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雄性生物》 ──有趣到令人晚上睡不著的男性進化絕種史。
由生物學開始,重新思考男人與女人的價值所在
●充滿知識、專業、趣味的男女習性觀察書!
●「寄生蟲博士」、日本東京醫科大學名譽教授 藤田紘一郎之著作。
觀察生物界的雄性,了解男女最深遠的真實關係
●由生物習性研究而來的兩性理論,進入不可思議的「男」與「女」世界。
●運用生物雄雌性之間的差異性,了解男人、女人的生物反應行為。
●進一步反思現代社會的男女關係、文明發展,是否違背了生物本性。
精彩內容
●「一夫一妻」制在生物界只佔了3%,為什麼人類是一夫一妻制?
●不需要雄性!生物界已經演化出許多不需要雄性仍能繁衍下一代的生物。
●意外有能夠避免人類滅絕的方法?
「人類很喜歡用框架來思考事物,但是,這種均一化的思考方式,從生物界來看卻是非常危險,因為品質劃一的生物,在生存戰略上十分不利,面對滅絕的危機非常脆弱。」──藤田紘一郎
第二章〈人物選擇「一夫一妻制」的臨界點〉(摘錄)
「男性化」與「女性化」正確嗎?
最近經常耳聞「社會性別」(gender)這個字,sex是生物學上表現雄性和雌性的性別狀況,而gender指的是文化、社會、心理上的性別狀況。
換句話說,就是由人類社會或文化建構的性,意味著「男生應該要這樣」、「女生應該要這樣」的社會框架,和「男性化」、「女性化」等「應該有的樣子」。
過去二十多年,我每年都會到紐幾內亞,在各地調查熱帶疾病,同時也一併檢查飲用水和糞便。那時我注意到,紐幾內亞各民族的男人「男性化」和女人「女性化」的定義,有很大的差異。
有的民族不論男女都很有攻擊性,而另一個民族,男性有攻擊性,女性則十分溫柔,這種體驗我遇過好幾次。
美國的文化人類學者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博士研究紐幾內亞地區的三個部落,阿拉佩什族、蒙杜古馬族、德昌布利族。這些民族彼此住得很近,性格卻大不相同。米德博士的報告提到,我們在歐洲文化中孕育長大,這些民族對男女關係或男女角色的想法,與我們「習以為常」的男女觀相比,可以說極為特異。
阿拉佩什族的男性和女性,都保持著「女性化」的溫柔氣質,而蒙杜古馬族卻正相反,男女都具有「男性化」的攻擊性。而德昌布利族的男性性格敏銳,對衣著打扮很有興趣,熱愛繪畫和雕刻,而女性則頑強善於管理,下海打漁獵捕食物,從事「男性化」的工作。
米德博士的報告意味著,「男性化」和「女性化」並非絕對的價值,而是由文化或社會建立起來的。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男性樣貌和女性樣貌,會因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過去的日本社會是遵循傳統社會、文化建立的性別構圖形成,長久以來,家庭中的男女角色、地方社會或職場中的男女關係中,都可以看到「男性為主,女性為從」、「男性主動,女性被動」的固定框架。
現在,日本年輕男性不再崇尚力量,人們稱之為草食男子,精神萎靡。這是因為社會給男性的束縛──「男人就必須○○○」開始對年輕男性造成沉重的負擔。
因此,我常在想,這些年,日本男女是不是應該從被刻板性別意識限制的社會中釋放出來比較好呢。
現代社會的「戀愛強迫症」
男性與女性,在身體和精神上都是完全不同的生物。從哲學的角度,曾有以下的名言來形容男女。
女人不用做什麼就能成為女人,但男人只靠Y染色體和男性器官,並不能得到認可,必須努力達成某種任務,才能成為男人。
──伊麗莎白.巴丹德(Élisabeth Badinter)《XY──男人是什麼?》
說到男女的戀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彼此心意的雞同鴨講。那是因為男女在肉體和精神上都是不同的生物,此外,男女也都被困在先入為主的「女性化」和「男性化」性別觀念中。
據說男性作家筆下描寫的女性,大致可以歸類為以下三種模式:
ぇ難以侵犯的「聖女」型
え男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妓女」型。
ぉ完全包容男人的「大母親」型。
看到這裡就能明白,男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完全不具有與自己對等的人格。
對於情人或妻子等女性,男人希望她們只屬於自己,為自己奉獻一切,但相對的,男人又認為自己可以愛別人,自己不屬於女性所有。
另一方面,女性期待自己受到守護、保護,有逃避自己獨立的傾向,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女性化」。
美國女性作家柯列特.道林(Colette Dowling)在一九八○年代初期,將之命名為「灰姑娘症候群」。
戀愛中男女的雞同鴨講,應該是因為彼此的偏見,造成與異性之間的溝通不全所致。
這種溝通不全在男性方面產生的類型,便是「在戀愛上害羞的膽小鬼」型,美國的社會心理學者布萊安.G.基爾馬丁(Brian G. Gilmartin)將它命名為「害羞男症候群」(shy-man symdrome)。
那麼,為什麼害羞的人最近增加得那麼多呢?我認為,恐怕也是因為愛情表現屬於男性主導文化,也就是受制於「男性應該主動○○」的「男子氣概」意識吧。
基爾馬丁設計了一張害羞度的檢測表,同時也解說跳脫害羞男的方法,他認為必須多與同年代女性約會,找到肯定自我表現自己的方法。
我最近常常在想,現代社會會不會是個戀愛強迫症的時代?因為,在年輕世代很明顯的顯示出「不能戀愛的人不算成熟」的偏見。而且,這裡面還夾雜著男女之間意識的偏離,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高唱男女同權主張,已經是古早古早的事了。從性別偏見開始,過去被種種刻板偏見束縛的戀愛,我認為必須再一次刨根究底,重新評估才行。
正如目前所見到的,男與女孕育的一夫一妻制架構,已經出現了制度疲勞,就快撐不下去了,原因之一是自古以來「男」與「女」的角色,成了捆綁我們的枷鎖了。
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到動物的世界,可以發現牠們過著自由的生活方式,不受一夫一妻制約束。
我認為我們人類應該向動物學習,打通這條死胡同,這樣才能走出新的生活方式。
而且,不管我們如何調整軌道,「重大的變化」似乎已經展開了。
《可悲的雄性生物》──「性別為什麼存在?」,也許能引導人們認同性別差異,成為接受多樣性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