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翁�稌y:站在樹上看世界

每週 二 出刊.2017.11.28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張老師月刊479期
翁�稌y:站在樹上看世界
種一畝幸福田──二○一七情緒教育國際論壇
《華無式家族治療》──吳就君的治療心法和助人美學
當期簡介 

張老師月刊479期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當期文章 

翁�稌y:站在樹上看世界

文╱陳怡潔 相片提供╱翁�稌y

一旦我們能夠以樹的視角看世界,必能在樹上找到容納自己的地方。

翁�稌y身上有著不似三十幾歲的人會有的淘氣感,說起攀樹時兩眼迸著光,滿臉止不住的笑意。他先說起了龜山有個攀樹訓練場,又說自己明天要搭飛機去金門
帶一個攀樹體驗營,再說到最近自己剛說服學長和他一起全職投入攀樹師的工作…,話題天南地北,卻都圍繞在同一個主題上。

問起攀樹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他笑著說自己的背景跟其他人不太一樣。在香港,攀樹師是一份職業,許多人不是因為對攀樹有興趣才考證照,而是為了做修剪樹木的工作;臺灣雖然發展較晚,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攀樹師就像是一張「運動教練證」,鮮少人會把它列入未來的人生規劃之中。

成為攀樹師,是過去生活經驗的積累
如果每件事情都能夠用天平來測量的話,那麼在翁�稌y的心裡,玩這件事肯定會比念書還要再重上一些。由於小時候住在雲林鄉間,他的所有娛樂都與大自然息
息相關,例如:赤腳踩泥土地、去水圳玩水、爬樹…,這些現在都市小孩必須花錢才能享受的「生活樣貌」,對小時候的他而言,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對戶外活動的熱愛,讓翁�稌y的大學生活幾乎都在童軍社度過。大四那年,更將行動版圖拓展至校外,擔任起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員。「協會帶領我進入了另外一個領域。」以前參加童軍社的戶外活動,他都不曾留心過任何的昆蟲鳥獸和花草樹木,只想滿足自己渴望探險的心情;成為解說員之後,他才漸漸留意到了屬於動植物的生態之美。

「對我來說,成為攀樹師,並以攀樹師為職業,是根據過去生活經驗而做出的選擇。」大學畢業之後,翁�稌y念了一學期的環境教育研究所,並進入戶外探索公
司工作,卻總是覺得體驗教育舉辦的戶外活動,沒有一項符合自己的個性。「一直到朋友邀約我去參加攀樹活動,才有種『還不錯』的感覺。」

他想起生物多樣性之父艾德華•威爾森,他曾提出「親生命性假說」,認為人們對於生物世界的喜生活顯愛,是根植於天性之中的。

(全文請見2017年11月號《張老師月刊》)
心理資訊文章 

種一畝幸福田──二○一七情緒教育國際論壇

文╱周佳蓉 相片提供╱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

用它來種什麼?用它來種什麼?」在「夢田」輕快的旋律中,揭開了一場盛大的
情緒教育國際論壇。

「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長期關注國小孩童的情緒教育,並培訓志工走進學校為孩子上EQ課。十多年來,累積服務將近四十萬孩童,今年九月開學之際更籌辦了一場國際論壇,邀請美國CASEL(學業、社交與情緒學習聯盟)
的創辦人Mark T. Greenberg,分享美國的相關經驗,希望藉此喚起更多人的重視,讓所有的孩子,不論出身都能夠獲得幸福人生。

何不蓋一道圍籬?

情緒議題在近來逐漸受到重視,畢竟,它是許多問題的導火線。

以臺灣為例,即便已進入少子化年代,從教育部的統計數據中卻發現,有情緒障礙的孩子人數不減反增;三天兩頭就出現的霸凌、暴力事件,更是「情緒出問題」的最佳印證。

這樣的現象並非臺灣獨有,Greenberg直指這是國際共有的現象。「這是一個地球村社會,我們得跟不同文化、種族的人來往,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配備同理心與不同背景的人相處。」他繼續補充,「這也是一個充滿壓力的時代,雖然醫療的進步讓我們遠離傳染病的肆虐,但我們卻又面臨了全新的挑戰—由壓力導致的疾病正席捲而來。」

情緒議題雖然是國際間的共識,諷刺的是,很少國家將情緒教育納為必修課程。「許多人一定好奇,要如何改變教育系統,好讓情緒學習成為基礎課程呢?」Greenberg卻表示:「我今天不是要來回答問題的,我來是要跟大家分享『觀念』。」

Greenberg留著一綹灰白腮鬍,象徵著他累積多年的經驗與智慧;他的演說平易近人,總是用淺白的隱喻,帶出深刻的道理。

(全文請見2017年11月號《張老師月刊》)
書籍介紹 

《華無式家族治療》──吳就君的治療心法和助人美學

新書簡介
作者:林筱婷、杜恩年、田禮瑋、張鎔麒、楊雅嵐、李玉華、蘇益志等

「華無式」是近年來吳就君對自己的助人工作心證般的詮釋,不只是對古老中國智慧的嚮往,更是明白地指出體用之際是變化無常而沒有既定的招式

本書呈現吳就君這位臺灣心理治療先驅進行個別諮商、伴侶治療與家族治療的工作歷程。最引人入勝之處是領略治療師的思考、介入與轉折,治療過程發展的脈絡、目標與選擇,以及背後的動力等,而治療師與作者、案主、案家動人的互動,也譜寫了華人家族治療的在地風光。

推薦序
王行

失去良師後她走到了更深層的靈性需求,逐漸從耕耘西方的專業,轉而憧憬東方的哲思;飛越群山大海之後,回到更內心深處的修練。只可惜,這樣的體驗與領悟不但無法被分析成模組化的助人知識,也更難以透過言傳。「華無式」是近年來她對自己的助人工作心證般的詮釋,不只是對古老中國智慧的嚮往,更是明白地指出體用之際是變化無常而沒有既定的招式。這也反映在這本書的內容。

其實這本書處處是Satir的影子,因為當吳老師將熟稔的Satir知識灌入東方哲思的精髓之處,真是難以言傳啊!我猜想,在這本書中吳老師內心的世界是孤獨的,當她帶著Satir的情誼與傳承,而又要再度追尋自我靈性的安身立命之處時,她是孤獨的。然而,這樣的孤獨已不同於當年獨坐玄關聽雨、遠眺群山,那個小女孩的心境,而該是「獨釣寒江雪」的意境。在這意境中,已沒有良師摯友相伴,也沒有學生門人能懂。但不知道,她一輩子所衷愛的Satir是否也是在這樣的孤獨中?

(本文節錄《華無式家族治療:吳就君的治療心法和助人美學》一書推薦序)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7-11-21 李屏瑤:創作與生活,需要一條...
2017-11-14 陳俊光:正常、不正常,需要界...
2017-11-07 馬照琪:歡笑,是最大的回饋!
2017-10-31 吃素,身心靈的「時尚」!──...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張老師月刊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