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新求變的今天,新公布的「新世代最嚮往企業調查」獲獎者卻多是老字號,意涵頗值解讀。筆者服務逾40年的法律事務所,得過不少專業獎項,感謝的同時,有兩個獎項格外讓我反思:
一是2001年獲得著名的《國際財經法律雜誌》非定期頒發的「亞洲最佳公益事務所」特別獎。這一來是台灣總體軟實力獲國際肯定,二來也是肯定法律事務所也可以在經濟、法治、教育等層面有更多公益角色。因此我總以「為善者成」(Doing Well by Doing Good)來總結前50年的台灣與我所服務的事務所。
二是今年獲得「新世代最嚮往企業」專業服務類別冠軍。
近年我常思索下個50年,看著許多難解的挑戰與機會的進逼,例如:律師將在十年內被AI(人工智慧)取代?科技、智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如何改變著經濟金融、民主法治?教育又將如何翻轉?…等等。
不禁要問:我們的兒孫、學生、在一走一過之間互道問候或漠然交錯的年輕人們,他們的願景前路何往?儘管我很樂觀,畢竟,新世代的未來就像滿天繁星般無限可能,令我敬畏欽羨。不過,面臨這人類史上少見的複雜挑戰,也不免擔心。
坦白說,我心裡真沒有底。有些未來,70多歲的我看不清;而有些銘刻在歲月與心間的經驗教訓,會否已過時?是否有助因應嶄新未來?又該如何有效傳承,不被誤解為倚老賣老?
尤其,台灣的世代矛盾衝突正在許多議題中擴大,新舊世代之間,難以交心團結、共謀遠見,這現象在家庭、職場、社會、網路快速蔓延。
這問題已懸在我心底多年。後來,義務擔任台北歐洲學校董事長一職,注意到2009年起每年4月29日是歐盟「世代團結日」,頓時明白這是一正確方向:透過重新建構家庭、職場、社會之間協作的新模式(代間方案),發掘各個世代的特質、能力、經驗,可以將潛在社會危機轉換為跨世代合作、翻轉未來的社會能量。
當時年近七旬的我,就從「在學校跟小朋友學騎獨輪車、在家裡跟小外孫抬槓、在職場與課堂上鼓勵年輕人發出異見」的過程去體會。
「跨世代大熔爐」的概念,在2015年又透過好萊塢電影《高年級實習生(Intern)》擴散世界:一位從「已消失傳統產業」退休的副總裁Ben,窮盡心思都無法填補生命空缺,就向孫兒學操作電腦,應徵了網路服飾公司的「高齡實習計畫」;與時尚流行的年輕人看似格格不入的老派紳士Ben,主動把握與新環境溝通的機會,以歷練同理心、圓融智慧,在潤物無聲中幫助年輕人克服了家庭、愛情、事業的難題,自己也開創了新生活。正如同海報標語「Experience Never Gets Old」的畫龍點睛:人生經驗永不過時,「經歷才是你完勝的履歷。」
《天下雜誌》曾以「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形容世代差異,「看似無法契合的兩種物質,在動盪中交融、碰撞,形成令人無法預知的景象,創造不曾有過的未來。」
我的專業同仁們均齡約40歲,是一家「世代分布均勻」、專業跨領域的法律事務所。去年,為下一個50年規劃精進計畫時,目標之一,就是將前50年「世代和諧」的傳統,昇華為「世代團結」;希望從軟體制度、硬體空間動線,打造出一個鼓勵跨世代、跨領域交流、助產集體智慧的永續學習環境。我相信,只要台灣社會塑造出世代團結的環境;總體幸福的前路,就會在腳下闊步走出來。
(作者是法學教授、律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