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來台,除配合Case-Shiller指數產品外,也發表演講,闡揚敘事經濟學。不過談到對台灣經濟的建議時,大師只對房地產略表意見。
這也難怪,席勒是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大師可能自認當年3/24於Project Syndicate的一篇專欄The Right Way to Do Stimulus中,已提出可資參考的答案,不必贅述。
該文中,席勒除強調應提高政府支出規模外,特別點出「企業對新廠及設備投資不足,所增加的就業有限,主要是因為民眾消費不夠,或預測消費不足,使經濟無法全速運轉(full tilt)」。只是不知蔡總統在接見席勒之前,有無熟讀其有關的論述?否則為何不藉機吹捧前瞻建設,請大師促銷一番?
縱然蔡席會談(非蔡習會)迸出火花,但是誠如拙文「前瞻不應只是形容詞」所指出,在當前環境,政府增加支出,甚至舉債因應,都不為過,但應慎選項目,才能同時培養子孫還債的能力。絕不是只把「前瞻」當形容詞,在思考建設項目時絲毫未用Foresight research的方法,如此不僅有損前瞻之名,也不會增加企業與民眾的信心。
台灣常年貿易順差,每年均在GDP 13~15%左右,而累積的外匯存底更占GDP 82%,均可說是舉世無敵。但貿易順差也反映在超額儲蓄,美國2017匯率報告在抨擊順差國時,均批評此等國家消費及投資不振,這種說法符合學理,也點出我國的困境。
所以,中華民國除應「真正」做一些「前瞻」建設外,也要正視席勒前文所提企業投資不足、民眾消費欠缺力道的現象。
行政院主計總處在預估今年超額儲蓄(儲蓄超過投資)時,認將達到GDP的13%,只比去年13.7%(2.4兆)略低,但家計單位不消費,企業憚於投資,會造成整體動能減緩,是不可輕忽的現象。
企業不投資,也許是因為法令過時,也許是五缺所致,但更多的應是兩岸因素形成政治環境的不安定,這一點已上綱到總統的智慧,暫且不論。然而民眾消費不足,在利息偏低時仍埋頭儲蓄,就有政府可以著力之處。
近半年,遇到餐廳的經營者,率多埋怨來客數減少、消費額降低;碰到的公益慈善團體,也都驚覺各方捐款有氣無力。箇中原因,一例一休及退俸改革,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不少人反對一例一休,也有人不滿退休金遽減而「如影隨形」,其中固有其個人立場與利益。但如站在國家經濟發展角度言,在一個長期順差、超額儲蓄的社會,基層人員失去加班機會、老闆唯恐勞檢受罰而放棄訂單、退休人員收入突然減少三成、加上暴增的房屋稅、地價稅,從而緊縮消費行為,可以想見,也符合席勒2013年宏文中所描述的現象。
或許有人問:收入少一點,會影響消費或愛心捐款嗎?不一定,但大家如不健忘,2011年1月中媒體報導有一位蔡英文女士曾說:「過去將十八趴利息捐做公益,但不再領取十八趴後,較沒能力捐給社會機構了。」可見收入的減少或預期減少,的確會影響消費或捐款行為,這是個人小事,累積就是國家大事。
近日政府宣示公教人員加薪,雖然有人做政治解讀、也抵不上退撫公保提撥的增加,但至少勉強支撐消費力;至於宣示解決五缺,也算略顯鼓勵企業投資的誠意,惟仍需更積極的作為。
當然政府自己花錢時,更要真正前瞻了解未來社會需要。在無人駕駛共乘經濟即將到來的時代,還在補助蓋停車場嗎?很不幸,前瞻預算下還要蓋四萬個車位。
(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