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伏爾泰的錯」:非法移民的愛情悲歌 「都是伏爾泰的錯」(Blame It on Voltaire)是導演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處女作,描寫阿拉伯裔偷渡客冒充身分在巴黎打工的感情故事。 構想吸引人,但從收容所到精神病院再到收容所的生活,平鋪直敘地太長,到結尾戛然而止地又太風格化。 最好的部分是演員,主配角不管討不討喜,都寫實入戲得讓人信服。 次好的是片名內含的諷刺性,非法移民通常並非政治難民,男主角的朋友卻在片頭教他要多引用伏爾泰、人權、自由等大帽子,喚醒審查官員的「罪惡感」。 但男主角從頭到尾都沒有什麼說得出來的政治意識,他對巴黎的好感,對新生活的信心,其實非常樸素,非常現實。 導演沒讓男主角講什麼口號,對法國其實也無批判。我們看到收容所整齊乾淨,公務員禮貌親切,連這些收容所裡的人也不自憐,每天乖乖出門打工,有辦法的就搬出去。整部片不但法國公家機關似乎沒什麼黑暗,連受救濟的人的內心也沒什麼黑暗。 隨後的精神醫院也差不多。男主角進出一趟,沒受什麼苦,卻談了個若有似無的曖昧,延伸出電影下半段的重心。 看這部片明明可以感覺到男主角個性的溫暖開朗大方,但卻總有一股不安揮之不去。好像這一切的相濡以沫都只是假象,脆弱不堪一擊。 果然,結尾戛然而止。 理性出動的我,無法安然被催眠進去這些較底層生活的快樂,本能地躲著太負面頻率的人與事,自然對片中兩位女主角對男主角造成或明顯或隱諱的傷害──前者的虛虛實實不敢靠近,後者出於性癮和憂鬱症的太想攀附──都感同身受地避之唯恐不及了。 從這角度,導演成功了。 其實伏爾泰或任何大哲人都沒錯,普通百姓只是為餬口掙錢喝酒做愛,逐水草而居,不牽扯什麼意識型態。本片傳達出的悲哀毋寧非關政治,而是人情。 *「伍迪艾倫:笑凹江湖」:先喜劇後悲劇再喜劇的過一生 伍迪艾倫是我欣賞的導演,但紀錄片「伍迪艾倫:笑凹江湖」(Woody Allen: A Documentary)台灣片名有點畫蛇添足,這不是什麼搞笑片。 跟某些名人紀錄片側重傳主某時期不同,本片導演羅伯魏德(Robert B. Weide)不辭勞苦,梳理了伍迪艾倫童年到發跡、各種職業角色轉換的珍貴圖片、影片。從俱樂部脫口秀、電視來賓到早期電影作品,應有盡有。 對我這年齡觀眾來說,就算喜歡伍迪艾倫也是從「安妮霍爾」、「開羅紫玫瑰」開始,七十年代那些讓他聲名鵲起的喜劇片我到現在也沒看過。看這紀錄片可足夠理解他在表演界與影視圈的歷程。 特別的是,儘管資料如許豐富,但一般人對他知名的神經質、憂鬱、厭世、諷刺傾向,片中不大看得出來。我不是說導演刻意避諱,而是感覺這年近八旬的老者,現在看來一點都沒這麼糟。 換句話說,讓我想到漢內克導演,藝術家把自己的神經質、憂鬱、厭世、諷刺全搬到銀幕上,化成作品,名利雙收,內心也自然像獲得告解抒發與心理諮商的效果。 從這角度,他如此持續多產,除了稱羨他的幸運,每部片能獲得基本的市場回報與金主持續關注,我倒並不覺得,只要他身體健康,到老這麼做有什麼難能可貴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