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發明之前,要成名,除了認真寫作投稿,獲得副刊及文學雜誌編輯的賞識能夠發表之外,「文學獎」可說是新人進入文壇的主要路徑。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沒有了編輯的把關,文字可以很輕易地在網路上發表,作家還可以與素未謀面的「粉絲」直接互動。這個新興媒體不僅改變了文學的書寫、發表及傳播模式,也帶來了新一波的文學革命,其低成本與流傳便捷的特性,成為孕育作家的新園地。 只要連上網路,就能跟全世界溝通。 上網寫詩 以近年來佔據許多人生活重心的社群媒體「臉書」為例,只要對喜愛的作家按下「追蹤」,便可及時讀到他們的最新創作;甚至還有像「晚安詩」這類的粉絲專頁,精選大量詩作跟讀者分享,你可以回應該篇貼文,或者直接透過私訊與作家本人交流,換言之,作家不再是遠在天邊、遙不可及的文藝之星,而更多了一分平易近人的親切。 在台灣網際網路剛萌芽的1990年代,「電子佈告欄系統」──也就是所謂的「BBS」介面,扮演了類似今日「臉書」的角色;當時的文壇新秀,每天會將當日完成的作品上傳到網路,接著再轉載於精華區,在校園間引發學生瀏覽閱讀的風氣,甚至成為茶餘飯後的流行話題,進而引起出版社的注意,並得到出書的機會。 早期的BBS版面,介面相當簡單。 圖/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1976年出生的鯨向海,在BBS盛行時,正就讀於長庚大學醫學系,1996年開始在BBS上以eyetoeye此ID寫詩,時間甚早,幾乎就是台灣網際網路的萌芽期。他在「田寮別業」、「山抹微雲」等BBS站經營個人詩版,詩作風格具有典型的網路文學特性;接受訪談時,鯨向海也宣稱:「幾乎都是用鍵盤寫詩,發表在網路上」。這批經由網路作為文學起點的詩人最大特色就是,他們不僅以網路作為活動及發聲管道,也由此集結為文學社群,與前此以「詩刊」或「詩社」為主要認同基礎及活動場域的前輩詩人,形成強烈的差異。 當我們以文學集結為網路社群 這些最初具有「大學生」身分的創作者,在網路環境中創作一段時間後,由於文學的交往而形成「網路社群」型態;許多人一開始其實並不認識,卻會分享彼此作品,甚至知悉對方的一切。詩人白靈曾說這群新生代詩人「非常個人化」,這或許和他們?迷於高度虛擬世界,並在此開疆闢土有很大的關係。 這個網路詩社群一開始是以電子佈告欄為核心,包括中山大學的「山抹微雲藝文專業站」、海洋大學「田寮別業」,以及政治大學的「貓空行館」,都是當時非常熱門的文學討論區;另外還有「晨曦詩刊」、「尤里西斯」、「地下社會」、「精靈之城」、「椰林」、「大紅花的國度」、「貓咪樂園」、「鳥園」等。擁有個人詩板的鯨向海和其他六年級詩人,如楊佳嫻、木焱等人,便是在BBS上發表作品,或與其他作者交流。他們的創作沒有被平面媒體如副刊、文學雜誌、詩刊退稿的焦慮和顧忌,而且傳播無遠弗屆,很快就能找到讀者,作者與作者之間也產生了緊密的網友兼詩友關係,創作者不僅在自己的詩板發表,更會到其他作者的詩板觀摩、欣賞,甚至交流詩觀和討論作品,網友們共同參與的站台自然而然也會有人氣評價,網路由此成為作者出沒的主要場域,或是營造極具個人魅力與特色的舞台。「某站台的某詩板版主」、「於某某網站中出沒」遂成為鯨向海與楊佳嫻等創作者最初的履歷和自我介紹,顯示出這群活躍在網路中的詩人群,已經遠遠將前行代詩人進行了明顯地切割。 2001年的《乾坤詩刊》保留了1998年田寮別業的BBS詩版畫面。 圖/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2000年,Web形式的「明日報」創刊,鯨向海與楊佳嫻(當時以ejs為ID寫詩)等人遂漸漸移往此處耕耘;其後隨著明日報提供「個人新聞台」服務,於電子佈告欄張貼作品的人逐漸變少,整體創作量與發表量皆有衰退趨勢,很快地,BBS就被www瀏覽模式的個人站台「明日報」給取代了。在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的全盛時期,詩人們的單篇創作在一天內可達到一千人次的閱讀瀏覽量,可說是十分驚人。當作者在這裡找到知音,出版社也在其中搜尋具有市場性的作家──「我們這群詩妖」與「小說家讀者」可說是當時能見度極高、且頗具規模的兩大網路文學社群,不少網路世代作家諸如許榮哲、鯨向海、痞子蔡、大蒙、遲鈍、甘耀明、楊佳嫻、藤井樹、高翊峰、曾琮琇、李崇建、王聰威等人,紛紛由此躋身出版市場,更有不少人在文學獎嶄露頭角,這顯示網路文學社群慢慢成為文壇主力。學者李翠瑛認為,鯨向海崛起的過程具有新世代詩人從無名小卒到出名詩人的典型意義。 2001年秋季《乾坤詩刊》專文介紹〈我們這群詩妖〉。 圖/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讀你的詩集,感覺你讀過我」:鯨向海的網路詩 鯨向海在2002年獲得明日報網路文學首獎,網路之外,他在平面媒體也有所嶄獲:除了「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詩路年度詩獎」,也在各大報副刊與詩刊積極發表作品,不僅同時遊走網路雲端與平面媒體,還能在艱困的紙本書市場中出版四本詩集,其無名小站的個人部落格在未關閉前瀏覽人次已破百萬人,個人臉書目前則有超過二萬七千名粉絲,是出版社少數會主動找上門洽談詩集出版的「明星」詩人。 鯨向海獲得第一屆明日報網路文學獎。 圖/國立臺灣文學館提供 鯨向海是一個有意識將自己經營成網路詩人的作家,詩作風格的辨識度極高,因為他的作品誕生於網路,所以很擅長使用網路語言,故能獲得網友高度共鳴,難怪會有粉絲向他告白:「讀你的詩集,感覺你讀過我」。而在題材的開拓上,他也勇於挖掘各種可能性及探觸禁忌,例如同志情慾、生活瑣碎、猥瑣不雅之事,由於書寫題材的廣泛多元,使得他的讀者廣佈各個群體。 〈徵友〉這首詩,便很能代表鯨向海和那個孕育六年級詩人群的網路世代: 我二十四歲。 趨近於楊喚詩裡白色小馬的年齡 未曾有過曠野一般的順風時刻 沒有陽光的字跡,潮濕而多霉菌 缺乏修改的血型 屬於曆書上未被拆封的星座 無信仰,眼睛有神 鏡子裡是最陡峭的胸膛,標示著 無數重點的夢 腳毛過長在西北雨的台北街頭 潦草的臉闊在失去候鳥的黃昏 充滿神諭的嚮往水流,以及 溜冰場的雪祭 曾經在一首詩中遺失了性別 初吻獻給一顆沒有方位的星星 實歲二,虛歲一百二十 寂寞的年輪運轉不休 多年來,原來是走錯了星球 今在此沿海岸線徵友 你鋒芒而來 我將粉身而去。 這首詩以優美的語言描述詩中的第一人稱,年二十四、無信仰、眼睛有神,但詩中卻吐露百般寂寞,並公告渴盼與人成為朋友,在網際網路發展之初,人們在BBS站台上只是一名ID,此帳號被後經常只能透過文字自我表述,那個年代還沒有數位相機的發明,相片也尚未數位化,一切都只能透過文字想像,更沒有MSN和Facebook。 又例如〈淡季〉: 兩個人行走在MSN的曠野 (忙碌)(離開) 無聊感傷的念頭,一前一後(外出用餐) 在那一天相遇了,在那一天(線上) 變形解體,交換彼此的照片 特意解釋因為所以 有時傳訊較慢,真是對不起……之類的 (馬上回來) 空蕩蕩的山谷,空蕩蕩的播放器 鼻音的,寂寞的召喚 (通話中) 毛髮長得特別緩慢 某松針般的觸鍵,雪意以及五點鐘 (忙碌)(離開)(馬上回來) 此刻最好的回應….. (顯示為離線) 這首詩使用MSN通聯過程中的各種「網路狀態」入詩,例如「忙碌」、「外出用餐」、「馬上回來」,網路語言的並陳與大量羅列,使此詩充滿後現代特色,反映出一種現代人的空虛之感 網路是鯨向海詩作的原生環境,因此寫作時充滿高度的遊戲性和瞬間詩意,內容亦與網路使用者的口吻、語言貼近;而他除了埋首經營網路文學外,也在各詩刊留下創作痕跡,可以說是一位多產的詩人。雖然內容有大半都是小事,卻也經常令人張大眼睛觀之,透過網路即時性的傳播,很快地便建立了自己的風格屬性。 本文由「讀書人/特別企劃」授權全文轉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