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登峰:一堂改變生命、探索世界的行動領導課/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會有多大!


【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風車智慧小學堂】讓孩子輕鬆學習趣味英文等多元主題,並讓孩子在快樂氛圍中,自然地愛上閱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4/23 第8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登峰:一堂改變生命、探索世界的行動領導課/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會有多大!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一日宜蘭人/親水樂農、依山傍海、舊城慢遊的理想生活
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巨匠的技與心/日本三大料理之神的廚藝與修練
閱讀筆記 黃色小說/讓我們嚕清它吧

新書鮮讀
登峰:一堂改變生命、探索世界的行動領導課/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會有多大!
文、圖節錄自格子外面文化
圖/格子外面文化提供
如果一群沒有經驗的人,透過學習可以攀上喜馬拉雅山,還有什麼能阻止他們登上生命的高峰?還有什麼能限制他們的夢想?老師的世界有多大,學生的夢想就會有多大!

內容簡介:

一個曾歷經家暴、混過幫派,最後浪子回頭的教授,帶領學生攀登喜馬拉雅山、遠征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挑戰阿拉斯加划獨木舟,透過戶外體驗教育,把學生帶向世界,見證學習是寬廣的,是無限的。他是冒險教育家謝智謀,學生喜愛暱稱「小謀老師」,在本書中要與您分享精采的生命、教育故事,陪您走一趟「超越生命巔峰」的心靈之旅。

作者介紹:

冒險教育家 謝智謀博士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華人磐石領袖協會理事長,亦曾任教國立體育大學、兼任台灣大學及東吳大學,二0一0年獲頒教育部全國優良教育人員。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休閒行為哲學博士;主修體驗教育與冒險治療。

搶先試閱:

解碼啁啾鳥語

對我來說,喜歡傾聽鳥語,似乎是走進自然的一種誘因,我深深被那一段段獨特的曲律所吸引,並渴望去記錄牠們。記得小時候院子種了兩棵珊瑚莿桐,每年春天,綠樹紅花中穿梭來去的都是綠繡眼,當時我不知道牠們的名字,只覺得唱歌比麻雀悅耳,後來才知道牠們被喚做「青笛仔」。多麼美妙的布局,當春日來臨,在我家露台前的大樹上,就可以欣賞到一場青笛仔演唱會,而且完全不需盛裝赴宴。

問題是,鳥的鳴叫真的是如此自由隨興?我們知道那是唱歌?還是說話嗎?

那天在花園中,仔細觀察了一段白頭翁在我家竹柏上鳴唱的片段。我看著牠一面隨意理毛,一面回應著附近一隻白頭翁的叫聲。有的時候牠回應的旋律跟對方一模一樣,有的時候只是這段旋律的前面三個音符,或是前面第一個音符。我相信這樣的組成一定有其意義,問題是如何解碼?在生物聲學家的界定中,鳥類的叫聲分成所謂的歌曲(song)以及召喚(call),一般有特定旋律的稱為歌曲,通常在繁殖期特別容易聽到,而其他一些嘰嘰喳喳的聲音,則比較像是一種功能性的對話,比如宣示領域、警戒、或是索食……,而在繁殖期間,有時在森林裡聽見公母鳥彼此之間的對應,被稱作二重奏(duet),生物學家認為,這是一種鞏固交配權的宣示。

關於這一點,台大森林系袁孝維教授做了很多年的研究。我曾經播放一些我在野外錄到的藪鳥叫聲給她聽,原本以為是一段獨唱的旋律,在她的指點中,卻發現是兩隻鳥的合唱。「我們研究發現,前面的那段──嘰∼啾兒,其實是公鳥的叫聲,而緊接的那段──唧唧唧的聲音則是母鳥的叫聲。有點像是公的在問:妳在哪裡?然後母的會回答:我在這裡。」袁老師非常認真地跟我解釋著。聆聽人類討論鳥鳴的過程是很有趣的,因為在我們的對話中,得很努力透過口技的方式,來模擬另一個物種的語言。還好,因為我對這樣的音律還算熟悉,可以跟著動物學家一搭一唱。

但是也有相反的狀況,有些我以為是「對唱」的狀態,其實只是公鳥的獨吟,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繡眼畫眉。

我經常錄到繡眼畫眉跟綠畫眉、山紅頭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聲音,其中除了山紅頭典型的五連發口哨聲外,綠畫眉的金屬唱腔也非常容易辨識。偶爾,我也會錄到一段繡眼畫眉的獨唱,牠們會群聚在森林底層穿梭,其中一隻唱了一段主旋律(也稱作哨音),後面緊接著ni ni ni的聲音,而且是有幾隻跟著合誦。剛開始我以為跟藪鳥一樣,是母的回應。後來向謝寶森老師請教,才知道前面一段主唱是隻公鳥,但在旁邊應著ni ni ni的也是公鳥。

這又是什麼情況?謝老師笑著說:「那應該是一種領域的確定,或是作為同一群體的辨識。」原來這是強調「我們是同一國」的聲音,顯然每種鳥類的鳴唱功能,跟牠所處的環境及生態習性不同有關。

謝寶森老師是高雄醫學大學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的副教授,她研究柴山與扇平地區的繡眼畫眉,就注意到兩個地區的鳴唱聲有所不同,尤其是前段的哨音更有明顯的區隔。她發現甚至在柴山地區,領域相隔一百公尺以外的繡眼畫眉,牠們的前段哨音就已有所變化,而且每年不同。比如說,在柴山地區的繡眼畫眉如果分成A團跟B團,彼此的哨音就會不大一樣,而且每年自己所屬團體的唱腔也會有更動。「就像流行歌曲一樣,牠們也有當年流行的曲目。」謝老師的回答,讓我想起了大翅鯨,儘管在大洋中巡航漫遊,隨著海底聲波遠送,也會有所謂的年度主題曲,動物學家認為這與文化傳播有關,也就是說牠們會相互學習彼此的歌聲。

為了確認地盤,同一掛的繡眼畫眉會傳誦同一條曲目,藉以跟其他團的繡眼家族作區隔,於是就會慢慢發展出所謂的「方言」。這樣的現象在野鳥的世界中非常普遍,比如你仔細聆聽在太平山跟溪頭的藪鳥,就會發現牠的唱腔有些小變化。明白這樣的變異後,我在進行錄音採集時,就會比較小心地記錄這段聲音錄製的地點與時間,因為誰知道過了幾年,牠們又流行唱什麼歌兒來著呢?

更妙的是,野鳥除了同類之間會相互模仿外,有些語言高手更擅長模仿其他鳥兒的聲音,中海拔山區的橿鳥(又稱作松鴉)就是,我曾看牠學過台灣藍鵲、小彎嘴的聲音,當場就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據說牠也會學熊鷹與大冠鷲的叫聲。我問袁孝維老師,鳥類鳴唱應該很耗能量,為什麼橿鳥這麼喜歡學別人唱歌,是因為天性好玩嗎?還是背後有什麼目的?

袁老師對我拋出的各種問題,似乎全能接招。「野鳥之所以會模仿其他動物的聲音,可能跟競爭有關。牠們會藉由這些聲音來傳播一些錯誤的訊息,讓其他野鳥以為這裡已經住了很多的鳥,甚至有天敵存在。於是就可能不會選擇侵入你的地盤。」(以上摘自本書第參章〈動物之歌〉)

 
搶救寂靜/一個野地錄音師的探索之旅
文、圖節錄自遠流文化
圖/遠流文化提供
寂靜並非全然無聲,而是與內在、與自然更深度的鏈結。

內容簡介:

為搶救「寂靜」,多年來她走遍台灣,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並一一造訪從各種領域探索自然聲景(natural soundscape)的科學家、藝術家、田野工作者,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這趟尋聲之旅不只在台灣,還走向國際;不只在陸地上,甚至是海平面下都有她的追尋。

這是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結合自然文學、科學報導,及充滿夢想的作品。不僅敘述了26個為「寂靜」努力的故事,為了讓讀者更能進入故事中的聲音風景,特別設計了27則線上聲音注釋,由作者親自錄音、旁白。此外,書末並附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邀請讀者一起踏上這趟聆聽「寂靜」的旅程!

作者介紹:

范欽慧

自然作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因為喜歡傾聽鳥鳴而走進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台灣、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政大新聞學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於1997年起在教育廣播電台製作主持「自然筆記」節目迄今,曾多次入圍並獲五座廣播金鐘獎。同時擔任大愛電視「愛悅讀」節目主持人,於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

搶先試閱:

消失中的聲景

我從來沒有想過,因為要收錄大自然的聲音,我得走遍台灣各地,透過聲音來訴說各種不同的生命故事……

從來沒有想過,透過「傾聽」,會帶我走上一條不一樣的路。然而,就是因為熱愛傾聽聲音,讓我成為一位自然野地的錄音師。

大約七歲時,我就學會錄音。剛開始我是看到媽媽用錄音機在學唱歌,當我觀察到怎麼操控時,這個玩意兒就成了我最鍾愛的玩具。我曾經偷偷錄過爸爸的打呼聲,也曾經偷偷錄過爸媽吵架的聲音,我甚至跑去後陽台錄鄰居說話的聲音。那時候,還沒有安親班,父母又都是上班族,有時放學後自己一個人待在家,也會偷偷錄自己唱歌、說故事,甚至學賣藥口條,自編自演一番。這些創作的雛形,原本只是個人收藏,有一次卻被爸媽發現,拿去跟朋友分享;我一氣之下,把好幾捲錄音帶給洗了,其中一捲帶子被媽媽搶救保存了下來,直到我三十歲之後,才物歸原主。

往後的日子,大概都在混沌的升學主義中度過。大三那年,沒想到我重新接觸到「錄音」功課,當時政大還沒有廣電系,只有新聞系的廣電組,我記得大約是在民國七十五年,系上有一門沒有學分的實習課,學生得在午休時間製作一個小時的廣播節目,我突發奇想,決定製作一個關於原住民的節目,於是興致勃勃地跟哥哥借了小型的Sony walkman錄音機,加上媽媽唱卡拉OK的麥克風,利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進行田野的錄音採訪。還記得那時每個星期我都會搭著小巴士,從木柵到南港,去中研院民族所挖掘資料,政大的社資中心也是我常拜訪的基地。這個廣播節目作品,讓我得了當年大專院校廣電比賽的特優獎,還登上各報紙的影劇版。這些肯定來得意外,因為它原本是一項沒有學分的作業,而我一股傻勁所做的一切,只是因為「我喜歡」。

一如兒時的記憶,這些個人收藏,原本只是生命的片段,沒想到三十歲之後,林林總總的生命經歷,卻引領我向更深度的自我探索,並藉由傾聽進入自然的領域。

自然筆記,人生最美麗的禮物

結束在美國的留學返台後,我才開始真正賞鳥,也因為經常去野外欣賞這些動人的飛羽,讓我聽到了不一樣的旋律。

當時的我,歷經了不同的媒體訓練,心中卻存在著一種聲音︰「我希望能成為走入森林,光是透過鳥叫聲,就能夠辨認出牠的名字的人。」不僅是聲音,我也期待能知道我生長的土地,究竟在什麼季節,會開什麼樣的花,會有什麼事情發生。這些念頭一直在我心中盤旋,於是,我決定成為獨立工作者,辭去上班族的穩定薪水,買了一台錄音機以及專業麥克風,準備一步步向我希望聆聽的聲音靠近。民國八十六年,我向教育廣播電台遞出「自然筆記」的節目企劃案,並獲得通過,這個節目迄今已持續製作了十七年,從沒中斷過。

製作「自然筆記」的過程,是我人生最美麗的禮物。我從來沒有想過,因為要收錄大自然的聲音,我得走遍台灣各地,透過聲音來訴說各種不同的生命故事。為了讓自己對自然生態有更深度的見識基礎,我去拜訪了當時林業試驗所的楊政川所長,希望能製作一個以森林教育為主的有聲書,這個案子讓我有機會去認識一群生態學家,除了增強自己的生態知識外,也有機會到豐富多樣的森林環境中錄音。往後幾年,我從森林擴展到海洋,走訪各種不一樣的生態區位,在廣播中分享我在野地收錄的各種天籟,並且為牠們撰文倡議環保的理念。

 
一日宜蘭人/親水樂農、依山傍海、舊城慢遊的理想生活
文、圖節錄自大雁文化
圖/大雁文化提供
親水近海、湧泉溼地、山徑古道、好農好食,30位在地達人帶你走讀一日宜蘭,領略最道地的人文和風景蘭陽最美的樣子

內容簡介:

宜蘭縣最長且流域最廣的河川──蘭陽溪,創造出宜蘭獨一無二的水文與風土、多樣的生態體系。在依山傍水傍的自然美景之上,有著殷實的農業、產業、聚落、街市,發展出宜蘭獨特的日常、歲時與生計。本書以「一日宜蘭」為主題,30位在地達人帶你領略與山泉河海共度、親水宜農的理想生活。

作者介紹:

微笑土地/協力

我們是一個結合社會行動(action)與運動(movement)的計畫。我們以「人」的情感、「在地」的故事,發掘台灣地方城鄉創意人才,從關注、渴望、付出的生活態度,來看待土地給我們的生命滋養。這個平台從宜蘭出發,透過人們的五感與情感、抽象的意境與具體的感受,以及各領域的地方達人,呈現土地真實樣貌。我們期盼保留地方城鄉原味,還原土地人情溫度,設計規劃體驗課程與活動,媒合都會與城鄉產業合作,讓人們的微笑在這塊土地上盡情綻放。

搶先試閱:

輕鬆做鳥人|賞鳥達人.林哲安

走覽小訊息

宜蘭是鳥類聚集的大本營,多數鳥類無論是山鳥或水鳥,留鳥、過境的夏候鳥或冬候鳥,舉凡台灣五分之四的鳥種,幾乎都曾留下記錄,只要季節對了,想看什麼鳥都有。若想欣賞高山鳥類,可以到翠峰湖、思源啞口,中海拔有太平山、四季、明池等地,低海拔如湖泊、河口環境,或是最容易親近的水田,也有水鳥優游其上,是屬於蘭陽平原特殊又動人的景觀。

跟達人做朋友──鳥人,一點都不鳥!

林哲安是不折不扣的資深鳥迷。年紀輕輕、還在師大環教所就讀的他,可是從十歲就開始賞鳥了。「算起來,大概看過四百三十種鳥類,其中有三百種以上是在宜蘭記錄到的。」自己的家鄉是鳥類聚集的大本營,林哲安感到非常驕傲。無論是小水鴨、東方環頸�、黑腹濱鷸、青足鷸、紅冠水雞、花嘴鴨、高蹺�,或是員山鄉深溝村的彩鷸、大竹圍的緋秧雞、玉田的金斑�等,從棲地、習性到數量增減,全都瞭若指掌,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樣。

日人樺山資紀於一八七三年前由淡水經水路進蘭陽地區,最遠到達今日的蘇澳。史料中記載,蘭陽「三里內一片平坦,盡悉水田」,又寫道:「北風強勁,河邊多沼澤皆為水田。」可見宜蘭的水田文化歷史甚遠。遼闊的水田吸引各色鳥類聚集,如此之因緣際會,遂讓宜蘭處處田地處處鳥,成了極佳的賞鳥地帶。

聽,黑面琵鷺在吃飯!

放眼台灣地區農地,秋冬時分,將大面積稻田淹水養地、以讓地力恢復的做法,只存在於宜蘭。因著這樣「豪奢」的放養,也吸引了眾鳥群集。車行蜿蜒田間小路,兩旁盡是大片相連的休耕水田。常見一行賞鳥車隊,前車見有成群水鳥,立刻閃燈招呼後車減速慢行,並以最謹慎的動作開門下車,以降低對鳥兒們的驚擾。一群人保持安靜,或蹲坐或站立,各自用相機、望遠鏡,欣賞眼前偶然方得的鳥蹤。

礁溪鄉塭底長久以來一直是鳥迷們心目中的聖地。冬天的池子,有來自北方的嬌客:花水鴨、高蹺�、金斑�……牠們遠渡重洋,從酷寒的西伯利亞經北韓、日本、九州、沖繩,乘著東北季風,飛越無數公里,沿東亞島弧,來到休耕中的宜蘭。「塭底是高蹺�在北台灣數量最多的度冬地,數量超過三千隻;小水鴨超過五千隻。壯圍鄉的金斑�也是北台灣之最,可以超過三千五百隻。」林哲安一一細數。「其他如稀有少見的小辮�、在台灣度冬或過境的大型雁,如豆雁、白額雁,在宜蘭幾乎年年報到。」屬於國際保育類的八色鳥,在宜蘭低海拔山區每年五至七月穩定出現且有繁殖紀錄;大名鼎鼎的黑面琵鷺更是遠道而來,每年約十到三十隻,是北台灣最穩定、數量最多的地方。

「宜蘭的鳥好賞也好拍。」鳥群龐大,可以看得很過癮。「高蹺�、金斑�、小水鴨,數量都是幾千隻起跳。」第二是鳥種多,可以看到多樣性又漂亮可愛的鳥類;第三是距離近,近到讓人可以聽見黑面琵鷺吃飯的聲音。只要願意在田間小路上靜靜等待,很多鳥就會無視人的存在,讓你慢慢靠近。

有鳥有好米

基於愛鳥、護鳥、為鳥兒多留點棲地的心意,林哲安在壯圍鄉新南農業休閒區與農民合作,推出「田董米」,試著打造一個與農民凝聚共識,栽植生態米的社區。「保育針對的不只有物種本身,還有棲地跟人。保育物種最好的方法就是守護棲地,一旦棲地獲得守護,仰賴該地生存的生物也會全部被保護下來。」這是一種「大環境」的概念,保護棲地、保護環境,人類也會因此受惠。

「水田有涵養水源、微氣候調節、淨化空氣、滯洪等功能。就情感層面而言,宜蘭的農田,也是現在很難得的大景。」有田有米,有鳥有人,然後才能有無限循環的生機。所有的生命,才得以安居。

 
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文、圖節錄自馬可孛羅文化
圖/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聽老屋說故事,看見老台灣的生活情味

內容簡介:

從台北最美的日式建築紀州庵、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百貨公司林百貨、戰後改建重生的台式長屋三餘書店,以及那些曾是火車舊倉庫、廢棄已久的小兒科診所等全台各地的老房子,兩位作者如老屋偵探般持續致力蒐集各種老房子中的美麗元素與背後的溫暖故事,帶領我們穿越時間長廊,感受古早人的庶民美學,看見舊時代的老屋容顏。

作者介紹:

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

老屋顏工作室(辛永勝、楊朝景)創立「老屋顏粉絲團」,親身在台灣各地踏走,四處探訪不同年代與功能的老房子。透過攝影與文字捕捉美麗珍貴的老屋元素,並在社群網路平台如Facebook、Flickr、Instagram上分享全台各地的發現。此外也設計了一系列的「老屋顏App」,以年輕活潑的方式將老屋樣貌化為數位圖像,讓大家可以拼湊出各種不同風格的老房子。

搶先試閱:

鐵 窗 花-民間師傅的手作美學

鐵窗花在1920 年代隨著西洋現代建築傳入台灣,是一種以黑鐵為材料,經由銲接、鍛造、彎折等工法,製作出鐵窗圖騰的民間裝飾工藝,當時常見於廟宇及洋樓街屋。隨著197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衣食無虞的情況下對於生活美學逐漸重視,以繁複技術製作的鐵窗花,除了具有防盜功能,還可展現工匠與屋主獨到的藝術眼光,迅速於民居建築中流行。

鐵窗花圖案沒有制式化的標準,內容全憑工匠巧思,以直線或圓弧組成的幾何圖案最為常見,而除了幾何圖形外也常看到具象化的圖案,例如富士山、櫻花、梅花等樣式,還有些喜好音樂的屋主則將窗花做成五線譜與音符的圖案,各種造型總讓我們大感驚喜。

全盛時期,各路工匠們較勁意味濃厚,會試圖從各種圖騰、形狀與立體度上統一中求變化,甚至將自家經典圖案集結成「型錄」供客戶選擇,屋主選好圖樣後,師傅再前往現場量測,視門窗尺寸與現場狀況調整窗花尺寸,因此每一幅鐵窗都可說是師傅「手工特製」的藝術作品。

90 年代後迅速消失的手作窗花

然而這樣精湛的工藝卻在1990 年代後迅速消失,主因不外乎市場推陳出新的裝修材料與建築風格。黑鐵窗花雖然美麗但容易鏽蝕,必須定期上漆保養,並且製作成本也高出新式建材許多,因而不敵90 年代出現的白鐵(不鏽鋼),隨即被取代。漸漸的鐵窗成為完全功能取向的建材,機器化生產加速製造卻忽略變化性,滿山滿谷的不鏽鋼條將家家戶戶的陽台打造成銀色牢籠。除此之外,地狹人稠的台灣,建築形式從平房逐漸演變成高樓,鐵窗需求日益減少。材料演進與住居型態改變,畫出了一條新舊鐵窗的分界線,也為充滿手作感的鐵窗花藝術流行畫上終點。

即便如今鐵窗花的製作已幾乎走入歷史,但只要走在街上稍微用心觀察,還是可以找到不少沿用至今的窗花作品。我們在欣賞的同時也很喜歡進行「解構窗花」的遊戲,將看似複雜的窗花造型,以各種不同的方向與角度拆解成單純的四方連續圖案,或是從規則中尋找不規則的各式有趣聯想,偶爾來場這樣的路上觀察之旅,彷彿也在進行一場場的窗花狂想曲。

窗花的簡單線條意味著所需物料較少,可以節省成本縮短工時,我們好佩服早年工匠師傅們,在使用有限材料時卻還能兼顧各方面需求的全面思考。純手工製作的窗花即便是相同圖案,還是可以根據工法不同產生細微的差異,觀察各種窗花的不同之處,就像「大家來找碴」一樣趣味十足。

 
巨匠的技與心/日本三大料理之神的廚藝與修練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一流的廚藝,指的是什麼?看見日本三大料理之神的廚藝精進之路

內容簡介:

三位巨匠分別代表江戶前三種料理:壽司、鰻魚飯、天婦羅的料理名家。

本書詳實紀錄他們如何從學徒拜師學藝、獨立創業的修業時代,到至今成為料理界大師的人生故事與歷練,以及隨之而來關於「技與魂的修練」的人生哲學。

作者介紹:

小野二郎

大政十四年十月二十七日、靜岡縣生。七歲時就在當地的料理旅館「福田屋」工作,十六歲時受軍需工廠徵召,打下烹飪基礎。戰後,二十五歲時到位於東京.京橋的壽司店「與志乃」當學徒修業,三十九歲時自己在銀座開店「數寄屋橋次郎」,成了全國著名的壽司名店。平成十九年、二十年連續獲得米其林三星的評價,平成十七年被日本厚生勞動省選為「現代巨匠」。

搶先試閱:

「數寄屋橋次郎」壽司──小野二郎

巨匠的握壽司其奧義

醋飯是壽司之命

壽司的好壞,關鍵就在米飯。我個人認為,壽司美味與否,米飯就占了百分之六十定因素。

也許其他的壽司師傅並不認同我這番看法,怎麼說呢?從有些店家會使用冷飯來做壽司就知道了。我個人是不會用冷掉的飯的。壽司飯必須和人體肌膚的溫度相當,飯一旦冷掉了,我就會放棄不用,重新煮一鍋飯。在我店裡,習慣配合客人上門的時間分時段煮飯。

說到煮壽司飯,一般日本料理店都會一次煮2升(約1.8公升)備用,我的店裡則一次只會煮8合(約0.18公升)到1升的分量,否則飯很快就冷掉了。也因此,遇到像週六中午這種黃金時段特別忙的時候,我們往往要煮上三到四次。

煮好的飯要拌入醋做成醋飯,但不能馬上使用,你得等飯粒表面沾上的醋稍微往裡面滲透進去後,才會是最佳的狀態。除此之外,我們說壽司在師傅揑好成形的那一刻,它的溫度是最美味的時機。因此,為了在最佳時機點遞給客人食用,我們必須算好時間。

以上就是我的獨門做法。一般的店家都會嫌這樣太麻煩,寧可一次把米飯先煮好,放著備用。這也就是為什麼市面上很多壽司店的飯都是冷的關係。

也有店家為了避免飯冷卻而採用電子鍋來保溫,問題是飯都悶在裡面,味道自然會變質。即使裝入一般的白米飯,味道多少都會有所改變,何況是加了醋和鹽巴的醋飯?味道勢必會不一樣。

因此,我店裡的做法是把醋飯倒進木製的飯桶裡,再將飯桶放入草編的籮筐中層層保溫。但即使如此,飯還是不會全部用完,畢竟它最終還是會冷掉。

至於壽司飯如何調味?就是把煮好的白飯加入醋和鹽,再拌入少許的糖即可。不過說到江戶前壽司,過去是沒有習慣加糖的,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以前的壽司店光是醋買的分量就十分可觀,他們不是少量的1升、2升這樣子買,而是直接用桶裝做計算!買回來的醋幾乎在桶子裡躺上一整年,使得原本酸嗆的味道變柔和,甚至多出一股甘甜味。但這樣的好處背後有其代價,那就是假設你買的是一斗(10升)的桶裝醋,放一年大概只會剩下8升到8升5合左右,原因是木桶本身會吸收!也因此,放到後來,醋的色澤會加深,甘甜味也會釋放出來。

今日,由於裝醋的容器已和過去大不相同,你買一斗就是一斗,即使放超過三年,分量和味道也不會改變。所以,如果我們不額外添加一點甜味的話,壽司飯的味道就不會完整。何況,加入少許的糖也能幫飯粒增加色澤。

世界認同的醋飯味

不過標準的壽司飯不能光只是嚐起來甘甜。

現在很多壽司店的醋飯都不夠酸!沒錯,它們嚐起來都有醋的味道,但比重卻沒有達到足以成為好吃關鍵的程度。因此,在我的店裡,會刻意加重醋的角色。

壽司的酸味如果不明顯,客人嚐了說不出具體的味道,印象自然很模糊。在他的腦海中就像是一道很平緩的曲線,一點驚喜也沒有,又怎麼會烙下印象?

味道這東西,沒有一個明確的角度是不行的。侯布雄(世界知名的法國主廚Joël Robuchon)本人也經常現身在他的店裡,對於食物,他也是出了名偏好有個性的、特色鮮明的口味。所以,本店對於醋飯比重的拿揑很注意,如果你到店裡來看,我的客人幾乎都會把飯吃光光,沒有人會嫌不好吃。

去年(平成19年),在東京首度舉辦米其林美食的表揚大會,來自世界各地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全匯聚一堂。在那期間,有十三位主廚分別光臨過我的店,他們一致讚不絕口的就是我的醋飯!每個人都說:「飯好好吃!」

而我對每個人的回應也都一樣,「美味壽司的關鍵,醋飯就占了百分之六十重。」一般的壽司師傅多半都會認為,醋飯上的食材才是左右味道好壞達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關鍵,但我不以為然。

當然,什麼也比不上新鮮上等的食材,問題是當漁獲量減少或颱風過境導致某些海產缺貨時,我們不得已就得用一些平常我們不會用的魚來替代,這時你的醋飯若是好吃,就能補材料的不足。所以我說,醋飯才是壽司美味的關鍵。

三秒鐘勝負見真章

有些客人一坐在壽司店的吧檯便光顧著講話,師傅端出來的壽司瞧都不瞧一眼,一擱就是五、六分鐘。

這種行為等於平白辜負料理人事前的用心準備,以及親手揑製出來的誠意,沒有當下立即享受更是違反壽司美味的原則。早知如此,師傅一開始就用冷飯來做就好啦,或者客人直接去買外賣的壽司便當吃不也一樣?難得專程到壽司店來享受,我就不懂為什麼有客人會這樣浪費美食?

很多人都覺得,反正壽司原本就是冷的啊!有差嗎?那麼我不禁要問:「那你在家裡吃生魚片的時候,是配冷飯吃還是熱的飯?」通常問十個人有十人會回答:「配熱騰騰的飯吃。」那道理是一樣的,因為握壽司上面擺的正是生魚片啊!

「壽司不過三秒」,我總是將這句話掛在嘴巴上,目的不外乎希望客人可以在師傅出菜的三秒內將壽司放進嘴巴裡。原因是壽司師傅為了讓客人能夠在他揑製完成的那一瞬間享受到最佳美味,在揑製的過程間會將食物的溫度與軟硬口感控制在最理想的狀態。

這就好比你在吃拉麵的時候,只要湯麵一上了桌,大家幾乎就不講話專心吃拉麵一樣。沒有人會光看不動手,任憑拉麵泡糊了,是吧?我就不懂為什麼一碗數百日圓的拉麵大家會吃得很專心,而一貫上千日圓的握壽司擺在眼前,大家卻可以一逕顧著聊天,好幾分鐘不動筷子?壽司這種東西光是擺著不動幾分鐘,味道就會整個改變啊!

希望顧客事先預約,為的也是相同目的。因為我們會配合客人上門的時間分批煮飯,為的正是希望在客人入口的那一剎那,壽司飯可以處於最佳狀態。但是客人只要一遲到,我們的用心便前功盡棄。

我們這些壽司師傅可說是將個人的名譽全押在壽司成形的那一瞬間,因此若是能遇到知音,懂得將我們遞出去的食物毫不猶豫地送入口中,品嚐那臻於完美的滋味,對我們這些做料理的人自然是一大鼓勵,令我們想做出更好的食物。

而說到食材,做法也並非一成不變。你買一條魚,既有頭也有尾,有魚腹部位,也有魚背肉的分別。因此,當我們遇上投緣的顧客,自然而然會激勵我們想將食材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對於這樣能夠激發廚師追求完美的客人,便稱得上老饕級的顧客。

壽司店存在的價值沒別的,只要看客人吃得投入盡興,師傅自然也會使出渾身解數來做菜。

 
閱讀筆記
黃色小說/讓我們嚕清它吧
聯合報/吳鈞堯
《黃色小說》書影。 圖/木馬文化提供
推薦書:黃崇凱《黃色小說》(木馬文化出版)

情慾書寫進入九○年代,才成為主流,而且兇猛,套句崇凱的用語,整個世代都在「嚕」。幾乎每個五、六年級小說家,都曾鬆解筆頭,下海風浪一翻。

彼年頭,情慾書寫剛開,關於男體與女體的窺祕,足以看得人臉紅,進入21世紀,情慾小說反倒暗沉,大多籠罩在本土化的回歸潮流。略述歷史,是為了說明崇凱寫情慾,要比前幾個世代的作家更全面、更有誠意,且設備精良。

小說就叫《黃色小說》,開本一如青春歲月時,暗暗流通的小本。崇凱的誠意在於他對性學、生理、愛情以及生命、哲學等的掌握,一一透徹,溶入本書。這要歸功他為時尚雜誌撰寫多年性問專欄,這份用功,構成本書的結構,以專欄作家身分,交代自身成長,時而安置短篇小說與性的問答,這齣「小本」的,敘事結構便認真而高明。

既是標榜黃色小說,該黃的部分必須到位,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又必須到位而不越位。黃的部分,包括性的裸露,小說中的主角都淪為小頭思考,幽默地作踐自己,深入情慾的發洩。這裡因為搞得極端,反而透著詼諧。比如教戰,手排更好、自排更妙,女性怎麼假想一只枕頭。與殘障人士如何溫存的變態描寫,並把社會事件編列入文,更多的是情色祕辛,像是色情版《白雪公主跟七矮人》、排水果做暗號、色情片女主角全程讀著谷崎潤一郎的《鍵》、《神雕外傳》中,智多星黃蓉成了「超級破麻」、飯島愛的崛起與殞落等;這些都必須做足功課,且須眼到、心到、手到,才能口到,說與我們知道。

情色是一種層面,經常虛張聲勢,宛如黔驢,構造它的內涵者,在於反思它們的意義,把婚外情比喻做「巨大的自慰」、慾求的對象經常不等於所愛的人、賣弄性感最終只剩下「性」等,以崇凱掌握的資訊跟才性,不難就此深入發揮,但他明白,小說的意義不在教條,何況是一本「黃色小說」?

父母總是說不能那樣這樣做,因為背德、還害人害己,但新的一代說,不那麼做,就不知道怎麼做人?從做愛、到怎麼做人、到學習人性,小本的寓意並不小。

其實我不應該多說的。關於這一管,無限小,但也無限大。

 
除了文明病外,「低頭族」還容易出現美麗殺手!
除了身體上的疾病外,你可知道長期盯著銀幕看,對我們的外貌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美女們有時會發現,明明沒有吃多,為什麼久違的BABY FAT和討人厭的雙下巴通通出來見客了?!原來「低頭族」容易出現美麗殺手。

活動》【東寫西讀電子報】慶改版!百份好禮大方送!
最實用的滿分寫作技巧、閱讀理解練習通通在這!寫作名師獨授寫作祕訣,精選全球時事文章,每周一期讓孩子天天進步,讀來有想法、寫出自信心!訂閱即送百份大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