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北坑從崩塌區變成水保典範,也見證了百年茶業的興衰。 | | | | 青山綠水茶香,大北坑是典型的客家庄,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眾伯公(中),是社區的信仰中心。 | | (下)小綠葉蟬是造就椪風茶的大功臣,在大北坑地位有如「伯公」般崇高,圖為居民設計的「伯公黃金蟬」石雕。 | | | | 水土保持是大北坑的重要課題,也是一大特色。右下圖是具減緩陡降坡流水沖刷的水保設施──「跌水」。 | | | (左)大北坑農村發展協會理事長江增平大力推動植樹造林,並引以為傲。 經小綠葉蟬啃食的東方美人茶,具有一種特殊的果香味。 | | 桃園市龍潭區三水村的大北坑社區,位處桃園與新竹交界,是一個純度高達99.9%的客家聚落。更有趣的是,如果在這裡見人喊「江先生」、「江小姐」猜中的機會有一半以上,因為大北坑居民半數以上姓江,或親或疏,都有點親戚關係。 5月,是油桐花盛開的時節,也是大北坑椪風茶(東方美人)採收季的開始。 走進客庄,讓我們一起體驗鄰近都會卻無車馬喧囂的大北坑客家風情。 台灣寫真#社區,環境生態#植物保育,環境生態#環境保育,環境生態#農業,休閒旅遊#深度旅遊,休閒旅遊#飲食文化,休閒旅遊#休閒文化,族群文化#客家 月光華華/細妹煮茶/阿哥兜凳/人客食茶……〈月光華華〉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月光光秀才郎〉 伯勞仔/喙呱呱/有喙/講別人/沒喙/講自家 〈伯勞仔〉 尋幽訪「客」 大北坑社區磚雕藝術牆上的客家童謠,國語讀起來雖略顯詰屈聱牙,不如客語優美順暢,但並不妨礙理解字裡行間濃濃的客家人文風情。 社區南側入口,則是就讀北藝大的子弟,以桐花為意象,在自家門口創作的剪黏作品,在這桐花盛開的時節,更為應景。 小小的社區裡,只有兩家餐廳─山水緣景觀餐廳與大江屋復古餐廳,和一家咖啡廳─6028咖啡美食。兩家餐廳走道地的客家路線,油雞、客家小炒、薑絲大腸、梅干扣肉、福菜湯,搭配一碗雞油拌飯,濃濃的客家味保證讓人一吃難忘。 社區雖小,但到此「尋幽訪客」的知音不少,大北坑農村發展協會理事長江增平指出,每到假日,社區兩家餐廳總是座無虛席,得事先預定才吃得到。 除了客家美食,大北坑還保有傳統的客家風情。百年江屋古厝,是保存完好的一四護龍三合院客家建築。此外,客家的伯公四季(祭)福信仰活動,也年年依時序進行。 江增平指出,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4月8日春耕開始;8月稻穀入倉,要舉行平安祭,演平安戲;到冬至,耕牛生日,吃客家湯圓。舉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大北坑社區都會在信仰中心─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眾伯公前舉行祭祀,感謝伯公一年四季的庇佑。 從阿薩姆到東方美人 距離都會不遠,卻又能遺世獨立;既能富麗再生,卻又能保存客家傳統,大北坑彷彿世外桃源的今日,得歸功居民對環境的維護與尊重。 位於龍潭區西隅、湖口台地南緣的大北坑,土地面積約312公頃,多為坡度150∼350公尺的酸性紅土丘陵地,因氣候溫和多霧、雨量充沛,非常適合茶樹生長。社區裡無意中留下的一棵「百年茶王」樹,見證了大北坑百餘年來茶產業的興衰更替。 江增平細說從頭:1970年代,桃竹苗、龍潭、北埔一帶,是外銷茶產區,當時大北坑盛產阿薩姆紅茶。1980年茶葉爆量,價格崩壞,大北坑居民為增加收入,改作包種茶。不料,1990年起,再度受到中南部高山茶興起的衝擊,北部茶區市場萎縮,大北坑許多茶園乾脆休耕停擺。 眼看家園荒蕪,年輕人紛紛出外找生路,充滿鬥志的江增平自告奮勇,帶領大北坑居民轉型求生。經過不斷遊說、討論,大北坑選擇接受農委會輔導,一路從山坡地農村綜合發展計畫、富麗農村,走到了今天的農村再生。 2000年,大北坑開始轉作經小綠葉蟬啃食、具有特殊果香風味的東方美人茶(椪風茶)。彷彿絕地重生般,大北坑又開始飄散茶香。 江增平表示,大北坑的東方美人茶一年只有一收,採收季節從5月中到6月中,僅短短一個月;且因地處偏僻、招工不易,一般採完茶菁,多交由峨眉、北埔地區的茶農去製作。 水土保持戶外示範教室 對山坡地而言,水土保持是最重要的課題。大北坑社區引人之處,除了保有濃厚的客家風情,在水土保持上的投入與成效,更堪稱是農村典範。 村名為三水,乃因此地有3條溪水匯流,而由於地處台地周緣,再加上坑溝縱橫,地質相當脆弱,維護起來格外艱辛。 以茶樹的栽植為例,為了兼顧水保與農耕,大北坑社區採用「等高耕作」法,把山坡地沿等高方向開發成小階梯的方式栽培,一方面增加雨水滲透進地表、儲存的機會,一方面也能減少地表的水快速流失,導致土壤沖蝕。 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副分局長陳勝全指出,全台目前有529個農村再生社區,大北坑是其中發展相當成熟的案例。他說,早期大北坑是地滑、崩塌受災地區,1976年,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開始協助大北坑進行水土保持工作,經多年整治,1997年正式成為水保局作為宣導、教學之用的水土保持示範戶外教室。 在名為「三水」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裡,可以看到「山邊溝」、「截水溝」(沿等高方向構建,用以攔截地表水流,避免沖蝕)、「砌石排水溝」(以天然石塊堆疊嵌合出排水溝,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又有生態自然之美)、「跌水」(垂直落差的構造物,目的在減緩坡度陡峭處湍急水流對灌溉渠道造成沖刷)、具安定排洪功能的「農塘」……等多樣性水保設施,以及環境綠美化、野溪治理、崩塌地治理、灌溉工程等具體的示範活教材。 這些平日用以示範、教育的施作,到了洪災發生時,大大地發揮了功能。江增平指出,2001年,納莉風災,鄰近村落發生了屋塌壓死人的慘況,甚至一度進出不得,災情慘重,大北坑卻能幸運逃過一劫,只有道路坍方的輕微災情,居民這時才真正感受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直呼:「好在我們野溪有做起來!」 大北坑來作客 大北坑另一個值得驕傲的地方是植樹造林。 「我小時候大北坑放眼望去只有矮矮的茶樹,如今已是林木茂密的不同景象。」江增平指出,十餘年來,大北坑休耕茶園紛紛轉種高經濟樹種,面積已達三十幾公頃,種了十幾萬棵樹。楊梅、楓香、櫸木、鐵冬青、扁柏、杜英……等台灣原生種樹木,如今在大北坑隨處可見。他說,造林除了提升農地價值、綠化環境、改善空氣品質、涵養水源外,也創造了許多生物棲息空間。隨之而來的藍鵲、喜鵲等鳥族,越來越多。 此外,4月底5月初,是大北坑螢火蟲的季節;接下來,6月中到7月中,光臘樹上將會有獨角仙出沒,在水土保持教室之外,又營造了豐富精彩的生態教室。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到了冬天,萬物休生養息,大北坑也顯得蕭瑟、生氣不足。為了彌補此一缺憾,江增平與社區居開始大量栽植茶花,七、八年來已種了五、六千棵,要讓大北坑從隆冬11月到隔年初春4月,都有茶花增色。 經過十幾年來的「整治」、「活化」,大北坑又漸漸恢復了生氣,近年外移人口也開始有回流的跡象。 例如,63歲的羅國恩最近從楊梅回到大北坑整理荒廢多時的家園。在農村再生計畫的支持下,綠化整治已經做到了他的老家門口,羅國恩必須負責維護花木,才不會辜負農委會的美意。 「感覺還缺一些東西,」羅國恩興致勃勃地計畫著要如何重新打造家園,就如同世外桃源大北坑一樣,羅國恩也找到了生命裡的「第二春」。 5月的大北坑,油桐花開,茶葉飄香,正展開雙手熱情歡迎大家前來作客。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5年05月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