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市7月底測試「自動駕駛小巴」實驗上路到「機器人25秒寫完新聞」,日新月異的科技令人擔憂未來人工智慧(AI)是否會衝擊人力市場。民進黨立委蘇巧慧10日出席高峰會時談到,人工智慧將取代勞力密集度高、缺乏人手的產業,例如,公車駕駛。但藝術、創作產業,7Starlake副總經理王建富認為,目前AI仍無法取而代之。北市30日於信義路公車雙向專用道進行「無人小巴測試」,台北市長柯文哲更表示未來打算用做接駁巴士;另外8日九寨溝強震,大陸官方所公布的完整資訊,就是用機器人寫稿,只要輸入震央、規模等重要參數,機器人前後只花了25秒即完稿。
未來人力需求難道將慢慢被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只能如溫水煮青蛙般被迫淘汰?立委蘇巧慧表示,其實現在很多需要勞力需求的工作內容單調、勞力密集度高,年輕人往往不願意應聘,造成產業年齡斷層。她舉例,像是客運業的駕駛人數有限,業界出現找不到駕駛的情況,可能第一階段就能夠靠AI來幫忙。
「AI不會成為下一個周杰倫、五月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蘇巧慧指出,像是影視、音樂等藝術創作產業,她不認為有那麼容易被取代!對於情感的抒發、進而創作,若人工智慧要達到這樣層面的技術,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王建富補充,「台灣教育還是走科舉制度模式,分數至上的觀念,但孩子在美學、文學方面的能力才是AI無法取代的,AI創造不出第二個瓊瑤、周杰倫。」而且,不同生活環境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回應方式。AI不能達成各地區民眾回應的一致性。
如何面對未來的AI產業,蘇巧慧強調,「台灣的年輕人在新創方面欠缺多元能力。」不管是台灣業者或是任何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專業與定位,想要做出一個成功的產品絕對不能只依靠單一能力,除了專業技術,還要會行銷、包裝、業務等,所以集結各個領域的人才,未來發展才有可能性。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