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美國老電影《老大靠邊閃》(Analyze This),敘述一位年老的黑手黨頭頭勞勃狄尼洛活到「感時悲秋」的年紀,不但不再man,反而動不動就掉眼淚,連看個電視廣告都會淚下如雨,只好找心理醫生治療。這部電影當然是喜劇片,當時看了覺得很好笑,但是絲毫不以為這是真的。想不到現在自己居然也患了勞勃狄尼洛的毛病,動不動就掉眼淚,真是丟臉極了!
最近全家去看《悲慘世界》。本來外孫艾比想去看《哈比人:意外旅程》,但我堅持全家一齊看個老少咸宜的電影。不是說《哈比人》不夠老少咸宜,可一演要演三小時,實在太長了,小孫女蕾亞第一個撐不住。艾比說不過我,同意看《悲慘世界》。
結果居然看了《悲慘世界》首映第一場。因為滿座,全家都分開坐。我一個人坐在第四排。電影看到一半,就聽到旁邊有稀哩呼嚕的怪聲。尋聲看去,隔壁的一個老頭哭得簡直不像樣。我還想怎麼有這樣脆弱的人,太丟臉了!等了一會,又聽到稀哩呼嚕的怪聲。尋找了半天,才發現不是別人,是自己在哭。
《悲慘世界》的影評兩極,喜歡的人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簡直恨透了。我分析自己喜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從來暗中同情左派,但又不敢採取行動,所以一輩子都是所謂「安樂椅的左派」,類似舊俄時期的羅亭「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之類的人物。一看到《悲慘世界》,尤其聽到那首主題曲〈請聽人們在歌唱〉,想到咨爾多士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就流下慚愧的眼淚。
《悲慘世界》奇特之處,是明顯表現出對左派的同情。小說是如此(所以當時這部小說並未得到法國文評家的青睞),音樂劇也是唯一的一部可以在百老匯上演,而居然在舞台上出現三面紅旗的音樂劇。主題曲〈請聽人們在歌唱〉的詞和曲,都和〈國際歌〉、〈馬賽曲〉這些歌曲有相通之處,也難怪有些保守的評論家不喜歡。
網路上有人翻譯〈請聽人們在歌唱〉成中文,但是翻譯得太爛,而且根本不能唱,一看就是不懂得唱歌的人翻譯的。下面是我的翻譯。
請聽人們在歌唱
唱出了內心的憤怒
這是受苦者的歌聲
從此不願再為奴
當你心臟的跳動
回應那戰鼓聲連綿
等待新的生命來臨到明天
加入革命的行列
勇敢和我齊拚命
堅守血肉的長城
理想世界要來臨
為了自由戰鬥到底才會贏
老王賣瓜,翻譯這歌詞不容易的,既要照顧到原意,又要合乎歌曲的節拍,還要保持押韻!最難的是第三段。原歌詞第一句提到crusade是基督徒的十字軍聖戰。法國原來是天主教國家,所以用crusade沒錯。我譯為沒有宗教色彩的「革命的行列」。原歌詞第二句的barricade指巴黎人民揭竿而起反抗暴政,自帶槍支在街頭搭起的臨時防禦工事。所以現在美國《憲法》第二增補款賦予人民擁槍的權利,其實繼承法國大革命的傳統。barricade本來就是個隱喻,我譯為「血肉的長城」讓人自然聯想到〈義勇軍進行曲〉。最後一句「戰鬥到底才會贏」應該會讓人聯想到台灣歌曲〈愛拚才會贏〉。其實原歌詞還有一段,因為提到法蘭西比較不合普世價值,被我省略掉。
看完《悲慘世界》的電影,艾比立刻迷上這條歌,在家裡無時無刻不在哼,把女兒煩死。想不到跑來我家,她發現我也隨時在哼,才明白祖孫原是一丘之貉。
註:主題曲在YouTube的:http://www.youtube.com/watch?v=_mlzn4GDtD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