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記得那些經過無數小朋友屁股所摩擦到發亮的磨石子溜滑梯?還有鄉下院子裡祖孫三代乘涼的磨石子桌椅?小學生洗手台?廟裡拜拜用的供桌?……
前年冬天,我在大稻埕尋找繼「台北故事館」的下一個作為推廣古蹟再利用的基地。一個大藍天的上午,我第一次與迪化街一段207號這棟老房子見面。
還沒踏入一樓,就被門外騎樓地面上一幅相當現代的「蜜蜂」圖畫所吸引。畫裡的蜜蜂很快樂的從綠葉中的白花採蜜,深具童趣性的幽默。當時我還弄不清楚這張圖是用什麼顏料畫的。接著推開大門,一樓地面直直躺著一幅約480公分的「老山高麗參」畫作,色彩繽紛,線條細節擬真,就像一幅水墨工筆畫,加快跑上二樓,果然第三次的驚喜出現在眼前──一串活生生的葡萄占了全層三分之一的空間,在綠葉陪襯下圓滾滾的葡萄好美。葡萄下所加的英文字「GRAPES」顯示六十年前屋主的洋派,相當有趣。這時候我發現從進入房子,我的視線未曾離開地面。
回神過來,請問那位帶我看房子的先生:「這三幅畫是誰畫的?怎麼保存得那麼好,沒有退色?」對方儘量壓抑住「你真沒水準」的神情,淡淡說「那幾幅畫不是畫的,是磨石子。」奇怪哩?磨石子我知道呀!就是那夏天在它上面光著腳走感覺涼涼,在它滑溜溜面上打彈珠的地面不是嗎?它在台灣很普遍,我生長的香港或東南亞也有。此刻我才抬起頭從地面往上看。可不是?全棟房子的地面、牆面,甚至三道樓梯,都以不同顏色和設計的磨石子打造,站在旁邊那位先生補充說:「2009年這棟房子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理由之一就是它這些稀有精湛的磨石子工法。」磨石子地面、牆面倒不算太稀奇,令我驚豔的是磨石子怎麼變成那三幅精緻的畫作?就在那剎那,我心中許下一個承諾:假如我有緣擁有這棟房子,我必須把台灣磨石子藝術所給我的震撼與社會大眾分享。
時間快速前轉,三個月後我如願成為迪化街一段207號,這棟1962年建造美麗房子的主人,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今年四月「迪化二○七博物館」在此成立,其使命為透過展覽和藝文活動推廣老房子再生的理念。
策畫開館的第一檔展覽期間,幾位以前一起經營台北故事館的工作夥伴們建議各展覽主題,當「台灣磨石子」主題出現,我頓時回到一年多前與房子初次見面那一天的感動,便毫不猶豫的決定把我們第一檔展覽獻給那老建築工法「磨石子」,讓大家透過特展認識它的技術,欣賞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向那一群沒沒無名,現已凋零的磨石子工匠們致敬。
就這樣,我們的策展團隊花了大半年跑遍台灣,從十一個縣市找到兩百多件精美且具代表性的磨石子作品。雖然作品都嵌在各地面、牆面上,無法運到我們展場,但我們把它們以靜態和動態拍攝下來,分析整理,分門別類,讓大家可細細欣賞。另外我們也找到一些老師傅,從他們口中記錄下磨石子工法的材料,施作過程。透過「無所不在的藝術——台灣磨石子」特展我們希望把磨石子的各面向做一個完整的報導。
原來磨石子雖然發源於義大利,日治時期引進台灣,但將它發展成如此精細的圖畫是台灣工匠們的創意與智慧財產。我們看到圖畫上分色處似一條很細的銅線,其實它是約一公分多高長長的薄銅片,由工匠用手彎成不同角度、形狀,直立地嵌在半乾水泥上,等於在不同色塊之間建一道一公分高的長圍牆,再以調成不同顏色的水泥和碎石把各區塊填滿。我最愛蹲在我們館內地上,閉起眼睛去觸摸那三幅磨石子畫作,難以想像由水泥、銅圍牆和不同色塊所組合的作品,居然好像在摸一張紙——完全摸不出質材間高低不平或區隔的痕跡。老師傅們都跟我們感嘆「現在做不出來囉!」
磨石子的最流行期是1960-1980年代,在經濟尚未起飛,外來物資缺乏的台灣,磨石子替代了瓷磚、地毯的功能。當時工匠們就全靠磨石子呈現高難度、精準的重複性幾何圖案或讓華麗龍與鳳滿地飛翔。相較之下,我們現在隨意可買的地磚、地毯反而顯得十分平凡。
相當有趣的是,從我們特展所整理出來兩百多件磨石子作品,可看到那年代的美感和時尚感。房子主人透過磨石子盡情把自己的幻想,自己最愛的物品作成圖案,在店或家裡留下永遠的紀念品,包括最傳統的花、鳥、動物、吉祥字句、民間故事,甚至撲克牌、棒棒糖,無所不有。我最喜歡的是一位屋主把當時最夯的NIKON F系列相機以磨石子做成他店前地面大招牌。翻過一張又一張的磨石子圖案,好像在六○、七○年代到朋友的家作客,體驗主人生活的一些角落,從冰涼涼的磨石子作品,感受到散發出的溫暖。
與大家分享磨石子所代表的藝術價值之外,我們的特展也引導大家回到童年,重溫一些與磨石子有關的共同記憶。大家可記得那些經過無數小朋友屁股所摩擦到發亮的磨石子溜滑梯?還有鄉下院子裡祖孫三代乘涼的磨石子桌椅?小學生洗手台?廟裡拜拜用的供桌……迪化二○七博物館開館後的第三個月,參觀人數已超過兩萬,每一天在館內最常聽到的驚叫聲就是:「我老家也有磨石子呀?怎麼以前沒有注意到?真可惜房子拆了,磨石子也不見了。」是的,最令人心疼的是磨石子不如其他收藏品可搬運,它們絕大多數附屬在建築物上,與房子成為連體嬰分不開,房子沒有了,磨石子當然就消失。
「無所不在的藝術——台灣磨石子」特展除了跟大家一起懷念過去一段台灣非常特別的建築史,也表達我們一份期待,希望年輕藝術家們對磨石子藝術以傳承的情感去呵護它,並透過創意給它新生命。
我們展覽將在今年12月10日結束,歡迎大家免費參觀,同時來看看大稻埕老房子有多麼的美。
●「無所不在的藝術──台灣磨石子」於迪化二○七博物館(台北市迪化街一段207號)展至12月1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