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信評機構標準普爾繼調降中國大陸及香港信用評等展望為「負面」後,日前再砍中海油及中石化等20家大陸國營企業評級展望及四家香港政府機構展望。在標普之前,另一國際信評機構穆迪更早一步就將中國信評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了。面對國際信評機構紛紛調降大陸的信用評級展望,中國政府多個部門作出了反應,外交部表示,希望標普能有客觀的判斷;財政部則說,穆迪與標普的評級,高估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低估了中國推進改革、應對風險的能力;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更乾脆表示,「不在意評級」,也不用到評級機構「拜碼頭」。
這裡涉及到兩個層面的問題:一、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如何?形勢不好,到底有多不好?現在不好,將來是否更糟?或者,是短期不好但長期可以看好?二、穆迪及標普這些國際評級公司的評級靠不靠譜?夠不夠專業?過去的表現如何?以及,是不是真如某些臆測所說,在專業之外,多少仍不能免於美國利益本位的色彩?
先從後一個問題談起。首先,客觀地說,這些素負聲譽及聘有高水平經濟專家的評級公司,長期以來的表現確實讓國際投資者在投資決策及風險規避時,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資訊,這也是它們的評級報告在國際間廣泛受到重視的緣由。但從長期以來的表現來看,它們對個別企業與機構的評級能力似乎優於對個別國家的評級能力,這或許因為企業與國家作為評級對象所需要的訊息數量與複雜程度有關。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對於不少後來出現麻煩的歐洲國家「失察」就是著名的例子,更遑論對2008年金融海嘯的毫無預警了。也因此,我們認為,無論從科學或實用的角度看,信用評等宜分「微觀評等」與「宏觀評等」兩大類,兩者所需的專業能力與條件並非相當,後者難度明顯高於前者。
因此,以國家作為對象的「宏觀評等」而言,我們基本同意中國財政部專家張連起的評論,他認為國際評級公司常有「錦上添花」及「雪上加霜」之舉。當一國處於經濟上行周期時,他們會漠視經濟增長中的潛在風險給出漂亮成績單;一旦經濟處於下行時期,他們就會調降一國的評級和展望,帶來雪上加霜的作用。
再談這次中國信用評級展望被調降一事,正好可看出「宏觀評等」的不易及對標普及穆迪等信評機構的考驗。
從表面上審視中國的經濟指標,確實不佳,且不佳程度還在持續加劇之中,這無論從經濟成長率、PMI指數、進出口值、產能過剩、房市庫存等看,幾無一例外,所以,從技術面評估,將評級展望轉為負面,理所當然。但必須指出兩點:
一、當前中國經濟之所以全面下行,除全球經濟也正進入「長期停滯」階段外,主要還是中國本身許多不當經濟政策的後遺症。這些不當政策包括了:太過強調投資、太過忽略環保、太過於運用槓桿…,這些「太過」促使當時的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成長的亮麗成績,卻給日後帶來了包括產能過剩、生態破壞、負債過多、房市庫存等麻煩,使當前的中國執政當局不得不嚴肅反思,並決定進行全面的、深化的結構性改革。
二、當前中國經濟之全面下行,正是開始啟動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現象與必經過程。祇要確認:當前中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是正確的;方向與做法也是正確的;決心是堅定的;以及能力是足夠的,那麼,對中國經濟未來前景的「展望」就應該是「正面」而不是「負面」的,是「短空而長多」。
標普及穆迪等信評機構如果在幾年前當中國正在犯下經濟政策錯誤時就能對中國展望轉為「負面」,相信必能讓各界對它們的專業評級能力給予高度評價,可惜不是。
樓繼偉說,「不必care(在意)」,應可作如是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