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防乳癌,從每個月的自我檢查開始 | 乳癌名列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很多人罹患乳癌後,終日惴惴不安, 其實,目前的療法副作用愈來愈少,乳癌整體存活率已延長許多。 此次封面主題帶你看懂治療新進展,對於擊退乳癌,你可以更有信心! 乳癌長年位居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且發生人數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2010年國內女性罹患乳癌人數為9655人,2011年發生人數增至10056人、2012年則為10525人。臺灣乳房醫學會祕書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令民表示,國內超過一半的乳癌患者年齡介於30歲到55歲,不過這並不表示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反而應該重視的是,各年齡層之間乳癌皆有逐漸增多的情況。 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提醒,女性每年乳癌新增患者已正式破萬,相較於發生率第2名的大腸直腸癌,人數多出許多。根據亞東醫院病患就診資料顯示,約有20%左右的乳癌病患是45歲以下,而國健署提供的免費乳癌攝影篩檢服務為45歲,因此很多年輕女性會掉以輕心。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 化療、放療副作用已降低許多 雖然乳癌的發生率居高不下,但很多人還是一知半解,甚至有許多迷思,例如一聽到自己罹癌,尤其是HER2陽性乳癌,就以為是不治之症。曾令民醫師澄清,醫學每天都在進步,抗癌藥物也不斷有新進展,乳癌整體存活性已延長許多,且只要活得愈久,等到新藥出現的機會也愈多,被治癒的可能性也愈高。 林世強醫師補充,根據亞東醫院病患資料顯示,即使是乳癌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也有28%,甚至有過半數第四期患者存活超過2年以上,比大家預期的情況好許多。 民眾很懼怕的化療,也有許多藥物及輔助方法可改善不適,例如:擔心掉頭髮或指甲受傷,可在打化療藥物時戴上冰手套、冰腳套或冰帽,當血管遇冷收縮,藥物就比較不會流到這些地方,不舒服的情況也會跟著減少。此外,病患若化療後有噁心、嘔吐或白血球過低等問題,也可搭配止吐藥物或白血球生長素,讓副作用降至最低。 以往放療會灼傷皮膚及肌肉組織,隨著3D立體定位及螺旋刀的上市,不但能讓光束接觸身體的面積大幅縮小,光束集中在腫瘤的位置也更精準,因此大量減輕放療的傷害。 可依據癌細胞類型 客制化不同的療法 依據病患乳癌細胞生物特性,乳癌又分為以下5型,曾令民醫師說,不同類型的乳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 1.管腔細胞A型 特性為荷爾蒙接受體(ER、PR)呈強陽性,而HER2是陰性,這類型患者接受荷爾蒙療法的效果很顯著。 2.管腔細胞B型 患者乳癌細胞荷爾蒙接受體呈弱陽性,細胞分裂指數較高,HER2可能為陰性或陽性,這類型患者以荷爾蒙療法加化療為主,但HER2為陽性者則會搭配HER2抗標靶藥物。 3.HER2過度表現型 患者乳癌細胞荷爾蒙接受體呈陰性,HER2為陽性,主要以化療搭配HER2抗標靶藥物。 4.三陰性病患 以化療為主。 5.特殊組織型病患 此類型人數較少,會視荷爾蒙有無反應,再決定施以荷爾蒙療法或化療。 醫師會依據病理報告中期別、組織型態等資料,幫病患客制化治療方式。例如:以往可能是先切除病灶再輔助治療,但若病患腫瘤大於2公分,又想保留乳房,醫師也可能考慮術前先給藥物,讓腫瘤縮小後再開刀。 術前藥物治療的好處除了腫瘤縮小,乳房及淋巴腺都可跟著減少手術切除範圍,之外,還可達到「藥物活體測試」的效果。曾令民醫師認為,當腫瘤還在身上時就給予藥物,可很快看出有無療效,如果效果不理想,就可討論更換藥物;相反的,若是腫瘤拿掉後再給藥,只能依據實證醫學中大部分都有效的方式來治療,缺點是無法及時評估療效。 此外,術前藥物治療短時間就能看出效果的特性,也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醫療專家們很快就可找出許多生物標記,研究彼此差異性,有助於乳癌治療的發展。 感謝臺灣乳房醫學會祕書長暨臺北榮總一般外科醫師曾令民、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審稿 延伸閱讀:能保留乳房嗎?乳癌患者最想知道的6件事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4年5月號或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更多健康訊息,請見大家健康雜誌部落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