區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中的地位將更形鞏固,並以每年成長20%以上的增速穩穩拿下各大精品集團銷量的半壁江山。
只不過,昔時東方巨龍予人的財大氣粗的紳豪印象竟是如此根深柢固,「投其所好」的姿態一旦過了頭,就是國際精品也著實鬧過不少笑話。比如Louis Vuitton曾煞有介事地打造了整副麻將牌組,無端將這樁街頭巷尾常見的國粹提升至貴氣凌人的境界,頗令各界莞爾;又比如2009年, Chanel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親手執導品牌微電影《巴黎上海幻想曲》,片中但見演員們操著怪腔怪調的洋涇濱中/英文,一會兒穿上紅衛兵裝,表達自己最喜歡牛仔褲,一會兒又轉往深宮禁苑,龍位上端坐了個塗著眼線的紅毛皇帝;而走秀現場一件黃毛衣上織繡著斗大的「香奈兒」簡體中文字樣,尤其引發輿論界一面倒的「惡俗」、「獻媚」批評聲浪……
如今,光靠2%的中國人便左右了全球1/3的精品市場,氣勢儼然已蓋過《毛語錄》裡頭「婦女撐起半邊天」的主席教示了。習近平上台後,禁奢法令對公務體系既有的送禮文化形成強效制約,許多名牌在中國的展店計畫也紛紛隨之喊卡──遠東的蝴蝶夫人輕輕揮動香扇,果真要引起國際奢侈品市場的大海嘯?未來,當經濟硬實力與品味軟實力持續頡頏,是否能替中國催生出更為成熟的營銷環境?伸展台與精品消費市場間的「中國移動」現象,又能否喚起當局重視,從而帶動其設計領域和文創產業的全面升級?眼看他起高樓,中國人早已慣見歷史的興衰起落,面對眼下圍環時尚而起的種種煙硝,一切解答恐怕猶在未定之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