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今年1月24日(大年初三)刊登作家管仁健寫的【侯友宜的年夜飯裡為何會有水餃】,文中質疑侯友宜年夜飯吃水餃,是為了討好中國滯臺北方人,並對侯友宜做人身攻擊。
管仁健攻擊侯友宜的點,在於侯友宜是土生土長的嘉義人,但是卻在除夕煮水餃吃,可是現在的副總統賴清德,是土生土長的臺北人,但他也在前年的除夕跟別人圍爐烹調水餃吃,管仁健卻不質疑賴清德想討好中國滯臺北方人,顯有雙重標準。
看來,最近一直被新聞媒體拱著選總統的侯友宜,已成為綠營政治人物、支持者或側翼的假想敵。
但其實,水餃只是餃子的一種烹調方式,也就是做好餃子之後再用水煮。而餃子最早據說可追溯至東漢末年,在當時,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之後,發現家鄉白河岸邊百姓耳朵凍爛,於是在冬天叫弟子在南陽東關附近搭棚派藥,用羊肉、祛寒藥草煮成祛寒嬌耳湯,加入用餡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持續派藥到除夕,到了大年初一,人們開始仿造嬌耳的樣子製作過年的食物,並在大年初一早上吃,稱為餃耳、餃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