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AI+IoT+機器人 把製造變質造


【biz互動英語報】提供商、職場中各式場合的速效應用英語,讓你在職場、社交領域掌握競爭優勢。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5/23 第38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AI+IoT+機器人 把製造變質造
資料在地化 衝擊全球創新力
 
AI+IoT+機器人 把製造變質造
文/胡林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中國蘇州天源成衣公司在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的故鄉阿肯色州小岩城(Little Rock),正在大興土木建造一座新式自動化工廠,董事長唐信宏說:「從織布裁切、縫製到完成成品,大約只需4分鐘。我們將設置21條生產線,當這套系統全面投產,每22秒就生產一件T恤,每天為愛迪達(adidas)生產80萬件T恤。」

另一個場景則是位在法國西南部大城土魯斯(Toulouse),在高科技裝配線上的一名工人戴著一副顯然不太時尚的眼鏡,這名空中巴士(Airbus)的員工實際是戴著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眼鏡,正在接收給他有關鉚釘作業的說明,指揮他如何操作氣槍及扭矩水平作業。

那麼新興經濟體東協的菲律賓呢?在菲律賓中部的一座水果工廠,運用一套自動分類水果等級系統,機器人在2.7秒內將12個水果搬至各自的托盤上,然後在0.4秒內將產品放到輸送線上,在接下來的1秒內機器人手臂放下水果,然後回到原來的位置,這種拾放機器人在短短4.25秒內完成整個作業流程,以此推算,一套拾放機器人每小時可處理約1萬顆水果。

超過一個世紀以來,經濟發展遵循一種模式。首先先發展農業,然後投入輕製造業(輕工業),最後進入僱用大批勞工的重工業。這個模式讓英國、法國與美國率先步上富裕道路,日本、南韓及中國先後效法成功,但未來的製造業會變成怎樣?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改寫上述的發展軌跡,讓製造業從「製造」轉為「質造」。

共享經濟惹得禍 美國零車風崛起

  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Aramco)資深主管雅瑟(Yasser Mufti)說,帶動這場工業革命的不僅是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劇烈改變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像叫車軟體這類新服務平台更具威脅性。根據AlixPartners顧問預測,只要有1輛車登記汽車共享服務,就可能會少賣32輛汽車。自2004年以來,美國「零車」家族的數目一直在上升,現在約占人口總數的10%。

為全球肉類、寵物食品、魚類、石油、環保及生質燃料等行業客戶提供加工設備的丹麥製造商Haarslev工業公司營運長柯恩(David Coen)說:「沒有機器人,就沒有競爭力!」;「機器人使你的機器更有效率,生產品質也遠優於人工。」他甚至表示,使用舊機器人的修改比率約6%至7%,但新機器人的修改率則降至不到1%。

有別於一般打掃客廳、在購物商場跟顧客聊天的機器人,工業機器人主要是控制與自動化生產流程,包括測試、組裝、包裝、焊接、產品檢查與噴漆等,優點是將人為錯誤降至最低、提高生產效率、機器的可靠性以及產品的品質。這類機器人常用於組裝汽車、在裝配線上從事挑選與放置的作業等,以及生產許許多多人們使用的工業、商業及消費者商品。

工業機器人需求俏 中國年成長31%居冠

製造業運用機器人並非新鮮事,但隨著AI啟動的機器人與連網感應技術成為現代化工廠的主流,包括鋼鐵、汽車、化工、食品加工、消費者產品、航太、礦產等產業,近年來紛紛採用這種數位平台,使製造業成為舉世最先進產業之一,預計在今年底前全球工廠將建置130萬部工業機器人。

AI可使製造商維持庫存精實並降成本,並協助製造業者整合供應鏈、設計團隊、生產線及品管等作業。透過智慧感應器建立的物聯網,在製造業建立高度聯網工廠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它可追蹤與分析生產,分析客戶反饋,及協助建立預測維修模式等。在AI協助下,將帶動製造業走向高產能、高效率,而勞工也更聚焦在創新及新業務。

近年來製造業也大量運用的擴增實境,能使新工具在虛擬世界裡執行測試,使相隔兩地的人們連線共同解決問題,模擬與創造產品,有助於大幅減少生產時間。

最近一些有關工業機器人趨勢的研究報告指出,對這種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正在增加,尤其是在亞洲與電子製造業,未來幾年科技將賦予這類機器人更多能耐。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的「世界機器人:2017年工業機器人報告」(World Robotics:Industrial Robots 2017 Report),在2011至2016年之間工業機器人的全球銷量每年平均成長12%;而2016年的銷量比2015年增加16%。預估在2020年前達到400億美元。

亞洲仍是成長最快的市場,2016年成長19%,相較之下,歐洲與美洲分別增加12%及8%。中國每年平均成長31%,持續維持領先地位。想方設法要保住世界工廠地位的中國,正在砸重金投資工業機器人,成為工業機器人的最大買主,這也是北京政府推動「2025中國製造」計畫目的之一。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8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資料在地化 衝擊全球創新力
文/胡林 圖片提供/東方IC
資料流動在經濟的各部門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從洗衣機、堆肥機、保單到串流廣播電台,這些商品與服務都在適應消費者要求連結與便利的新經濟。隨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自駕車、工業感測器及無人機等新科技的快速興起,每個產業的面貌都將在持續改變,資料跨境流動則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

以大西洋兩岸為例,美國與歐盟之間的國際資料流動,使彼此可以轉入商品與服務,嘉惠兩岸的消費者與企業。美洲與歐陸之間有效率的資料流動,意味著買方更容易找到賣方,反之亦然。更不用說,資料流動使供應商、製造商及零售商協調合作,強化國際供應鏈。

在地化成本更高

跨境資料流動對經濟的各行各業至為重要,尤其是對在大多數亞洲國家占98%的中小企業。因為雲端應用等數位產品與服務,可提供中小企業競爭優勢,使他們能利用全球供應鏈,並直接接觸到國外客戶。

全球資料流動主要藉由提高生產力來帶動經濟成長,各國則是受惠於流入與流出。資料流動的產值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的比例大過商品貿易。麥肯錫在2016年的報告指出,全球資料流動已使世界GDP增加至少10%,光在是在2014年,就增加了7.8兆美元。然而,有些國家對資料跨境流動實施限制,成為創業家實現願景與潛力以及經濟持續成長的一大阻礙。對資料流動的限制,包括要求企業將資料保存在某個國家,或是對資料傳輸到國外實施更多限制,這些都將增加跨境經商的成本。

近年來全球興起的「資料在地主義」(亦即:各國政府迫使企業將資料儲存在國內)正在影響當今數位經濟的核心─資料自由流動。有越來越多國家包括巴西、中國、印度、印尼、南韓與俄羅斯,都提議或設立障礙,使企業在跨境移轉資料時,成本更昂貴而且更費時,進而迫使企業把資料儲存在國內。對於使用智慧手機檢查社群媒體、評估醫生所給的健康紀錄、線上採購物品,或是進行銀行轉帳的消費者而言,這些活動背後的資料涉及世界各地的資料中心。儘管大多看不到,但阻礙資料流動可能影響到這些及許多其他數位服務的成本。

隨著網際網路連結的快速增長,資料在地主義已逐漸茁壯,有些本地資料儲存規則受到法律的明白規範(例如:在澳洲,所有健康資料都須儲存在本地),有些則是其他限制性政策達到頂點的結果,使資料的傳輸變得更不可行,例如:要求企業在傳輸資料前須先在本地儲存副本,或是規定個人或政府同意才能傳輸資料,在馬來西亞及其他地方的企業就面臨這種情境。

對資料流動設立障礙正在迅速成為一項趨勢。美國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ITIF)去年的一項報告,點名34個國家提議或制定法律,對幾大類的資料設立障礙,包括會計、稅與金融資料(18國)、個人資料(13國)、政府與公開資料(10國)、與新興數位服務有關的資料(4國)以及其他形式(5國)。

荒謬的數位保護主義

各國基本上以幾種方式將資料流動的障礙合理化,認為有必要確保資料隱私與網路安全、協助地方數位經濟,或是確保政府取得資料。但這些動機都是錯的或是遭到誤導。

首先,由於涉及到隱私與網路安全,許多決策者把重點放在地理上解決這些問題,因為他們反射式與錯誤地相信資料儲存在國家境內更隱私且更安全,但無論將資料儲存在哪裡,都須遵守該國的隱私與網路安全法律。設在哥倫比亞的安全伺服器與設在法國的並無不同,資料安全與否取決於服務供應商實施的技術與管理控制,只有強或弱的問題,無關儲存在哪裡。

其次,有些決策者相信,資料儲存在本地提供一種便捷方法,迫使企業將高科技經濟活動轉入其國家,例如:資料中心,這顯露出一種「數位保護主義」。因為資料中心只涉及相當少的就業(許多工作都已自動化)。此外,資料處理與其他資料相關服務所增加的成本,遠超過這些少數工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例如:一項研究估計,強迫在本地儲存資料,可能使在歐盟及巴西的雲端儲存費用分別增加10.5%及54%。

再者,有些國家強迫企業在當地儲存資料以確保政府能取得,例如:中國與俄羅斯。這樣做是基於有些國家為確保執法及國家安全機構能取得資料,因為擔心其他國家將扣住他們未來可能想要的資料。的確,各國政府需要一套法律程序來促進後者,但重點應放在如何管理資料的取得,而非放在地理上。如果企業被迫花更多錢購買可能更昂貴(而且是複製的)的本地資料儲存與其他相關服務,就會降低其競爭力。這些增加的成本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且由於這種障礙會影響所有與資料有關的服務,政府也將看到在整體經濟的擴散效應導致經濟生產力下降。

更糟糕的是對創新的衝擊,因為這些障礙削弱了研發。企業利用資料以新的見解、商品與服務形式創造價值,而許多企業只有在資料自由跨境流動時才能將這種價值極大化。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8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