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閱讀〈小說〉】顏擇雅/張愛玲寫1949——析〈相見歡〉與〈浮花浪蕊〉(下)

聯副電子報

《新新聞》是國內政治新聞雜誌的第一品牌,閱讀【新新聞電子報】,讓您洞悉局勢變化,成為時代領袖!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0/23 第649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閱讀〈小說〉】顏擇雅/張愛玲寫1949——析〈相見歡〉與〈浮花浪蕊〉(下)
【聯副 □ 為你朗讀36】陳義芝/一筏過渡
【野想到】李進文/當我漸漸老
【野想到】李進文/我去念經了
幾米〈空氣朋友〉

  今日文選

【閱讀〈小說〉】顏擇雅/張愛玲寫1949——析〈相見歡〉與〈浮花浪蕊〉(下)
顏擇雅/聯合報
〈浮花浪蕊〉旨趣講白一點,就是遠離社會主義中國不必別的理由,良知就夠了。中共統治造成社會道德真空,這種觀察今日已不稀奇。張愛玲卻早在一九七八年就寫出中共與人民良知之間的水火不容,洞見算是很早的……

依據作者本人說法,洛貞想離開香港,這點是很重要的。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給夏志清的信,張愛玲寫說:「裡面兩次暗示女主角在日本找不到事。她在香港找事倒彷彿很有辦法,回香港到底船錢有限,不會流落在日本。」

兩次暗示,第一次是寫洛貞在日本「言語不通,寸步難行。」第二次:「也許去得不是時候,美國占領軍快撤退了,不懂日文怎麼找事?」

如果張愛玲想為洛貞安排一個離開香港的理由,大可從自己人生取材。宋以朗《張愛玲私語錄》有公布一封信,一九八○年二月九日,張愛玲對宋淇夫婦訴說自己五○年代在香港曾被懷疑是共諜,還被警局調查。但是〈浮花浪蕊〉中的洛貞全沒類似困擾。

張愛玲只有給一句話:「她不過想走的越遠越好,時機不可失。」搞半天,香港唯一毛病就是離中國太近。這麼說來,洛貞是非常嫌惡四九後中國了。這點在小說中亦有其他線索:她把羅湖當作陰陽界,去香港是「走陰的回到陽間」。

看來小說重點跟這嫌惡有關,卻不明寫,是〈浮花浪蕊〉難解的一大原因。張愛玲本人亦有意識到自己選了個很反常的筆路,在一九八三年〈惘然記〉文中有一段話:「〈浮花浪蕊〉最後一次大改,才參用社會小說做法,題材比近代小說散漫,是一個實驗。」大片文字都是洛貞心理活動,卻不寫出她起心動念想遠離中國的原由,夠實驗了。

要寫出原由,恐懼的其他九百九十九種面容就必須挑幾種來寫:劃分階級成分、政治學習、洗腦宣傳、抓反革命等等。這些張愛玲不是不會寫,她在《秧歌》、《赤地之戀》都寫過。這次她卻不想寫反共小說,這是〈浮花浪蕊〉實驗性強的第二點。

「〈浮花浪蕊〉最後一次大改,才參用社會小說做法。」那大改前是什麼樣子?宋以朗在《宋淇傳奇》書中有考據出答案:張愛玲在五十年代曾寫成英文短篇〈上海懶漢〉,已失傳,但她曾在信中(一九五七年)敘述其內容:「寫懼內的嚴先生賴共黨庇護,回滬賣屋一去不回。」一九八三年一月四日的信,又寫:「講起〈上海懶漢〉原名,不過是為了表示本來只是一個人家的故事。」

也就是說,大改前是寫一對夫妻怎麼被一九四九拆散。大改後主線變成洛貞,原來的夫妻變副線了。

那「參用社會小說做法」是什麼意思?一九七四年長文〈談看書〉有大篇幅討論西方虛構作品如何轉化真實事件,變成作者主觀歪曲,即使煞費苦心,張愛玲寫:「但是我覺得遠不及中國的社會小說。」

再來幾頁,〈談看書〉都在討論社會小說。下面這句最能表現她的情有獨鍾:「到了四○、五○年代,社會小說早已變質而消滅,我每次看到封底的書目總是心往下沉,想著:『書都看完了怎麼辦?』」

社會小說代表作是《儒林外史》、《孽海花》。雖然跟西洋世俗小說(novel of manners)一樣是寫社會切面,故事線卻較雜較亂,角色也經常不知所終。因此〈談看書〉說這種小說「結構本來也就鬆散」。

〈上海懶漢〉改成〈浮花浪蕊〉,傳奇故事變成社會小說,視野從一戶人家變成整個社會切面。一九四九衝擊到的多種族群都在小說中有了面目。

咖哩先生是洛貞的洋行上司,下場雖然不知所終,但應該跟她在船上遇到的李察遜先生一樣,是非走不可的族群。

洛貞的姊姊姊夫則是走不開的資產階級。「姊姊姊夫也是因為年紀不輕了,家累又重。這兩年姊夫身體壞,共產黨來了以後,就靠姊姊找了個事,給一個東歐商人當祕書翻譯。」

范妮則是未雨綢繆,知道要走的。

篇幅占最多的兩個角色,艾軍與洛貞,則形成對照。艾軍是明明走成了,又回去自投羅網。洛貞則是一九四九沒想走,兩三年後也沒人逼她走,但自己決定要走。

〈上海懶漢〉的嚴先生被張愛玲改名為艾軍,〈浮花浪蕊〉是有給典故的:「紐先生的洋名,不知是哪個愛好文藝的朋友代譯為艾軍,像個左派作家的筆名,與艾蕪蕭軍排行,倒有一種預言性。」預言的,正是他後來對社會主義相當接受,甚至因此夫妻拆散。

張愛玲塑造的這位社會主義者,每種特質都跟宣傳樣板相反。中共的社會主義樣板即雷鋒,特色不就是無私奉獻、熱心助人?艾軍卻懶散無比,重視吃穿享受,又愛跳舞。他接受社會主義,只是為了不必求職又可以當廠長。洛貞則相反,日文不通求職困難,也想離新中國越遠越好。

既然用艾軍來反襯洛貞,那麼〈浮花浪蕊〉的重點,就是洛貞為何拒絕社會主義了。拒絕社會主義,中共說法就是右派。小說果然有一段,去廣州的火車,下鋪在唱中共歌曲:「左派還要到香港去幹什麼?洛貞天真的想著。」可見她的確自認是右派。

那她為何拒絕社會主義?這裡就有懸疑了。顯然不是資產階級貪圖物質享受,這個特質在小說中屬於艾軍。洛貞在香港租房間,只有一床草蓆,一罐殺蟲劑,一支噴射筒。連個桌椅都沒,吃東西就席地而坐,物質慾望低到不能再低。

還是熱愛自由?一般人不都以為反共等於熱愛自由?

偏偏,小說中突顯洛貞性格特質的那條草蛇灰線,卻離一般認知的熱愛自由很遠。她去香港前,本來不想向范妮告狀,說艾軍沒出來是不想出來,沒想到抵達第一晚,經不起范妮一問,就和盤托出了。從此,洛貞的罪惡感就放大再放大。先是第二天吃早餐感覺范妮女兒在怪她,再來是懷疑范妮恨她:「人家好好的一份人家,她一來了就成了棄婦,怎麼不恨她?」

更離譜是聽到范妮死訊,洛貞竟然以為自己要負責:「她自己知道闖了禍,也只惘惘的。」等到去參加告別式,就覺得范妮的女兒、女婿甚至女傭人,都在怪她害死范妮。

范妮本就曾經中風,再度中風並不需要刺激。就算是氣死,罪魁禍首也是沒用的夫婿艾軍,他先害范妮辛苦大半輩子,來香港後又返滬不歸。洛貞卻認定過錯是自己,認定全世界都在怪自己,可見她良知極度敏銳,有過度放大自身義務的性格。

這種性格在別處亦有顯現。提上船的行李箱是姊姊用過,貼滿各國郵船貼紙,洛貞就認定自己已被誤認是「老出門」,造成服務生的高期待,因此有義務多給小費。同桌吃飯的李察遜先生態度冷淡,最可能原因是暈船,洛貞卻幻想是怪她沒有回訪。她對咖哩先生並沒男女感情,卻想說這位上司進集中營時:「如果她是他的祕書,她想說她也會送糧包的」,也是出於過分強烈的義務感。

義務感太強一定常常自覺虧欠,不像是自由愛好者會有的特質。但張愛玲亦有寫出洛貞對無牽無掛的嚮往,小說中兩次強調船上生活是「一段真空管」,寫洛貞「太珍視這一段真空管過道,無牽無掛,舒服得飄飄然,就像一坐下來才覺得累得筋疲力盡。」太常覺得對不起別人,遺世獨立就格外自由自在。

與洛貞相反的是艾軍,知道太太在香港中風也不著急,非常沒責任感。

社會主義標榜集體義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張愛玲卻看出一點:臉皮厚如艾軍,天塌下來有別人頂著,樂得接受「人人為我」﹔良知敏銳如洛貞,講錯話就自覺罪孽深重,最怕「我為人人」。

這樣應該解謎了:洛貞想要遠離中國,是為了良知,為了不想參與集體暴力。〈浮花浪蕊〉雖沒像《秧歌》、《赤地之戀》那樣大寫中共統治下暴力的集體性,卻也有兩次點到為止。第一次是姊姊姊夫不敢力阻艾軍接受工作安排,「但是這年頭就連老朋友,有些話也不敢深說。」暗示講任何話都可能變成檢討會、學習會的材料。第二次是寫艾軍在工廠工作是「讓群眾監視他」。

再來的問題:張愛玲為何會想寫一篇小說,來探究面對社會主義正反態度之間的性格差異?

答案在她信件中是有跡可循的。也是一九七八年,她在十二月寫給理查˙麥卡錫(前香港美新處文化部主任)的耶誕卡有一段話,我譯成中文如下:

「陳若曦近日走紅,難免突顯出我曾受到的冷遇。對我來說,這不過是禍福相倚。現今世界根本不信觀察中國有中肯客觀這種事。必須是滿腔報國熱忱的社會主義者,中國那種,幻滅後今是昨非,才有辦法取信於人。就算我也待一樣久,出來也頂多被當作難民而已。世界對中國的龐大無知,也許要靠陳若曦那種直白才能穿透。但她受到重視,主要還是拜其意識型態狂熱所賜。世界看苦難中國,就是有雙重標準。」

同樣一段話,張愛玲亦有用打字的,分別抄給宋淇夫婦與夏志清,想必曾是重要的心情紀錄。夏志清在《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中,雖然認定她對陳若曦走紅的原因「分析透徹,一句話也沒說錯」,卻又覺得她看到後輩成功「實在不必眼紅而顧影自憐」。

這段文字雖有情緒,但主要是針對西方的雙重標準,還不到眼紅與顧影自憐的地步。《尹縣長》一九七六年出中文版,一九七八年一月出英文版,的確有帶給張愛玲某種刺激。她反思《秧歌》無法讓她在英文世界成名,不是文筆不夠直白,也不是出版時間太早,而是她不左。

為了剖析自己為何不左,她把〈上海懶漢〉大改,寫成〈浮花浪蕊〉。一九七八年八月廿日,給夏志清的信,她如此描述這篇作品:「裡面有好些自傳性材料,所以女主角脾氣很像我。」

〈浮花浪蕊〉旨趣講白一點,就是遠離社會主義中國不必別的理由,良知就夠了。中共統治造成社會道德真空,這種觀察今日已不稀奇。張愛玲卻早在一九七八年就寫出中共與人民良知之間的水火不容,洞見算是很早的。

因此,〈浮花浪蕊〉跟〈相見歡〉一樣,也是隱晦的政治小說,表面雖不反共,骨子裡卻是反共的。(下)

【相關閱讀】


□【閱讀〈小說〉】顏擇雅/張愛玲寫1949——析〈相見歡〉與〈浮花浪蕊〉(上)

【聯副 □ 為你朗讀36】陳義芝/一筏過渡
讀.書.人/聯合新聞網

一筏過渡

陳義芝

一筏過渡似紅蓮

消失在霧中

「兒女情,原泡影也」

此話遽爾成真


看西天海域夕光搖顫

時間無所住

記憶無所藏

情識如露亦如電


誰人不似一筏

流浪生死

忍聽愛慾沉沉的經懺

斷橋斷水斷爐煙



●說詩

2003年,在異鄉。我親手摁下火葬爐的按鈕,眼前轟的一聲響,送走世間結緣二十一年的兒子。隔著厚重的牆,從小窗口望進爐內,是我50歲才修習的功課──炙痛與冰涼。

那年我初解人生像一艘竹筏,有人流浪得久一點,有人很短暫,從生的此岸一眨眼已在死的彼岸。那時,我還未識〈楊枝淨水讚〉「火焰化紅蓮」的真義,而只以紅蓮作火焰的意象,默想諸法空相、夢幻泡影,實則貪歡貪愛,身受斷滅之苦。十六年過去了,此身仍在流浪。


(本專欄每星期三上線)

【相關閱讀】

□【聯副 □ 為你朗讀35】席慕蓉/我讀詩

□【聯副 □ 為你朗讀34】席慕蓉/問答題

□【聯副 □ 為你朗讀33】席慕蓉/野馬



【野想到】李進文/當我漸漸老
李進文/聯合報
寒露還在戶外猶疑,秋風矮了進來,混進歲數,室內有骨頭的聲響悄悄浸潤四壁。

當我漸漸老,才開始規定:整理好自己才出門。不談當年。閒話不做家常。散步不走捷徑。不再引喻落葉和月亮。不再靠腰放下,容許彎腰拾起。經常修剪頭髮,以免撩亂方向。數星星時用躺的,不必委曲硬頸。

當我漸漸老,偶爾也經過年輕。


【野想到】李進文/我去念經了
李進文/聯合報
肉身漸涼,心是草草的稿,我也想把社會寫好,但他們都去競選了,不在我的字數中。

南無南無,是敬謹的意思,無處皈依的無量虛詞,無所掛礙的舍利級話術。政見資訊滑著體態說愛你、說恨你,我把手機放下,該念經了。

我去念經了,寒露寫一篇黃色針葉,刪去滿地松果,兩雙鷗鳥經過無邊的香水海,以及腦海。

半橢圓的水晶紙鎮放大一個字、扭曲半個人、凹凸一本經摺。


幾米〈空氣朋友〉
幾米/聯合報
圖/幾米

  訊息公告
網紅老師寫學生故事合法嗎?教師的道德底限
你可能沒發現,但這就是很多社交軟體中很出名的老師常常在寫的故事。一些他們在處理平常班級經營時,特殊學生或特殊家境學生所面臨的問題,與這些老師的處理方式。這時候必須省思,老師寫學生的故事合法嗎?

跟韓國歐爸穿同款!秋冬時尚懶人鞋繼續夯
韓流時尚襲來,腳踩鞋後側的慵懶走法,讓穆勒鞋持續成為最夯的穿搭聖品,這股熱潮也吹進戶外運動品牌圈,FILA日前推出多款秋冬涼拖鞋,包含讓粉絲敲碗期待的「韓國限定COMO MULE帆布穆勒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