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和女生做愛都要知道的大小事:Happy Sex,Happy Life!》專案募資中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4/05第4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手札
《和女生做愛都要知道的大小事:Happy Sex,Happy Life!》專案募資中
文章選讀
端傳媒:V太太:性教育,怎麼可以不談性?
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諶淑婷|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男生女生有差嗎?
Medium:George Hong:我們可以不再歧視:美女與野獸與hiv
蘋果即時:【同婚釋憲】呂欣潔:釋憲辯論後 台灣走向進步道路了嗎
新聞選讀
自由時報:祈求不再被歧視!同志團體接駕 大甲媽鑾轎停駕了
公視新聞:洪水猛獸兒少不宜?高雄部分家長要求性平教育退出校園
聯合新聞:同婚正反方首次同時與府方溝通...結果很心酸
活動快報
四月份熱線活動快報
 
 
《和女生做愛都要知道的大小事:Happy Sex,Happy Life!》專案募資中
熱線這陣子默默在籌畫的專案《和女生做愛都要知道的大小事:Happy Sex,Happy Life!》,在3/28時正式上線了,將會募資兩個月到5/27。熱線一直以來都致力於創造更多讓女同志朋友自在談「性」與「身體」的空間,我們這次專案希望能夠將長年熱銷的《拉子性愛寶典》改版,並做全台的巡迴講座,我們認為不害羞地面對這一切,才可能讓女性的性不再禁忌,當然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你一起支持阿∼

本期電子報,文章選讀部分,因應最近熱門的性別教育議題,小編替大家精選了兩篇談性別教育和性教育的好文,希望我們都可以看見多元的面貌,就如同V太太的文章提到的,當「當不把性視為單一的面貌,才有可能開啟探索與了解的可能,這才是學習「性」的第一步。」而對於反對或是擔憂性別教育的家長,更是要大力推薦諶淑婷的好文!後兩篇文章,同樣也是時事類,與大家介紹最近美女與野獸電影配樂的故事,以及324大法官釋憲後,呂欣潔的分析評論。

新聞選讀部分,替大家精選了三月份的重點同志新聞,包含同志團體首次有組織性的參與媽祖繞境活動、性平教育在高雄遭到大力的攻擊,以及府方於近期召開正反方的溝通會。

活動快報部分,提醒大家平時可以常常來看看熱線的行事曆,我們會陸陸續續更新的喔~

 
 
 
端傳媒:V太太:性教育,怎麼可以不談性?
現時的性教育,女孩們並沒有機會嘗試或是自主詮釋「性」到底是什麼東西。圖為2007年在倫敦開展的性愛學院。攝:Chris Jackson/Getty Imag
今天性教育的目的,往往要嘛是把性視為潛在的恐怖傷害,要嘛是把性視為神聖不可侵犯。

某天我忽然驚覺,身為一個年過三十的已婚女性,我似乎從來沒有接受過任何正規的「性教育」。

當然,在求學時期,我獲得了某些基礎的、考試時會考的生理知識;我也還記得健康教育課本上那張剖面圖�堛漣Z巢、輸卵管與子宮。除此之外,我學過一些關於避孕的知識,還在課堂上看過幾次由美國反墮胎團體製作、一度被廣泛引進台灣高中校園,後來卻遭婦女團體指出內容偏頗不實、充滿恐嚇意味的墮胎影片「殘蝕的理性」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想來有趣,我學習了懷孕與生育的生理機制、避孕的方法,以及如果不小心懷孕後可能的恐怖後果。但是,關於精子進入我身體�堳e的過程、關於性本身,課堂上從來沒有提到過。第一次試圖摸索自己的陰道,是女性友人教我怎麼使用棉條時;第一次「逐步拆解」性交過程,是與初戀男友一起看A片時。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各種與性相關的討論只能發生在親密的友人之間,總是害羞、隱晦、偷偷摸摸,而且難以啟齒,彼此所分享的資訊與知識,更無從確定是不是真的。

所幸,自我離開學校以後,性教育終於逐漸受到重視。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性教育應該存在於校園和生活之中,兒童與青少年應該被引導認識「性」這件事情。然而,同為「性教育」,在不同意識形態主導下,卻會呈現完全不同的內容。甚至,某些保守封閉的思維,不但無法協助個人理解、學習「性」,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恐懼和壓迫。

被「保護」的性

例如,日前端傳媒登出名為《美麗性教育:我家女兒初潮時,父親帶回了三朵百合花與她約會》一文,文中作者分享自己與丈夫如何透過譬喻、手作、藝術和自然景物對女兒進行「性教育」,並與學校教導學生精卵如何結合、女性子宮功用等知識的「死掉的教育方法」作出對比。

作者全家投入性教育的過程令人感動,尤其是讓父親加入性教育行列的思考,也擺脫了傳統認定只有母親應該負責女兒性教育的性別分野。筆者更贊同以「不恐懼」、「不害羞」的態度面對「性」的立場。《美麗性教育》一文從華德福教育方法(Waldorf education)出發,重視感官感受與想像力,並強調透過親近自然來激發思考,這樣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優點,也未嘗不能被運用到性教育之中。

然而,讓筆者隱隱擔憂的是,儘管該文強調坦然面對、大方討論「性」的重要性,在作者的描述中,我們似乎仍舊看不到太多的「性」教育。相反的,作者的教育內容似乎仍以身體知識為主,但「性」本身,以及性最關鍵的元素—慾望—卻仍在這場「美麗」的課程中缺席了。

這場課程中,協助女孩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之餘,貫穿的主題意識是女孩必須「珍惜」與「愛護」自己,將自己的性好好收藏,直到遇到那個「值得給予」的人。這類以「保護」、「珍愛」為主軸的性教育其實並不少見。社群網站上曾經廣為流傳過一篇文章,描述一個母親如何透過改編童話故事,教導自己的女兒自我保護、避免傷害(尤其是性傷害)。這位母親告訴女兒,一個「好」公主必須小心謹慎、妥善保護自己,才能在日後獲得王子的真愛,並且順利進入婚姻。無獨有偶地,在《美麗性教育》一文中,作者也同樣地強調了「性教育」對於女兒日後擇偶的重要性。

這兩則「性教育」故事受歡迎的程度反映了越來越多家長們認同和子女談論身體與性的重要。隨�蚨舋葫鴔畷�資訊流通更為便利,兒少們也有越來越多接受性相關訊息的管道,與其試圖屏蔽這些訊息,越來越多家長們選擇扮演一個更積極的角色。另一方面,家長們總希望盡可能保護子女,尤其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各種不幸事件,難免衍生出「沒有嘗試、沒有傷害」、「小心駛得萬年船」的心情。

主流性教育的「去性化」

然而,當這類保護心情與傳統性別規範結合──尤其是父權社會中對異性戀性行為所抱持的「男賺女賠」邏輯、重視女性「貞操」、譴責「蕩婦」、高度規範女性的性自主時,將「保護」的意識形態視為性教育的中心,卻可能衍生一些問題。

首先,在「珍惜」與「關愛」的語彙中,女孩們是純潔而幼小的存在,並不斷暗示�茪k孩們以及「女人的性」是多麼的脆弱,因此應該被「好好收藏」,否則便很容易受到傷害。

其次,這樣的性教育中,性對於女孩來說,是一個需要「被動等待」或是「消極抵抗」的東西。如同論者所言,女孩的主體性早已消失,她們並沒有機會嘗試或是自主詮釋對於她們來說,「性」到底是什麼東西。

最後,即使性可能是愉悅的,女孩們也需要等待一個「好男人」來為她們採收,而不是自己主動地爭取、開拓、體驗。對於女孩來說,那需要被好好保護、收藏的性彷彿不是自己的,而是為了未來某個男性準備的禮物。

這類以「珍惜」、「保護」為主軸的性教育在今日頗為普遍,其目的雖然是為了讓女孩們免於傷害,但亦有論者對這類的性教育提出質疑。單親媽媽周雅淳便在演說中提到以「保護」為中心的性教育的危險,並提倡以「積極同意」取代「消極抵抗」。「保護論」假設了女孩是潛在的受害者,不斷暗示性的危險性,更鼓勵女孩們以恐懼的心情對待各種性,卻缺乏鼓勵女孩們積極、勇敢的探索自己的身體、體驗自己的慾望,進而將這些慾望轉化成力量,積極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接觸與性,並且拒絕那些自己不喜歡、不同意、不慾望的性互動。

譬喻和故事雖然美麗,但過度隱晦的言詞卻無助於我們以正面、直率的眼光看待身,也就更難以從中辨別自己的喜好和渴望。

近年來,隨�茤宎氻O議題逐漸受到重視,相關教育也越來越普及;例如宣導「知情同意」的重要性。然而美國作家佩吉·奧倫斯坦也指出,性教育似乎就此停在這個點上。在同意之前如何辨別自己的慾望、如何與他人互動,而同意之後又要如何和對方溝通彼此的喜好、取悅彼此,進而達到性行為的滿足,這些和慾望、和「愉快的性」深切相關的話題,卻反而不被討論。今天性教育的目的,往往要嘛是把性視為潛在的恐怖傷害,要嘛是把性視為神聖不可侵犯。

在許多不同性教育的版本�堙A性往往都與「真愛」和「生育」綁在一起,最明顯而極端的例子就是「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守貞教育拒絕婚前性行為,強調「真愛值得等待」,性是神聖美好的,只應該在婚姻中發生;而且婚姻應該符合「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原則。在台灣,積極推廣守貞教育的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利用自行培育的師資進行校園授課,與全台灣四分之一的國小都有合作,其教學內容也曾被立委質疑違反性別平等教育課綱

守貞教育一方面認定只有在婚姻關係內發生的性才是「好性」,也才能保證「真愛」,另一方面以各種恐嚇譬喻來強調婚外性的恐怖和不潔,例如將有過性行為的單身女性類比成「被嚼爛的口香糖」。在守貞教育�堙A性是女孩最重要的資產之一,婚姻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就與幸福。因此,女孩必須在婚前好好保護自己的「性」,並在婚後將「性」奉獻給自己的丈夫。相反地,如果女孩過於「放縱」,選擇積極地探索自己的身體與性慾,就無法保證自己的價值,更無法得到真愛與快樂。

「不作愛」確實可以是選擇之一,批評守貞教育並不是在羞辱「良婦」們,而是檢討這種選擇背後的意識形態。例如「貞潔」的概念認定了性是一種需要被「守護」的東西,一旦失去就成為不潔;或是每個人都渴望追求婚姻,無法或不願進入婚姻的人就會被視為輸家;以及性一定要與真愛或是奉獻掛勾。尤其當守貞教育經常以女孩作為主要宣傳對象時,這些假設不僅把每一個人的人生都簡化成同樣的樣板,也強化了社會對「女人的性」的箝制,剝奪女孩們探索自己的可能。

另一方面,將「性」與「生殖」緊緊相連的論述,屢屢可以在反同言論中看到。反同團體經常以同志的性沒有生育功能,而否認同志性行為的正當性以及同志「真愛」的存在,並進一步以此為由剝奪同志結婚、成家和養育的權利。這樣的爭論也延伸到校園的性別平等教育。同志的性沒有辦法被放入上述的異性戀性教育的架構,傳統的「保護-真愛」論無法應用到同志社群上;相反的,同志社群所採納的性教育模式則徹底地挑動了保守人士的敏感神經,促使他們想方設法將同志教育(與同志性教育)排除在主流的性教育之外。

此外,保守團體對同志教育的反對也再次呼應了主流性教育的「去性化」。保守團體總是抗議同志教育太過「露骨」,指責其內容不應該涉及肛交、口交等「細節」。這樣的反應其實不令人意外,除了恐同情節以外,另一個造成保守人士高度不安的原因是性與慾望竟然真的變成課程內容了;畢竟在異性戀的性教育�堙A性本身從來就是禁忌──討論性的神聖、性的恐怖,就是不談性到底要怎麼做;而當同志性教育願意誠懇地討論親密、慾望以及「實作」時,如何不叫主流性教育驚恐?

性的多樣性

誠然,對於不同年齡的男孩女孩來說,他們所需要的性教育內容可能不盡相同;「探索」的過程只能逐步前進,無法一蹴可幾。在不同的教育階段,我們應該根據兒少的發展、自身需求和認知能力來選擇適當的教材和語言,運用身邊的工具和現象,透過類比、推論的方式,尊重兒少本身的節奏、解答他們的疑惑,協助他們理解自己的身體、力量與自由。然而,我們也必須明白,「長大」從來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我們無法單純以某個年齡為界線,假設在那之前的兒童或少年只需要保護,而沒有好奇或是理解的能力。

如果我們希望創造成功的性教育,那麼除了不害羞、不恐懼、不逃避的態度,以及以直白、正面、誠懇的語言談論我們的身體以外,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有超過一種的性。不只有恐怖的或神聖的性,不只有小心翼翼跟需要保護的性,不只有婚姻內「一對一」在的性,不只有男性主動的性,不只有男女之間的性……等等。不把性視為單一的面貌,才有可能開啟探索與了解的可能,這才是學習「性」的第一步。

(V太太,共筆部落格 Queerology 作者)

→原文網址

 
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諶淑婷|繪本告訴你怎麼教小孩】男生女生有差嗎?

雖然我的兒子擁有生理男性的性別特徵,但從他開始發展語言、有了自主意識後,被誤認為是女孩的機率遠高於男孩,因為他堅持不剪髮,喜歡紅色與粉紅色的衣服,加上幼兒五官身形本來也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總有人逕自喊著:「妹妹、妹妹」或是略待遲疑問:「他是男生女生?」

被問久了,兒子也生氣了,「我不是男生,也不是女生,我是OO(他的名字)。」這個回答可真好!他教了我一課,從此對於「男生?女生?」的詢問,我們都能微笑回答:「你叫他OO就可以了。」雖然偶爾還是逃不過長輩的訕笑,或是路人、店員追問,但我也有了反問「男生女生到底哪裡不一樣?」的勇氣。

記得幾年前高人氣親子部落客開團購賣廚具玩具時,特地寫了「簡潔時尚的中性設計,小男生玩扮家家酒,小女生玩停車場也不彆扭……」呃,是爸媽彆扭還是孩子彆扭?我從沒看過孩子拿著玩具時會露出彆扭的表情,彆扭的是成人啊!例如兒子嚕車時,長輩滿意的說:「男生就是愛玩車。」但下一秒小表姊加入,長輩立刻改口:「這女生真的太好動,怎麼都不愛玩娃娃。」這些話才會讓我坐立難安。

尤其近日性別也與體罰有了新連結,親子教養暢銷書作家寫文明言,若生女孩最好不要體罰,因為女孩同理心強、容易溝通,且觸覺敏感強,會因為痛產生恨意,加上細膩敏感,所以容易記仇;而男孩同理心弱、好奇心強,觸覺較不敏銳,被打了可能還覺得不痛。

作家堅持有其科學研究根據,我只驚訝於這種單純權力關係不對等所造成的暴力行為(沒人會因為同事做錯事就打他手心吧?)、成人自我情緒失控的問題,可以與性別特質扯上邊。況且,性別角色與性別特質是否如一般大眾所想的那麼單一、絕對呢?

我想這位作家需要認識三位兒童,一位是薩琪,一位是奧力佛,還有威廉,在《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從小男孩馬克斯的視角出發,過去他相信有小雞雞的人比較強壯,那些沒有小雞雞的女孩,只會玩洋娃娃、畫小花小草……可是薩琪不一樣,她會爬樹、打架,馬克斯想,薩琪一定是「有小雞雞的女生」!

別取笑馬克斯喔!因為不久之前,我才聽聞一名曾經勇敢反抗體制教育的男性,公開抨擊女性當總統就是不夠有魄力、不夠有肩膀,也不敢打打殺殺。一直以來,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彷彿小雞雞是什麼能力與力氣泉源,女性注定社會地位居次。前陣子家裡辦喜事,需要小男孩幫新娘子開車門,我問長輩,沒有男孩的家庭能不能用女孩代替呢?長輩理直氣壯回答:「借也要借一個(小雞雞)來!」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中,奧力佛喜歡跳舞,玩變裝遊戲,常常被同學取笑是娘娘腔,但在一場舞蹈比賽後,原本擔心會被嘲笑的奧力佛竟然發現,教室牆上寫著:「奧力佛是個大明星!」

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奧力佛沒有得名,不需要像設計師吳季剛一樣成功,才能被肯定——「看吧!男孩子也可以玩洋娃娃。」不管孩子興趣與長處是什麼,都不需要以性別區分,不應該被譏為娘娘腔或男人婆,更不需要「成功、卓越、出人頭地」才能證明自己沒有錯。

《威廉的洋娃娃》講述著相似的故事,很想要洋娃娃的威廉,被哥哥笑噁心、被鄰居罵娘娘腔,爸爸也只肯買別的玩具給他,直到有天奶奶終於幫他實現了願望,他愛死了屬於自己的洋娃娃。

至於威廉是否如奶奶所說,喜歡洋娃娃是為了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爸爸?或是如某些專家所詮釋的「因為缺乏家庭關愛,所以將情感投射到洋娃娃身上」?還是純粹就喜愛這類型的玩具?就留給家長們和孩子一起討論吧。

成為母親的這幾年,我常在各親子教養的網路平台上看到家長陷於傳統性別角色與性別特質的困境,最常見的,就是女兒拒絕穿裙子、堅持剪短髮,兒子想要穿裙子、留長髮、行為太過溫柔、個性害羞。焦急的家長擔心,若不及早「糾正」,會不會導致孩子性別角色過於模糊,是否該強迫修正?會不會影響日後人格發展,或導致孩子進入學校後,因穿著打扮與他人不同而遭受同儕排擠、欺侮?

我想告訴這些家長,我們能做的不是糾正衣著、修正行為或帶孩子去看醫生,好讓他們更符合社會的「一般觀感」,而是去強健孩子的心,身處於這個無法讓人人理解自己的世界,如何真實地與自我共處,是你能陪著孩子走的一段路而沒有這些煩惱的家長們,更需要時時如此提醒自己與孩子:和別人不一樣沒有任何是非對錯,只是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你對高矮胖瘦的標準不是他人的、我的興趣也不會和你相同。

我想《My Princess Boy》(我的公主男孩)很值得一讀,這本書幾年前曾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新星學校(Nova Classical Academy)引起軒然大波,這所辦學優良、必須抽籤才能入學的好學校,出現了一名自認是女生的男學生,家長希望校方能在教材融入「跨性別」概念。校方也考慮推廣這本繪本並增設性別友善廁所,卻引起其他家長反彈,最後孩子轉學,家長控訴學校已違反反霸凌法律。

當初那群反對家長的擔心大致是:「孩子問我選擇當男生、還是女生,怎麼辦?」「女兒上廁所被男同學偷窺怎麼辦?」尤有甚者,還有人自認中立的提出:「每個人都有差異,可以認識、尊重,但不需要過度關注彼此差異,甚至大張旗鼓地修改政策。」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又沒有這些問題,為什麼要被迫認識跨性別與尊重多元性別特質的教育?

這讓身在台灣的我們聽來十分熟悉,為什麼社會要用修改《民法》這麼爭議的方式來處理同性婚姻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上幾本繪本找到答案,而且仔細想想,異性戀的權利並不會因修法而減少啊。而拒絕接納多元的人,是不是正因為:在同儕間被排擠的不是你、在校園裡被霸凌的不是你、被侵害權利的人也不是你?

→原文網址

 
Medium:George Hong:我們可以不再歧視:美女與野獸與hiv
最近迪士尼經典動畫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真人版電影即將上映,電影當中找來公開同志身份的Luke Evans飾演意圖要解救Belle的Gaston外,電影中特地安排一個愛慕Gaston的同志角色LeFou(此角色由在冰雪奇緣中替Olaf配音的Josh Gad飾演),導演是公開出櫃多年的Bill Condon,更別提劇中還有一位自嘲自己演了近一輩子異性戀的Ian McKellen。

這些資訊揭露至此,不僅台灣的護家盟看不下去,揚言抵制這部電影之外,國外甚至有個三個孩子的媽寫了封公開信要求迪士尼修改設定,不然將無限期抵制將迪士尼樂園安排至旅遊行程:「當你們修改完,我很樂意再次光臨迪士尼樂園。」

迪士尼照辦的機率微乎其微,但若我們再深入探討下去,其實美女與野獸這部動畫本身充滿著更濃厚的哀傷同志故事,我想護家盟更有理由抵制這部電影了。

在1990年代,迪士尼影業憑藉著小美人魚的推出,重新挽回在這之前他們動畫長片評價低落的聲譽,甚至是迪士尼文藝復興的濫觴,除了動畫本身的故事性外,音樂與歌曲皆是成功的不可或缺因素。

這幾部動畫的譜曲者是Alan Menken,這次重新推出的真人版電影他仍依舊操刀配樂(2017年版的Mrs. Potts所唱的Beauty and the Beast在開始跳舞的段落Alan Menken把原本四拍改成三拍,更貼近圓舞曲的拍子,有興趣者可以聆聽下方片段,很明顯可聽到從1:00之後曲風開始轉折)。

這些經典歌曲的作詞者是Howard Ashman,早在1991年過世的他無緣見到美女與野獸動畫版的巨大成功,但我想這部電影會對後世造成如此深遠的影響他應該有料想到——在離世前,這部動畫的製作人Don Hahn說了 "The film would be a great success. Who'd have thought it?"(這部電影會賣座。誰曾想過呢?)

這時Howard Ashman已經因AIDS的併發症,躺在紐約曼哈頓的St. Vincent醫院病床裡,用著氣若微絲的聲音說著: "I would."(我曾。)

在那個雞尾酒療法尚未被發明的年代,醫護人員面對hiv這個疾病幾乎是兵敗如山倒,其中之一是Queen的主唱Freddie Mercury,在他向世人公開坦承他有hiv過沒多久就因為AIDS的併發症而逝世,即便大家開始重視這個議題,科研投入無數經費試圖找出抵抗的方法。但直到1995年,華裔科學家何大一研發出雞尾酒療法暫時作為防禦的策略:降低先前藥物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時至今日,許多防疫學者仍舊在尋找根治hiv的可能性——即使微乎其微,但大家都在努力著。

Howard Ashman在1988年確診為hiv陽性,那時他正投入製作小美人魚的製作,寫了一首經典卻差點被製作人因為試片反應不佳而刪掉的Part of Your World,美人魚Ariel迫切唱著想要雙腳的心聲:

What would I give if I could live
Outta these waters?
What would I pay to spend a day
Warm on the sand?
要在海底世界外生存我得放棄什麼呢?
要在沙灘上玩上一天我得付出什麼呢?

現在聽來,也許是Howard Ashman藉由這首歌表達他除了想從男同性戀者這個桎梏中逃脫外,也想從疾病所帶給他的恐懼中解脫,彼時,hiv與不治之症不偏不倚的劃上等號,確診為hiv陽性的他,離死亡是如此的接近。

隨著小美人魚電影版的成功,迪士尼開始進行美女與野獸的計畫,在小美人魚中合作無間的Alan MenKen與Howard Ashman再次搭檔,但這次,他們的壓力不單是來自電影本身,多了疾病這個不速之客,隨著Howard Ashman病況的惡化,迪士尼的畫師甚至得到醫院與Howard Ashman開會商討電影事宜,到後期,他不僅虛弱無法說話,體重僅剩80磅,視力也消失。

他甚至連這部動畫最終完成版都沒看過,

在1991年的三月14日,溘然長逝,年僅40歲。

在1991年電影版,所有工作人員的字幕跑完後,這些曾經與Howard Ashman共事過的夥伴們特地寫了一段文字紀念Howard Ashman:

致我們的朋友, Howard,
他給了美人魚歌聲,
以及一頭巨獸的靈魂,
我們將永遠感激。

Howard Ashman 1950–1991

而Howard在離世前,他也在1992年上映的電影阿拉丁參與製作,當時他寫下了這首Proud of Your Boy

Mom, I will try to
Try hard to make you
Proud of your boy
母親啊,我盡我所能試著要讓你替我感到驕傲

這首歌還是在1992年上映的電影裡被刪除了,但在2011年改編成舞台劇的版本裡又重新被加回來,雖說是唱給主角未知的母親,但未嘗不也是Howard心聲的宣洩呢?

若把疾病代換成一頭巨獸:疾病的污名化、眾人對感染者道德上的指責,讓他們無法公然地活在眾人眼光底下,是的,就是這樣的巨獸。在電影的最後,這頭巨獸死去,因為真愛而得以復生,並且搖身一變成了極具魅力的王子。

但現實生活呢?事實上,在2017年的現代社會,這些感染者仍舊面對不被諒解與強印上的污名化,一頭頭巨獸就此與這些感染者們共存,童話故事仍舊是童話故事。

→原文網址

 
蘋果即時:【同婚釋憲】呂欣潔:釋憲辯論後 台灣走向進步道路了嗎
昨憲法法庭召開針對祁家威案與台北市政府案的言詞辯論庭,是憲法層次上,台灣首次針對性傾向進行正式討論。資料照片
2017年3月24日,台灣憲法法庭召開針對祁家威案與台北市政府案的言詞辯論庭,這在台灣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刻,因為這是憲法層次上,台灣首次針對性傾向進行正式討論,不論結果如何,都代表台灣正在走向進步的道路上。

透過這場釋憲的討論,同性伴侶在台灣被制度性排除的現狀必須要有所改變,已是社會共識,然而必須要給予何種法律上的地位與保障,不同鑑定人和大法官或有不同意見,也都透過此機會,清楚的各自陳述與表達。這是一場很精采的論辯,也希望透過這樣的示範,讓社會各界理解在民主社會中,如何進行立場不同、並同時具有情理法的思辨與論辯。

北市府的訴訟代理人廖元豪教授說得很好:「在目前社會正反如此激動的時刻,只有在大法官的憲法法庭上,才是唯一可以把事情說清楚的地方,也是一個民主制度的重要展現。」大法官們的問題與鑑定人的回應,都本於民主制度的原則進行討論,對此,我們給予高度肯定。

同時,今日另一個重要討論聚焦在「婚姻的本質到底為何?生育是否為婚姻的必要要件?」、「同性伴侶是否沒有生育的潛在可能,而可以被排除在婚姻制度之外?」從有婚姻以來,婚姻的內涵與要件就經過不斷的討論與修改,《民法》亦是跟著社會的演進改變其條文與內容,從來就不只局限於一夫一妻與必須具有生育功能的定義。

如果「具有潛在生育功能」是結婚的必要要素的話,那更年期後的異性戀者們,以及不孕症的患者們,甚至忘年之戀的老少配夫妻們,都不應被允許進入婚姻體制當中。更何況,現今台灣已有超過數百人的同志家庭們擁有自己的下一代;在美國,更有30萬以上的同志伴侶所生的孩子存在。

故可得出,生育下一代,從來就不只局限於婚姻中,也不必然和婚姻緊扣在一起。現在已有小孩的同志伴侶們,不在婚姻中也可以生育;許多結婚的異性戀夫妻們,可能因種種原因不願意生育。把生育和婚姻緊緊相連,也正是人類婚姻史上對女性造成種種壓迫的最重要原因,更不應因此將同志排除婚姻制度外。

北市府的訴訟代理人廖元豪和祁家威的訴訟代理人伴侶盟律師許秀雯都提到,婚姻意謂著《民法》的各種保障,同時也是一種全世界共通的社會文化,同志被排除在《民法》之外的法律現況,不僅是讓同志沒有法律的保障,也是把同志區隔在社會之外,同時必須耗費更多的社會與司法成本去達到婚姻平權的目標。其他國家已經走過的冤枉路,難道台灣還要重蹈覆轍?

在這場論辯當中,我們最感到遺憾的便是主管機關代表法務部的態度,用「考妣說」與「不知如何祭祖」的低層次論述,拿到憲法法庭中作為將同志從婚姻制度排除的理由,已令人非常傻眼,更別說作為執政黨的行政代表,處處顯露出對性別平等知識之匱乏,只能讓人頻頻搖頭。

我們懇切的呼籲大法官們,看見並理解同志伴侶們長期的苦痛,並且站在人權的高度,做出一個有益於台灣民主進步的解釋,讓台灣成為第一個讓同性合法結婚的國家,讓人權立國不再是口號。

→原文網址

 
 
 
自由時報:祈求不再被歧視!同志團體接駕 大甲媽鑾轎停駕了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
同志團體在員林市接駕,大甲媽為他們停留。(記者顏宏駿攝)

破天荒!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首度有同志團體「公開」隨行,今天上午6點,近百位來自全台各地的同志及支持同婚的團體在員林街頭接駕,媽祖鑾轎還特地停駕,她們祈求媽祖保佑同志團體不要再受到社會歧視和霸凌。

接駕的同志團體為「婚姻平權大平台」,部分成員在媽祖起駕後便一路隨行,今天一早有更多成員加入,她們在員林特力屋前架大彩虹旗,擺香案,以預備好的墊轎金,準備迎接大甲媽到來。

她們頂著清晨凜洌的寒風,從5點等到8點媽祖鑾轎才經過,鑾轎特別為同志團體作短暫停留。

活動領導人呂欣潔帶領現場男女同志,手持馨香祈求媽祖保佑、守護這群遭受霸凌和歧視的同志們。

…閱讀全文

 
公視新聞:洪水猛獸兒少不宜?高雄部分家長要求性平教育退出校園
施維長 / 高雄報導
高雄市3月28日早上,一群家長偕同市議員舉辦記者會,表示近年屢次發生弒親逆師的不倫悲劇,認為現今學子不懂倫理道德,欠缺品格教育,要求性平教育退出校園。

高雄市監督不當教材家長聯盟代表洪志和表示,他要打破恐同症、恐平症,並質疑性平不能等同多元。「性平有等於多元嗎?多元有等於性平嗎?我舉一個例子,現在大人都在吵,孩子也跟大人吵,結果他們彼此尊重了嗎?所以多元有沒有辦法性平?」

洪志和說,對於孩子應該給予正面引導,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有點不同的性別氣質、喜歡同性都是正常的,但為什麼尊重性別卻要孩子討論自己是男是女?「國中、國小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你叫他討論什麼性別?」他指出孩子的性平教育必須適齡。

…閱讀全文

 
聯合新聞:同婚正反方首次同時與府方溝通...結果很心酸
記者╱何定照
總統蔡英文2月間提出由副總統陳建仁成立總統府層級的對話平台,讓挺同婚、反同婚團體溝通雙方看法,今天下午舉行首次會面。這是同婚正反意見雙方首次和總統府層級同時對話。

這場三方首度同時會面,挺同婚代表是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呂欣潔、同志人權法案遊說聯盟執行長蘇珊,反同婚代表是信心希望聯盟祕書長雷倩等人。呂欣潔指出,會議主要在聚焦雙方意見,可說是總統府成立此一「家庭核心價值溝通平台」的會前會之一。

不過,據了解,同志團體仍對蔡英文政府仍有所質疑,也開始思考如何溝通才最有效。同團認為,過去跟各部會溝通無數次,但似乎都打迷糊仗,不斷拖延;接下來與總統府的溝通平台是否能順利運作,他們還在思考,但若是有效的溝通,他們都很歡迎。

…閱讀全文

 
 
 
四月份熱線活動快報

四月份依舊有非常多在台灣各地的各主題活動,等著大家參加唷!欲知詳情,歡迎上熱線官網熱線行事曆查看!

• 20170409(日)1500-1700【家庭】好家在出櫃小聚@同志諮詢熱線

• 20170415(六)0800-1800【南部】拉子巴士-與嬡拉蕾一起春走

• 20170416(日)1400-1700【家庭】同志父母親人座談會@同志諮詢熱線

• 20170416(日)1400-1700【家庭】台中同志父母聚會@台中女兒館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