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你沒見過的浪漫花都,這才是真正的巴黎人!


【寂天日語學習充電報】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會話表現,並收錄最實用、最豐富內容,讓你輕鬆脫口說日語! 【青林童書生活報】提供生活、親子、知識各方面的最新閱讀趨勢,幫助大小朋友們優遊在童書的繽紛世界裡!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8/11 第95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你沒見過的浪漫花都,這才是真正的巴黎人!
叫我自己親愛的/瑞蒙.卡佛談寫作
鷹與心的追尋/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一本為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書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末日前的啤酒/澆灌一生醉醺醺的氣息

新書鮮讀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你沒見過的浪漫花都,這才是真正的巴黎人!
文、圖節錄自時報出版
圖/時報出版提供
內容簡介:

繼《這些地方,只有巴黎人知道》後,探究巴黎人最真實面貌的美好Chapter 2!你沒見過的浪漫花都,這才是真正的巴黎人!

作者介紹:

南西大爺

陳南君,網路世界的南西大爺。不是文人,但好歹是文人的女兒。政大畢業、留法碩士,現在是個熱衷寫作的行銷人,作品散見於各大網路媒體與報章雜誌。

  一直是個夢想家,堅信美學、自由、善良和思考的力量。畢生職志是窮盡氣力將人生過得更加幸福美好,並以直率真誠的筆觸,記錄世界上所有溫暖人心的事物。

  另著有《這些地方,只有巴黎人知道》。

  ◆部落格:nancychen.me

  ◆FB粉絲團請搜尋「Miss Nancyelle 南西大爺」

搶先試閱:

★潛入日常的香氣藝術

「香味可以保存,更能重現回憶,它不受時空環境、歷史文化侷限,以香氣創造出獨特美學,帶人悠然回到過去,或勇敢探索未知。」

當「時尚」兩字不再只是穿在身上的服飾、踏在腳上的鞋履、拿在手上的提袋,而代表一種無可取代的個人風格,或是某種實現自我的生活態度時,那麼時尚產業裡總是創造驚人銷售業績的「香水」,或是巴黎人一輩子也離不開的「居家香氛產品」,絕對是值得仔細探究的文化現象。

以嗅覺記憶城市

每造訪一座新的城市,五感的探險與體驗自然變得特別活躍。看沒有盡頭的天際線,聽截然不同的語言音調,感受空氣裡的悶、薰、濕潤或乾燥,嘗遍當地風味美食之外,我還有兩個小習慣,即用心觀察這個城市的顏色、彩度,還要打開嗅覺,記錄它的專屬氣味。

來過巴黎的人,心裡肯定正在躁動。巴黎無庸置疑是個氣味極其複雜的城市,這嗅覺光譜之廣,恐怕很少城市能出其右。從洗刷夏日街頭的驟雨,到剛出爐的各式麵包香,再到市集裡無花果的清新、海味生蠔的奔放、各式起司的豐富;當然也包含某些地鐵站的髒亂,或每一次擦肩而過,某個巴黎女人留下的迷幻香氛。巴黎的嗅覺體驗時常天堂到地獄,只需瞬間,煉獄至淨土,僅差咫尺。

對於像我這樣嗅覺敏銳的人來說,總想像著:如果能拿個巨大的玻璃空罐,舉在空中揮舞蒐集這城市的空氣,那會是什麼樣的味道?又或者有款香水膽敢自稱「巴黎」,那將是何等模樣?

許多時裝品牌爭相推出以「巴黎」為名的香水,可惜那些香味皆太繽紛、太綻放,與我心中的巴黎形象相去太遠。在屬於我的香味記憶中,巴黎應當更沉潛、更內斂,還要有一丁點走在塞納河畔微寒的體感。但畢竟嗅覺是種很主觀的感知,心中殷殷期盼有這麼一天,有一種香氣,能陪我精準且懷舊地想念巴黎。

將香水藝術發揚光大

香水和法國的關係,是難以言盡的愛戀,而香水這個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得從它的歷史說起。香水據說起源於古埃及,許多文物證明了「香氣」當時在宗教、醫學與生活上的運用;「香水(parfum)」這個字由拉丁文衍生而來,本義是「透過煙霧」。這魅惑人心的煙霧,成為埃及豔后熱愛的沐浴聖品,更奢侈地用以浸泡船帆,讓香氣於頸肩、航行間皆芬芳繚繞。

從焚燒香料產生繾綣的煙圈將禱告上達天聽,到木乃伊的保存,乃至淨化身心的醫療品,香氣的運用不斷擴大。羅馬人甚至以香水混入造牆的原料中,並在生活中廣泛潑灑香水。製香技術約於十四世紀進入歐洲,我們現今認知的香水,則是由匈牙利伊莉莎白女王將香精與酒精混合製成,成了聞名古今的「匈牙利之水」。香水工藝接著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獲得空前成功。十六世紀時,十四歲的凱薩琳德梅迪西(Catherine de Medici)嫁給十五歲的法王亨利二世,這歷史留名的義法政治聯姻,不僅將各式新穎文化帶入法國,更將「香水」注入法國歷史之中。

一向沉醉於美好事物的法國,理所當然臣服於香水迷人的魅力,也開啟了與香水永遠解不開的緣分,讓法國文化從此香氣縈繞。在傳染病肆虐又尚無正確衛生觀念的歐洲,普遍認為水可能是疾病入侵的媒介,於是傳說太陽王路易十四為此一生洗澡不過七次,僅採不斷更衣、乾布擦拭、以加入葡萄酒的水淨身等方法替代,更嗜香水成痴,有個「愛香水的國王」的稱號;路易十五時期,宮廷裡隨時香氣四溢,被稱為「香水之宮」;拿破崙據說也是一名瘋狂香水迷,四處征戰時仍天天使用,並鼎力支持香水工業的發展。

香水在法國的歷史地位逐步攀至巔峰,當它不再是皇宮貴族的專利,便化身各款柔情香氣,流入平民百姓家,流瀉在各種愛慾、仇恨、人性、鼻息之間。它成為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順著萬種脈搏,陪著創造人生,更隨時攪動回憶。

低調奇幻的香氣世界

香奈兒女士曾直言:「不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的確,曾生活在巴黎的人,對香水的依賴和嚮往,太容易成癮。

每當與香氛迷聊及法國香氛品牌,diptyque肯定在經典清單榜上有名。它極富質感的個性化香氣,簡潔俐落、充滿藝術性的包裝,每個香氛品背後都有讓人心醉神迷的故事,散發著低調卻執著的巴黎文化,挑起嗅覺與想像的底層熱戀。

我造訪的那天是風恬日暖的初夏,穿上黑白相間的洋裝,特別噴上聖日耳曼大道34號香水,提前下了地鐵,想在左岸好好地走一走,複習這裡的空氣和溫度;熟悉的酒紅色三角窗就在街口,駐足深吸了一口氣,推開門踏入diptyque的奇幻世界。撲鼻而來的是熟悉香氣,眼前的鵝黃色牆面貼滿大大小小橢圓形圖騰,一旁點綴著異國風情的壁紙、裝飾與地毯;琳瑯滿目的商品則置於乘載歷史的核桃木陳列櫃上,彷彿時光倒流,保留著不朽的懷舊色調,更藏著三位共同創辦人旅行的記憶。

這裡,就是diptyque的起點。其成立於一九六一年,由三位對創意與旅行充滿熱情的好友共同經營,包含室內設計師高妥特(Christiane Gautrot)、畫家諾斯里(Desmond Knox-Leet)及劇場暨舞臺設計師考斯蘭特(Yves Coueslant)。一開始以販售家飾布料、壁紙與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家飾品為主。兩年後開始販售以精油蠟燭為首的一系列香氛商品,其沉穩多元的香氣、獨樹一幟的左岸風格,還有極富巴黎氣息的低調美學,吸引許多法國品味人士爭相收藏,更征服了全世界迷戀美、注重生活品質的風格人士。

做為「法國頂級香氛」的經典代表品牌,diptyque一向看得風輕雲淡,彷彿這舉足輕重的地位僅是個美麗的意外。他們總是這麼自我介紹:「我們以香味記錄生活及旅行的回憶。」對熱衷旅行的人來說,簡直說入心坎。生命中的每段旅程,總能透過攝影記錄視覺或聽覺的震撼,透過文字記載內心的感動,卻總希望也能剪下一段香氣,等到時光失竊,仍能憑藉嗅覺回到彼時,再以另一種更成熟的心態玩味欣賞。diptyque的詩意,在於它的每一個商品都以香味展現了另一個國度、某一段時光、還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情緒,而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參與、投射其中。

diptyque全球創意總監米希安(Myriam Badault)說:「我們的品牌創辦人希望創造自由,因此創製出多元、獨特、迷人的香氛系列。」diptyque所追求的自由,是形式的自由,它始終相信氣味可以保存,更能演繹或重現一段回憶;也是藝術的自由,因為它不受時空環境、歷史文化侷限,以香氣創造了獨一無二而難以模仿的美學;更是個人意識的自由,因為香氣從此不再只是香氣,而是一段生命歷程、一種神奇力量,能帶人悠然回到過去,或勇敢探索未知。

「有時候,走進一個空間,某個香氣會輕晃我的腦袋,像是溫暖的擁抱,所以想家時、需要放鬆時,那款香水就是最好的選擇。但這個對我而言溫暖的味道,也許對你清清淡淡,也許對他直衝腦門,所以嗅覺是非常私人、主觀的事。這也是為什麼香氣像一門潛入生活的藝術,因為你隨時隨地在享受嗅覺,而我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這不就是藝術嗎?在美的事物面前,在選擇與喜好之間,我們都是自由的。」米希安為香氣與藝術,緊緊地打上了一個結。

 
叫我自己親愛的/瑞蒙.卡佛談寫作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 提供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33篇從未正式發表過的散文隨筆與書評,隱含了卡佛對好作品的準則與期待,不僅讓讀者首次有機會一窺卡佛的生平、經歷,甚至內心世界,更是開啟寫作之路的叩門磚。

作者介紹:

瑞蒙.卡佛

Raymond Carver,1938-1988美國短篇小說家,詩人。被譽為自海明威以降,最具有影響力的美國短篇小說家。《倫敦時報》推崇他是「美國的契訶夫」。

他的寫作功力是苦學而來,直至四十歲,即70年代後期,才逐漸在文壇嶄露峰頭,並於1983年獲米爾德瑞─哈洛斯特勞斯生活年金獎;1985年獲《詩歌》雜誌萊文森獎;1988年被提名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並獲哈特福德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時獲布蘭德斯小說獎。然而,卡佛享受成名的滋味並無太久,五十歲即因肺癌過世。他所留下的作品並不多,主要有《能不能請你安靜點?》、《大教堂》、《新手》、《需要我的時候給個電話》、《憤怒的季節》等短篇小說集和詩集。作品亦被改編成《銀色.性.男女》等電影。

搶先試閱:

〈談寫作〉

回顧一九六○年代中期,我發現我對於長篇小說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困擾。有一陣子不管是讀是寫都有困難。我的注意力持續度節節敗退;我完全沒了寫小說的耐心。現在想起來都還是一段冗長而沉悶的經歷。不過我明白,這段過去跟我現在愛寫詩和短篇小說大有關係。直切,直入,不拖泥帶水,毫不遲疑。大概也就在同一時期,在我二十五歲以後的這段時間裡,我失去了強烈的企圖心 ── 若真如此,倒也是好事一樁。企圖心加上一點點的運氣,對於一個有心寫作的人來說是好事。若是企圖心太大加上運氣不好,或者連一點運氣也沒有,那是會要人命的。寫作必須有天分。

有些作家非常有天分;作家應該都有天分吧。但是要擁有看待事物的獨特性和敏銳度,而且能精準貼切的表達出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蓋普眼中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當然是作者約翰.厄文(John Irving)心目中最精采的世界。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寫的則是她眼中的世界;另外,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和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有他們的世界。契佛(John Cheever)、厄普代克(John Updike)、以撒.辛格(Isaac Singer)、斯坦利.艾肯(Stanley Elkin)、安.比提(Ann Beattie)、辛西亞.奧茲克(Cynthia Ozick)、唐納德.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註:巴塞爾姆,Donald Barthelme,1931-1989,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家,重要作品有《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等。得獎無數,被譽為「今日眾多年輕作家的文學教父」。)、瑪莉.羅比森(Mary Robison)、威廉.基特里奇(William Kittredge)、貝瑞.漢納(Barry Hannah)、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也各自有他們心中的世界。每一位偉大的或是出色的作家,都是按照他自己的標準造就屬於他的世界。

我上面所說的,其實有些類似「風格」,但風格不是一切。作家在他書寫的每件事物上都簽了字,具有他獨一無二、絕不會錯認的署名。那是他的世界,絕對不會是其他人的。這是造就作家的要件之一,而非天分。有天分的人比比皆是。但一個作家有獨特的見解,而且能夠把見解信達雅的訴諸文字:那麼這個作家就會有一席之地。

伊薩克.狄尼森(註:Baronesse Karen Von Blixen-Finecke,1885-1962,丹麥作家,以英語寫作,伊薩克.狄尼森(Isak Dinesen)為其筆名,其生平曾拍成電影《遠離非洲》。)說她每天都會寫一點東西,沒有指望也沒有絕望。將來我會把這句話記在名片大小的卡片上,貼在我書桌旁的牆壁上。牆壁上現在已經貼了幾張這類3×5的小卡片。其中一張寫著:「敘事基本的精確度是寫作第一也是『唯一』的道德。」是艾茲拉.龐德(註:Ezra Pound,1885-1972,美國詩人,文學家。)說的。精確「當然」不是一切,但一個作家如果能做到「敘事基本的精確度」,那麼至少他是上道了。

我的小卡片中有一張是摘自契訶夫(Chekhov)小說裡的句子:「……剎那間他豁然開朗。」我發現這幾個字充滿奇蹟和可能。我愛它的簡單明白,以及它底下暗藏的寓意。還有,神祕感。之前「不清楚」的是什麼?又為什麼現在突然「清楚」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最要緊的 ── 那現在又如何?在豁然開朗之後會有許多的結果。我感覺有一種徹底的輕鬆 ── 和一種渴望。

我曾無意間聽說作家喬佛瑞.沃爾夫對一群學習寫作的學生說過,寫作「沒有廉價的招式」。這句話應該登上小卡片。不過我想對此做個補充。我討厭招式。在小說裡一個招式或是一個噱頭,不管是廉價的還是經過精心策畫,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在找掩飾。花招最終讓人厭倦,而我是最容易厭倦的人,這可能跟我的注意力無法持久有關。再者,特別花俏、矯揉造作的文筆,或是過分平淡無奇的寫法,也都會引我入睡。寫作人不需要花招或噱頭,甚至不必是團隊中最聰明的傢伙。有時候,一個作家必須能夠心無二用的觀察一些有的沒的,無論是一輪落日或是一隻舊鞋,都能帶著絕對純粹的驚奇 ── 即使讓自己看來像個傻瓜。

約翰.巴思(註:John Simmons Barth,1930-,美國小說家。)幾個月前在《紐約時報書評》上說,十年前他寫作班裡大部分的學生都勇於「形式創新」,這一點現在似乎已經改變了。如今他擔憂的是,寫作人開始在寫一些一九八○年代,老爸老媽式落入俗套的小說。他擔憂這個實驗性就跟自由主義一樣,會過時。如果我發現自己陷入這種陰沉的、所謂「形式改革」的討論,那我就會有些緊張了。因為在我看來,「實驗性」在寫作上往往等同於一張漫不在乎、愚蠢或模仿的證照。甚至更糟,這也等同於一張存心霸凌讀者、疏離讀者的證照。這類寫作多半不會帶給我們任何新的訊息,頂多只是在描述一片貧瘠的風景而已 ──一個人煙罕至、只有這裡那裡出現幾座沙丘和幾隻蜥蜴的地方;一塊人類根本不苟同、無人居住的地方;一塊只有少數科學家感興趣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中真正的實驗性在於原創,極其難能可貴,而且甘味無窮。只要是別人對於事物的看法 ── 比方說,巴塞爾姆的觀點 ── 其他作家就不該依樣畫葫蘆,盲目跟進。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世上只有一個巴塞爾姆,其他人想要以創新之名盜用巴塞爾姆特有的感覺或表現方式,那只會製造混亂、災難,甚至自欺欺人的後果。真正的實驗性必須是「開創出新的東西」,像龐德(註:即指艾茲拉.龐德。)所倡導的,在創作的過程中自己發現一些新東西。只要寫作的人腦袋還很清楚,而且又不想跟我們脫節,那麼自然會把屬於他們那個世界的消息傳遞給我們。

在一首詩或一個短篇故事裡,作者有可能會描述一些平常的事物 ── 椅子、窗簾、叉子、石頭、女人的耳環之類 ── 以平常卻精準的文字,賦予這些事物一種強大的、甚至令人驚訝的力量。作者也有可能寫一句看來無關痛癢的對話,結果卻能讓讀者背脊發麻 ── 就像納博科夫(註: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俄裔美國小說家,作品有《蘿莉塔》等。)所做的一樣,而這個,就是藝術快感的源頭。我其實討厭粗鄙、草率的寫法,不管它是不是扛著實驗性的旗號,或只是愚蠢的反映寫實主義。伊薩克.巴別爾(註:Isaac Babel,1894-1940,蘇俄猶太裔小說家。)精采的短篇小說〈莫泊桑〉中,敘事者對於小說的寫法如此說道:「沒有一件利器能比一個位置得當的句號更具殺傷力。」這句話也該登上小卡片。

伊凡.康奈爾(註:Evan Shelby Connell, Jr.,1924-2013,美國詩人,短篇小說作家。)曾提到他何時會知道自己完成了一個短篇:就是在他發現自己看完一遍寫好的短篇,刪掉了其中一些逗點,但是當他再看一遍,又把那些逗點加回原來位置的時候。我喜歡這種工作方式。我尊崇這份認真的態度。畢竟我們擁有的一切就是文字,所以用字最好正確,標點最好點在正確的地方,那才能表達出它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如果用字都是寫作者本身一些毫無節制的私人情緒,或者因為某種理由而不精確(只要文字模糊曖昧都算),就無法抓住讀者的眼睛,也無法滿足讀者的藝術感知,寫出來的東西就變得毫無意義。亨利.詹姆斯(註:Henry James,1843-1916,美國作家。)叫這種無意義的寫作為「差勁的風格」。

 
鷹與心的追尋/柯斯塔圖書獎年度之書,一本為渴望離開現實的人所寫的書
文、圖節錄自新經典文化
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內容簡介:

她從小跟在攝影師父親身邊學會靜觀等待

  她青春期時房間掛的不是搖滾明星而是蒼鷹海報

  直到有一天,她失去摯愛父親後,決定遠走野地與一隻鷹共同生活七年……

作者介紹:

海倫.麥克唐納 (Helen Macdonald)

  作家、詩人、插畫家,也是歷史學者,目前在劍橋大學歷史哲學系研究。從小就相當著迷於鳥類,特別是猛禽,始終立志當個馴鷹人,一股腦栽進鷹的世界,投入這象徵英格蘭傳統的古老技藝。

  2007年她的父親驟然離開人世,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她萌生逃離人群之意,決定馴養蒼鷹,走進荒野。2014年,她把對父親的思念與對鷹隼的熱愛化為文字,完成這本曠世巨作。她富於詩意的文字描寫與真情流露,緊緊擄獲讀者的心,與文壇高度讚賞。融合自然、人文哲思、傳記歷史的跨類型書寫,在英美甫上市即造成轟動,空降排行榜,深受各大媒體好評推薦。更因這本書拿下山繆•強森獎最佳傳記書與柯斯塔圖書獎全英國跨類型年度之書。其他著作包括《獵鷹》和《謝勒的魚》。

搶先試閱:

成年禮

 老鷹身上的一切都為了狩獵殺戮而設計。昨天我發現自己吸氣、發出受傷兔子般的吱吱聲時,鷹爪的所有肌腱會瞬間收緊,足以碎骨的可怕力道戳進我的馴鷹手套。這種殺戮式的抓握深植於牠的大腦,但我們至今尚未找到恰當的刺激釋放這種先天的本能反應。這裡的環境還會發出其他聲響,同樣會觸發牠的反應:如門拴鉸鏈、刺耳的剎車聲,沒上油的自行車齒輪聲—還有第二天下午,收音機傳來瓊.蘇德蘭唱的詠嘆調。喔喔,我大笑了。刺激物再加一筆:歌劇。反應:殺戮。但後來,這些誤導的本能反應再也不好笑了。剛過六點時,窗外推過的嬰兒車傳來淒厲的哀號。蒼鷹立刻收緊利爪,甚至不自主地痙攣,刺壓我的手套。殺戮。嬰兒哭了。殺戮。殺戮。殺戮。

  兩天過去了。我時而坐定,時而起身步行,又坐定與睡覺,蒼鷹幾乎都站在我的拳上。我的手臂疼痛,一種潮濕的倦意籠罩我的心。廣播節目討論著農業問題:小麥、琉璃苣、油菜、溫室與櫻桃。牠有時像隻駝背蟾蜍,有時像個緊張兮兮的孩子,偶爾又像是一條龍。屋內簡直像個垃圾堆,生肉屑則是垃圾桶的裝飾。我把咖啡喝完,也忘記該怎麼說話。我的嘴不斷發出喃喃聲,向蒼鷹保證一切都會沒事,但牠則沉默以對,偶爾從鼻翼發出細弱焦慮的呼吸。我走路時,牠會用眼睛跟隨我的腳步,牠可能把它們當作兩隻在屋內移動的小動物了。牠對飛蠅與飄動的灰塵很感興趣,也會注意落上某些物體表面的光線。牠在看什麼?牠在想什麼?我能聽見牠眨眼時瞬膜開闔的聲響,近距離一看,牠的雙眼開始令人不安。它們看起來就像黏在牠頭側的兩張白紙,而瞳孔就是在白紙上打的圓孔,它們的透明圓穹外表彷彿水泡。蒼鷹的奇特遠超出我的想像,也比我預期中更為冷靜。

  我開始擔心了,牠沒事吧?竟能如此乖巧,真是詭異。我原先預料的那隻瘋鳥呢?我已經坐在牠身旁兩天,與懷特說法恰巧相反,我一點都不想肢解或打死牠。我原本預期與牠相處會有如置身一場恐怖狂野的劇烈龍捲風,或是彼此沒完沒了鬥智。但隨著白晝加長,窗外雨燕群隨風高飛,我卻坐在沙發看著這隻昏昏欲睡的疲憊蒼鷹。牠的翅膀前緣低垂,靠著我的手套打盹。一邊灰撲撲的眼瞼就快要闔上,然後是另一邊。牠的肩膀落了下來,頭搖來晃去,閃耀光澤的黑喙沉入嗉囊。看著牠在這暮光時分打瞌睡,連我也覺得眼皮重了。但當我真的睡著後,我卻站在一棟被燒光的屋子,周遭微微閃耀著白色迷霧。我旁邊盡是傾倒焦黑的屋簷樑柱。我伸出手觸摸一塊焦黑木頭,冰冷、醜惡、錯誤、急遽竄起的恐慌、拒絕、徹底失望然後房子倒了,斷垣殘壁也塌在我身上。就在這一刻,我和老鷹一起驚醒了,牠焦慮起來,收緊腳爪與羽翼,而我一時恍惚,似乎迷失了方向,絕望地緊盯著我的蒼鷹,這才緩緩回到乾淨沒有灰塵的現實世界。我不斷重複同一個思緒。牠為什麼睡這麼多?老鷹只有生病時才會昏昏欲睡,牠一定是病了。我為什麼想睡?我也病了嗎?牠有什麼問題?我們是怎麼回事?

  蒼鷹沒有毛病,牠沒生病。牠年紀還小,所以易睏,因為牠們都是這樣的。我也沒什麼問題,但我最近喪父,什麼都難以決定、左右搖擺,根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多年來,我嘲笑懷特,認為他將馴鷹視為成年禮的說法很可笑。太誇張了,我這麼認為。愚蠢極了。因為不是那樣的,我知道不是。我放飛過幾十隻鷹,每一步訓練都如數家珍。儘管對步驟很清楚,但現在的我卻毫無頭緒,因為我幾近崩解,內心深處的某些部分期待重建人生,而我能依據的範本就站在我拳頭上。我想成為這隻鷹:孤獨、自持、毫不悲傷,希望對人世間的傷害麻木。

我變成鷹了。

  我並沒有像《石中劍》的小瓦一樣長出鳥羽。梅林把他變成一隻灰背隼,作為他魔法教育的一部分。小時候我最愛的就是那一幕,一讀再讀,看到小瓦的腳變成腳爪,在地板搔刮,初級飛羽與寶藍色羽翎從他指尖突出來,簡直讓我嚮往極了。然而,我還是變成了一隻鷹。

  這改變的過程,是通過我的悲傷,我的觀望,以及失去自我的過程。與這隻新來野生蒼鷹相處的最初幾天,已彷彿跳了一場微妙精緻的本能舞蹈。我得判斷什麼時候才能有禮貌地抓鼻子與走路,何時該坐,何時該退,何時該靠近。我必須懂得閱讀老鷹的心。我得觀察牠的體態、羽翼,看牠如何成為精準控制情緒的氣壓計。老鷹的情緒簡單,很容易理解。羽毛緊緊裹住全身表示我害怕,蓬鬆的身體代表我很放鬆。觀察蒼鷹越多,你會看出更多細節。沒多久,戒慎緊張的我連最細微的反應也能回應。嘴喙與眼睛之前的輕柔抽搐,幾乎覺察不到的瞇眼表示開心,還有一種奇特疏遠又保留的神情則表示牠昏昏欲睡。

  訓練蒼鷹,就要把牠當蒼鷹對待,才能理解牠的情緒。接下來你就能預測牠的下一步,這就是老練馴獸人的第六感。最終,你看不見老鷹的肢體語言,因為你已經能感同身受。牠的恐懼就是你的恐懼,牠的憂鬱也是你的憂鬱。這就是詩人濟慈說的變色龍特質:「容許喪失自我與理性,相信另一個環境或另一個人有能力重新創建一個新的自我。」這種壯舉富含想像力,對我而言輕而易舉,甚至可說太容易了。身為觀察者,有一部分就是全然忘卻自己,讓自己融入觀察對象或事物。也因此還是小女孩的我喜歡看鳥—她讓自己消失,然後自在翱翔於她所觀察的鳥群間—現在就是這樣。我努力讓自己融入蒼鷹的狂野心靈以馴服牠,日子一天天過去,身處昏暗房間的我,原本有的人性也一點一滴被燒盡了。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末日前的啤酒/澆灌一生醉醺醺的氣息
聯合晚報/紫鵑
夏夏小說《末日前的啤酒》,描述一場疫情之後,一群小學生既沒有畢業照,沒有畢業紀念冊,沒有禮堂莊重典禮,僅僅在教室發放小學畢業證書下,默默地奔向各自的未來。

當年帶點神經質,常常被捉弄的阿巧,氣憤地對同學說:「臭小子,等你們長大後的有一天,整個村子會被爛泥巴襲捲,死掉很多人。」多年以後,當時說出的話語像魔咒一般,成為驚天動地的大水災難。阿巧家人被活埋,自己也因此住進醫院。

一日,青年接到一通突如其來的電話,口水與洪水掀開小學時代的共同回憶。一位普通的青年,小時候是好學生,現階段是反骨的社運人士。一位周遊列國不停寫明信片給青年,選擇流浪的Hank,童年的原型是個討厭老師調皮搗蛋偷走全班考試卷,一張張撕成碎片的小鬼頭。長大後繼續留在村裡,因大水失憶的阿巧,原型是膽小懦弱的女孩。

阿巧遭遇大水是原始點,Hank打電話給青年像是一條延續童年回憶的導火線。青年與Hank為失憶的阿巧編織美麗善意的謊言,他們紛紛跌入時光隧道,分享彼此過往的童年,一面與現實的現況纏繞糾結。

失憶的阿巧,如何在同學的陪伴、刻意隱瞞、追溯及引導下逐漸恢復記憶?她有一個「第一次」寶盒,那也是她開啟所有記憶連結的線索之一。青年在什麼時候與神祕的彈琴女孩邂逅相戀?那一隻「你」的貓,牠自由來去,和全書Hank給青年的十八張明信片,與後來失蹤的老師,曾帶給青年及Hank兩個人怎樣的啟示?

每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童年,深刻的留在腦海。成年後的青年,在城市森林探索自我後找到自己,得到真摯的愛情。孤獨Hank在不斷的旅途中,尋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書寫明信片的過程裡,重新面對自己內心的渴望,並懺悔地尋找當年被他欺負的老師向她認錯。被命運推著走的阿巧,也在恢復記憶之後,勇敢邁向下一步人生階段。

一場早已散場的宴席又重新聚首在一起。流動的大水,流動從四面八方而來的明信片,人的本質也是流動。所有思緒流動成啤酒泡泡,匯集《末日前的啤酒》。他們憑藉著各自的悸動,縫補拼貼已經流逝的童年記憶,在一杯啤酒下肚之後,重新找回最純真、最貼近心意的自己,澆灌一生醉醺醺的氣息。

 
珍惜金錢的人才能存錢
錢包與房間的狀態極為類似。無法將房間整理整齊的人,錢包也通常塞滿了各種東西而鼓脹不堪。要達成儲蓄目標的第一步,就是整理錢包。

賞建築、聽懷舊!老宅裡品味咖啡時光
本次走訪台北3處由歷史建築改造而成的咖啡館,在後人細心呵護下,老屋保留住歷史風華,在新時代裡伴隨著咖啡香氣,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