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大數據應用在各產業形成顯學。但早期如果想蒐集網路上知道商品、品牌的討論度,往往需要人工監看網路數據,分攤蒐集各種頻道資料,不僅費時且難比較各競爭對手的差異。因為看到市場需求,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從2007年開始做自動化口碑搜尋服務。
自動化口碑蒐集,就是把網路各種開放資料,透過自動化程式蒐集到資料庫。例如台灣有53個汽車品牌,各家系列車種、型號建立到資料庫欄位,接著把網路各入口網站、論壇、PTT、內容網站的來源分類,並設定關鍵字,把兩邊數據疊合形成口碑調查報告。客戶者就能從中窺探自家與競爭品牌,或比較特定商品型號的市場喜好,了解網路上的口碑對照。
社群時代口碑是雙面刃,做好危機預防才能讓品牌長久
i-Buzz提供的口碑行銷服務分三大類:例行性監看電子報、口碑行銷報告、解決方案。例行性監看電子報,採取24小時追蹤網域環境所有跟品牌關鍵字有關的內容、媒體標題連結以及分析資料,做成電子報給客戶。而報告則是包含自身品牌及競爭對手的口碑比較資料,端看蒐集來源多寡,一個月收費額度為台幣25,000-50,000元。
解決方案則是提供客戶解讀策略,透過口碑分析讓客戶找到問題關鍵。例如有好商品為何沒好口碑?這就要進一步檢視是否用對方式引起社群討論,社群的喜好與一般廣告行銷不同,首先要創造適合在社群內討論的議題,才能創造口碑。另一情況是新商品上市為何遭致負評?i-Buzz總經理黎榮章說,這個狀況主要來自宣傳手法跟消費者認知之間有落差,導致產生不滿意或誤解的評價。這時就需要部落客、意見領袖放大特殊功能。所以社群行銷需要整體性規劃,藉此看出哪個環節的缺失,透過數據報告做為補強。
社群時代,口碑就像雙面刃,可以一夕爆紅也能一夜摧毀一個品牌。所以數據能幫助電商業者做危機預防,尤其自從太陽花、選舉到食安事件,民眾形成基礎共識大約3天時間,a品牌發生問題,風暴可能連帶到其他品牌,所以越來越多企業認知到,及早做好危機預防才能避免風暴延燒到自家品牌。
口碑數據屬非結構資料,電商做生意不能只靠直覺
黎榮章也反應目前i-Buzz目前100多家客戶,有三分之二屬外商公司。他觀察,許多台灣業者容易主觀認為對數字掌握有自信,數據比不過自己的產業常識,但外商喜歡用數字驗證企業的觀點理解是否正確。所以長期以來,台灣環境是外商對數字較看重,台灣本土廠商對數字的輕忽,往往容易忽略市場變化的細節。
i-Buzz的專長在做非結構性大數據的語意判別,這跟傳統市調公司的研究方法不同。傳統調研是先有假設,再做抽樣、問卷做分析,花的時間較長,調查對象也有限。而口碑數據則是看關聯性,蒐集全台灣的網域資料,再判別資料之間的關聯性,所以當參與話題的人數越多,口碑的真實性也就越高。大數據好處是找議題速度快,例如化妝品跟玻尿酸之間的關聯,美妝業者就可能對這個關鍵字進一步去了解背後的功能。
i-Buzz提供的服務包含口碑數據蒐集、產業議題分析圖片來源:i-Buzz官網
品牌電商化是未來趨勢,口碑行銷在產品研發就要擬定
黎榮章認為未來3-5年趨勢所有品牌都將電商化,但有些商品為何做電商後往往失敗收場?因為社群時代,口碑、商品是兩個平行的要素,所以不能只專注在產品本質的研發,而忽視口碑行銷策略應該和商品開發同步擬定。傳統廣告策略是產品研發、行銷、公關各環節分離,但社群行銷時代,產品在研發過程,公關、行銷策略就要同步擬定。
尤其現在消費者到電商平台第一件事做比價,接著看口碑。一旦發現商品沒口碑,整體消費欲望就大打折扣。所以黎榮章建議產品上電商平台之前先花一些力氣,至少在搜尋引擎、社群上能找到自家產品身影,不論在社群、新聞、部落客、素人介紹,至少有一定的曝光量,等獲利後再開拓其他行銷管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