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4日 星期三

雲端無國界 共創金融生態圈合作打世界杯

每週四出刊.2016.05.12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雲端無國界 共創金融生態圈合作打世界杯
封面故事 

雲端無國界 共創金融生態圈合作打世界杯

環境不斷在改變,科技不斷地顛覆產業,包括金融業在內,任何一個產業的在職人員,都必須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無論環境與技術怎麼變,隨時學會新的知識與技術,就永遠有價值。



文╱呂玉娟


金融科技(FinTech)風起雲湧,相較於國際間投資金額與平台合作發展模式,台灣發展明顯落後,但落後不見得是壞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看到像非洲、印度,他們通訊能力進步的速度,運用手機來做各種服務的能力,遠比歐美還要快。中國大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近年來他們在手機上進行各項金融服務,想像得到的都有,快速超越歐美,與過去傳統的金融服務差別很大,讓使用者更方便、更容易地來管理與運用自己的金錢。在這樣的模式之下,領先落後都是暫時的,重點是你有沒有能力快速地進步、快速地超越,這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在歐美金融相當進步,非常進步的結果,造成消費者直接使用手機來做金融服務是比較不普遍的,最大原因在於信任度的問題,人們對金融機構很信任,而對手機上、網路上的金融服務則是懷疑的。在中國大陸,金融制度不是那麼健全,對金融機構不是那麼信任,因此在手機上的金融服務反而可以比較容易發展。這當然跟法規也有關係,大陸是法規沒定的都可以做,台灣則是法規沒定的都不能做,這是一個滿大的對比。以上這都是當前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機會與挑戰,我通常視機會與挑戰為一體兩面,如果沒有危機的話,新的服務也很難有崛起的空間,就是因為有危機,新的創新模式才能蔚為風潮。


重硬輕軟是FinTech發展障礙
某方面來說,我對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是相當樂觀的,我們能不能成功,關鍵在於創新能力與執行力。常聽到有人抱怨台灣法規造成限制,我倒是覺得,雲端無國界,台灣市場太小,光靠台灣的市場是無法成功的,我們該放眼的是全世界,一旦你的眼光鎖定在世界,你還會抱怨台灣的法規對你綁手綁腳、讓你不能成長嗎?
當年台灣在發展ICT時,光靠台灣市場也不可能成功啊,很多企業家前輩也是拿著一卡皮箱世界趴趴跑,把市場打出來,如果我們現在抱怨法規限制使得我們什麼事都做不了,無異是坐以待斃。再者,立法院有些立委也非常願意就金融法規的鬆綁,進行研議及協助,因此法規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能力去做創新。
我認為真正的障礙在於「重硬輕軟」的觀念,現今是服務業的天下,重硬輕軟的觀念早就該改變了,當掌握資源的人或官員,抱持著重硬輕軟的觀念來做判斷的話,決策不會是對的。因此,要讓大家能看到無形的價值,很多人在講使用者體驗,使用者體驗是創新來源的一部分,但光是仰賴使用者來告訴你他的體驗是不夠的,創新的人自己也要有想法。使用者問題的解決是非常重要的,創新者如何找到使用者的痛點,然後想出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痛點,創造出服務來解決使用者痛點,甚至將這個痛點變成優點,這樣才能締造成功。
舉例來說,無現金社會是發展的趨勢,未來出門忘記帶現金也不會受到影響,運用手機或其他方式,仍可以進行交易,將會讓人出門更方便。事實上這也是解決使用者的一個痛點,如果只是以手機支付,那忘記帶手機就和忘記帶錢包一樣,最終也可能是運用生理辨識,從方便性來看,這個趨勢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無現金社會以何種模式發展還有想像的空間。
另一個金融演變趨勢將是信用卡的消失,根據大陸平安保險公司估計10年內60%的現金及信用卡交易會消失,信用卡未來很可能會被不需要卡片的金融服務模式取代,使得現有的信用卡利潤消失,這一點將會直接對銀行造成不小的衝擊。


過去成功是阻礙轉型絆腳石
許多人會將金融科技與數位金融混為一談,數位金融與金融科技是有所區別的,數位金融是指以數位的方式來處理金融交易,是將現有的金融活動進行技術升級,以數位化方式來提供服務,數位化在1960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因此,現階段所有的金融活動都是數位金融,數位金融是用更好的科技來做現在在做的事。
金融科技是指以創新的模式來推動與金融有關的交易,讓顧客有更好的體驗。兩者在創新的程度上是有所區別,這是當今的金融機構所該考慮的問題,金融科技已跳脫金融業格局,不再只是金融數位化而已,除了既有金融機構轉型,還得關注的是非金融業者的進入,以顛覆性的思維,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模式。
要如何突破過去的框框,這也是金融機構需要擔心的,從全球來看,今天金融界擁有最大的資源、最多的錢、頂尖的人才,還有流程、顧客,可說最多的資源都掌握在手上,但轉型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過去的成功是未來的絆腳石,被原有框框侷限住,過去的流程、成功模式,都將成為轉型最大的障礙,越有制度的公司遭受的威脅就越大。
既得利益也是阻礙轉型的絆腳石之一,做任何模式的創新都損及既得利益,這是個非常難的抉擇,假設現在你是金融機構最大的一個部門,錢都是你賺的,你會不會去支持金融科技小部門的創新?答案是肯定的,挹注一些資源來培育創新是必要的,但問題在於當創新部門開始吃到原先金牛的利潤時,還會再支持嗎?常見的是創新部門的幼苗就此被扼殺,越有制度的公司越有這樣的能力,對這種事越有效率,企業機器會把體制內的小威脅迅速給解決掉。在新創部門與最賺錢的部門之間的權衡,彼此的消長,取捨之間,是企業領導者很大的挑戰,這也是當前金融業者所面臨的關鍵課題。
舉個例子來說,IBM在1990年代曾經一蹶不振,原因何在?評論者歸結原因認為是IBM離顧客太遠所導致,但這樣的結論其實太武斷,事實上IBM一向很重視顧客,最關鍵的原因在於眼光不看外面,僅專注內部兢爭。
80年代末90初期IBM市占率高達85%,外部已沒有競爭對手,為了維持組織創新動能,在外無敵手的情況下於是塑造內部競爭的機制,出發點是為了持續創新、進步,以提供顧客更好的服務。但內部競爭久了就變成眼光全放在內部,完全不看外面,當時1個計畫有3個團隊來做,最後挑選1個,這也表示另外2個創新會被扼殺,被扼殺的新創意、新技術,沒被重視,於是出去自立門戶,或是被對手拿去用,轉而回來對打的情形,屢見不鮮。Sun Microsystems用IBM研發的RISC技術發展客戶端服務器(Client-server),進而打敗IBM的大型電腦。


共創金融生態圈合作打世界盃
雲端無國界,台灣的市場太小,金融業要成長一定要打世界盃,要有能夠與世界上一流企業競爭的企業與服務,這樣進步才會加快,當今金融業者若想擁有國際級的競爭力,已經沒有時間慢慢的想,不跳躍一定死,即使台灣最大的金融機構,目前在國際上都只能算是中小企業,如果台灣金融業者一家一家自己去做,機會也不大,時間不夠,能力也有限。
也有金融機構引進國外的服務進來,例如:支付寶,也只是幫忙打工而已,等於是加入它的生態圈當個小夥伴,資料及大部分的利潤都歸對方所有。我覺得對台灣金融機構而言,目前需要的是團結,如何集聚大家的資源與資料,一起合作,打造生態圈,發揮以小搏大的效益。
傳統的生態圈,通常是一家獨大,像Uber,雖說是共享經濟,但往往是最大家的拿走大部分利潤,APPLE、阿里巴巴生態圈亦然。我在想,能不能打造另一種形式的生態圈,共享、共贏、共創,共創成功,這當然需要特別的機制,也需要能夠吸引大家進這個生態圈的誘因。
台灣需要這樣的生態圈,我們自己來創造這樣的生態圈,自己來開發並不代表不接軌國際,接軌國際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在接軌的時候我們必須有自己的主導權,尤其在台灣這個市場我們不能不主導,否則等於是把金融大權拱手讓人來掌控,這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有主導權。
這也是我創立Fusions360.com台灣金融科技公司的原因,希望能透過國際級的敏捷創新發展營運平台,與創新創業夥伴互助共榮,由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攜手,解決個人與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建立金融科技服務生態圈。
我希望將台灣金融科技生態圈做起來,吸引創新的人才,透過平台服務,提供無形的價值,讓他們的創新更容易成功。將人才匯聚在一起,提供發展的環境及所需的基礎技術,包括:雲端、大資料、物聯網、行動裝置及社群分析等技術。
目前在國際上幾乎沒有這樣的生態圈,做金融科技的公司很少有人願意將自己的技術拿出來讓別家公司去賺錢,自己賺就好了,但我們的想法是將我們開發的技術開放出來,讓新創公司能夠快速產生價值。新創公司為何會失敗?不外乎時間到了、錢燒完了,但價值還沒出來,因此,我們協助新創公司直接可以在平台上做高價值的東西,讓新創公司縮短Time to Value的時間。


跨雲整合促成API經濟崛起
IBM在2013年全球經濟技術前瞻中提及API經濟,API原是網頁與系統連結的介面,後來系統與系統的介面也由API連結,近5年因雲端的興起,以API進行跨雲整合,形成API生態圈,透過API互相服務產生金流,形成API經濟。
金融科技最重要的競爭力在於事業模式與流程的創新,將自己的創新應用結合他人提供的API,不僅能減少成本,也能很快創造產品的價值,大幅增加成功機會。透過平台的鏈結,我們不但能提供技術,還幫忙找市場,在需求與服務提供者間建立媒合機制。從金融科技出發,未來期望還能串接更多產業,像是結合農業、觀光等,藉此讓台灣的創新能力快速成長,服務對象不限定在台灣,也與國際廠商及國際的創新者合作。
金融科技發展,不見得要取代今天金融機構在做的事,去搶奪市場大餅,而是去做目前金融機構沒做到的那一塊。舉例來說,過往與銀行往來,財力是重要指標,小微企業很難拿到貸款,根據WEF估算,全球至少有2.5億人得不到金融服務,而金融科技中光是P2P借貸與群眾募資的新創公司,就有機會為數以萬計的小微企業補齊逾2兆元的資金缺口。
目前我們鎖定中小微企業供應鏈貸款,提供募不到錢也借不到錢的中小微企業貸款,我們認為這是對社會有益的事,結合大家的力量一起來做。過去金融機構不借錢給中小微企業,是因為沒有適當科技去支援信任與風險分析,隨著分析技術的發達,金融業者若再以財力(Worth)來決定服務對象,這是不正確的模式,而應是根據「信用力」(Trust Worthy)來決定,過去不被服務的對象,如果他的信用力很高,就是值得服務的對象。運用分析能力,平衡風險,將好的客戶篩選出來,針對這些人提供服務,如此市場大餅將比現在要大得多,餅做大了,錢就多了,這是金融科技的機會。
目前大陸P2P亂象頻生,風險很高,原因是多數沒有真正運用金融科技,只是成立一個平台就開始做生意,沒有運用到分析能力,實則與老鼠會吸金無異,但我們不能因為有不好的案例就劣幣驅逐良幣,裹足不前,基於我們擁有足夠的分析能力,將營運模式建構起來,速度要快,現在沒人做很快就會有人做,同時要做得好,像大陸P2P做了一堆也倒掉一堆,就沒有意義。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6年5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6-05-05 人機互助「心FinTech」 遨翔百...
2016-04-28 日航哲學&阿米巴經營法 讓鶴...
2016-04-21 騎電動機車 不僅時尚更拯救地...
2016-04-14 生態平台的導師 馬雲的太極禪...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中國生產力中心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