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美國興起一門生意─將一道菜的各種材料與調味料包裝成盒,送至府上,讓你也能像大廚一樣輕鬆上菜。 打開食材盒,�堶惜ㄔu有比例正確的食材,還附上一張插圖精美的食譜卡,帶領你一步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算你的廚藝只是普通,在一個小時內,你也能煮出一頓足以貼上社交網站贏來讚賞的晚餐。
食品業分析諮商公司Technomic Inc.推測,如果按照目前的推廣速度發展,美國「便利食材包」市場在未來十年可能成長至五十億美元(約新臺幣一千五百億元)之多。
美國食材配送公司「藍圍裙」(Blue Apron)指出,他們每月配送出八百萬份食材包,但公司執行長薩茲伯格相信市場仍有極大的拓展空間。
有的分析家認為,食材包具有泡沫化的典型特徵。他們指出,在第一波科技熱潮時,美國一個月有四十家生鮮宅配網路電商成立,但現在這些行號都已經隨著泡沫消失無蹤了。
也有人認為這一波商機不同。食材包就像冷凍食品和微波爐,這樣的新創意最後很可能會徹底改變居家烹調方式。
在這個便利至上的數位時代,食材包或許來得正是時候。講究的餐廳菜肴、有機農夫市集與美食節目,無一不養刁了消費者的舌頭。精緻的食材包與充滿創意的食譜,恰好吸引了有興趣嘗試新食譜卻又無暇採買的消費群。
研究飲食習慣的雅波特指出,把冷凍食品加熱難以帶給人成就感,對於千禧世代尤其如此,但年輕世代認為便利食材包能夠教導他們烹飪,提昇信心,還能豐富他們社交對話的內容。
知名飲食作家波倫也認為,便利食材包是飲食文化正面的發展,帶給民眾非常寶貴的經驗。
看準了這股風潮,曾任《紐約時報》美食專欄作家的畢特曼在二○一五年離職,加入一間專門配送素食食材包的公司。他們第一次出貨時,只送出九十三盒食材。而一年之後,他們一次必須配送數以萬計的食材包,而且在洛杉磯與紐約都成立了出貨中心。
凱利原本是舊金山知名餐館大廚,後來加入食材配送公司,設計食材包食譜。光是二○一五年,她就寫了四百五十則食譜。她的公司每月大約配送十五萬套食材,一套包括三道菜(二至四人份),價格從十一塊四毛九(約新臺幣三百五十元)起跳。她坦承,這個價錢不算便宜,但算上省下的時間成本,還是有許多客戶覺得值得。
美籍越南飲食作家阮氏,則對於食材包抱持反面的立場,她認為便利食材包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也無法提供尋找材料、探索市場的樂趣。她指出,做菜是社會學活動,就連與超市收銀員閒聊兩句,她都能從中獲得生活樂趣。
專研飲食歷史的夏比洛也指出,從更深的層面而言,食材提供了烹飪的精髓意義,吃下親手按照家族傳統所做的菜,是人類飲食情趣生活的基礎,用食材包做出的菜肴缺少了家族情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