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今年首度辦理減資,可說是近期減資股大戲。若以鴻海集團現階段的布局,未來主要成長動能的經營項目,集中在中國A股掛牌的FII,台股掛牌的鴻海已不具備籌資的必要性,成為控股公司成為定局,如此一來,今年減資後1386億元的股本還是太大,相信未來還有進一步減資的動作,更何況,市場都在看郭董承諾的「鴻海股價200元才退休」如何達成。
鴻海今年首度辦減資
鴻海這2年確實成長性放緩,從EPS來看,在未來減資2成瘦身後,預期EPS將有機會回升,現金股利也可望向上提升,10月17日後公司將因減資暫停交易,10月26日重新恢復交易,在操作策略上,若以76元減資,則減資後股價約93.5元,正好進入90元∼97元的壓力區,故減資後宜出,待拉回90元(減資後股價)以下低接。
談到「減資」,就不能不提到今年上半年最風光的被動元件族群,龍頭股國巨(2327)除了令人咋舌的漲幅外(2017年收盤價353元,上漲至2018年7月3日高點1310元,漲幅達271%),最具話題性的是,國巨股價大漲的背景因素。
國巨股價大漲是因為標準型MLCC出現供不應求的缺口,推升產品價格大漲,國巨獲利也跟著出現如火山爆發般的噴出走勢,沒錯,不是股價,而是獲利。目前主要專業機構皆預估國巨2018年每股EPS約100元上下,相較2017年每股僅18.99元,成長426%,遠高於股價漲幅的271%。
但其實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減資」。國巨自2013年開始到2017年,除了2015年外,幾乎年年減資,共減資4次,股本也由2012年的221億元縮小至2017年的35億元,足足瘦身85%。隨著瘦身成功,立竿見影的就是每股獲利明顯提升,由2012年EPS僅0.48元,到2017年EPS已高達18.99元。
而法人用以評估公司經營效率的指標─股東權益報酬率也由3.2%大幅提升至21%,換句話說,國巨減資效應幾乎是完美的結果,才能讓國巨在這一波MLCC漲價的行情中股價一飛沖天,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過去5年4次的減資瘦身,讓在外流通籌碼大幅減少,國巨的股價不會如此輕盈。
國巨減資效應頗完美
因此,造就國巨大漲的條件是集產業基本面、財務操作及籌碼面3項因素完美搭配下的結果,若是想要複製國巨經驗,難度恐怕相當高,但是,我們仍然可藉由國巨的經驗,來檢視未來將進行減資的個股,是否有值得留意的標的。
減資的原因共有3種:第一是「註銷庫藏股」,以達到維護股東權益的目的;第二是「沖銷虧損」,公司將虧損做一次性認列,以達到每股淨值回升的目的,可能是重回票面,以取得信用交易資格,或是回到5元以上,以免被打入全額交割;第三則是「現金減資」,將現金退還股東。前2項都是屬於消極或是防守性的財務操作,對股價的激勵效果只有因為股本變小了,流通籌碼沉澱,易於拉抬而已,如果股價上漲,也僅止於短線行情。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8/10/12 No.1114】想了解更多,詳洽02-2766080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