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十八個月的工期, 「減災希望工程」在花蓮縣所援建的六校,終於全數完工。 慈濟援建全臺二十六所學校老舊教室及場館,從預防、減災出發,
在易受天然災害的臺灣土地,
期盼將災難風險降到最低,讓代代子弟平安成長。
十月二十四日一早,花蓮縣國風國中的校門口和往日有些不同,一臺臺校車陸續抵達,穿著童軍服的童軍團學生,與老師們忙進忙出,接待來自明義國小、中原國小、佳民國小、化仁國中、玉里國中等五所學校師生及貴賓。
一掃多日陰雨綿綿,在藍天白雲晴空下,剛完工的國風國中教學大樓,顯得更加明亮雄偉;而慈濟基金會援建花蓮六校「減災希望工程」校舍捐贈暨聯合啟用典禮,在這熱鬧的氣氛中展開。
●
典禮開場,由明義國小的藝術才能班師生帶來弦樂表演,旋律輕快的《綠袖子變奏曲》,隱含著一分深層的意涵與感恩。
明義國小弦樂團李柔羚老師分享,《綠袖子變奏曲》是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所做,他所任職的英國聖保羅女子學校,為了管弦樂團而建置隔音工程,霍爾斯特寫了四個樂章來慶祝完工、向校方表達謝意,《綠袖子變奏曲》就是其中一首。
這個場景距今剛好一百年,對明義國小的師生來說,這首曲子也有相同的意義。
慈濟基金會為明義國小重建一棟五層樓的藝才大樓,其中包括藝術才能班三至六年級的教室,以及演藝廳、舞蹈教室與多達二十二間的個別練習教室;今年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也安排在這棟嶄新的大樓內學習。
明義國小校長吳惠貞說:「除了考量安全性讓家長放心,也期待新生和這棟樓成為生命共同體,讓愛心與安全建築的觀念在他們心�媯猼煄C」
軟弱地層 階梯塌陷如波浪
緊接著,在去年全國賽事拿下第一名的國風國中直笛隊上臺,在帶隊老師周宜蓁的指揮下,完美演出將在十二月參加花蓮縣賽的曲目《D小調交響曲》第四樂章。
國風國中是一九六八年臺灣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第一批設立的學校,創校四十九年來孕育近三萬位校友。在少子化的現代,它是花東地區班級數、學生數最多的學校,目前全校有近一千五百位學生。
國風國中校長鍾宜智,也是該校第十八屆的畢業生。他回憶就學時最感困擾的,就是遇到雨季或颱風天,教室淹水的高度有時超過小腿肚,在一樓的學生們,甚至常常坐在水�堣W課。
學校建築在填平的稻田與沼澤地上,難以避免淹水;軟弱的地層帶來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歷年沈陷量累積已超過五十公分,幾年前,當師生穿越某些一樓的樓梯間,不小心還會撞到頭;後來只好封閉一樓教室,充作儲藏空間。
走在一樓走廊,牆面歪斜龜裂,幾步就有一組紅色阻尼器支撐梁柱,令人怵目驚心。剛升九年級的學生周芷彤,形容舊教室就像隨時要塌下來,連階梯都不平均,走上去感覺像是踩在波浪一樣。
這樣的場景,讓慈濟基金會營建處主任林敏朝感到不可思議。建築物的重量不均,沈降量也並非平均,當某處較重、下陷程度也較大,從外觀就能看出高低落差的程度,更難以想像這樣的學校就位於花蓮市中心,長期未能翻新。
其實學校一直都在爭取改建經費,國風國中前任校長吳碧珠,任內八年,無時無刻不為學校擔心,特別是花蓮頻發地震,若強震發生在白天,後果難以想像;「有時候夜�媯o生地震,心想如果學校倒了,就有經費幫我們改建了。」
吳碧珠無奈地說,重建款項初估超過兩億,以縣府財政及安排重建的學校順序,可能得等十年以上。
資金不足 學校重建苦無援
配合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推動,臺灣大量興建學校,多為「摺版屋頂教室」,開窗率大,走廊沒有柱子;這樣的設計利於建造,加上當時並未有防震的概念,有許多結構弱點,如呈現倒L型的懸臂走廊,梁柱極細,容易產生短柱效應,造成建築物底層塌陷。
另一種常見的舊學校建築,則是狹長的教室群,通常僅有一至兩層樓高,外觀貼滿白色長方形磁磚;建築設計與前者大同小異,僅是柱子增多,但鋼筋強度仍未加強,有時還會將鋼筋末端留在牆外,方便日後銜接使用。
會採用這種建築,多是因為資金不足,方便日後加蓋;最底層的教室往往最老舊,成為「老背少」建築。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西部斷層帶沿線學校幾乎無一倖免,全臺數百間學校當場倒塌或成危樓;由於東部震度較弱,所以許多老背少教室至今仍繼續使用。
臺東縣復興國小校長林鴻祥就指出,學校陸續申請經費加蓋,分為三期進行建設,最老舊的教室超過五十年,更不是鋼筋混凝土一體成形的建築。
花蓮縣玉里國中總務主任張長壽,也指出過去校內曾有老背少校舍,被地震震到上下錯開,變成危樓。
老舊校舍耐震力不足,從地方到中央都非常清楚;如何把握有限的經費進行改造,著實讓各方傷透腦筋。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主任祕書林明輝指出,政府部門在九二一地震後進行全臺校舍總體檢,補強耐震力不足的校舍,八年來投入四百七十億新臺幣,但杯水車薪,無法滿足所有學校。
光是花蓮縣內的一百二十五所國中、小學,被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議重建或補強的校舍建物,即有兩百多棟。
透過擴柱、鋼筋混凝土翼牆、剪力牆等方式補強,比起重建學校,僅須花費約十分之一左右的時間與金錢,但仍有學校無法因此達到規定的耐震係數,僅能排隊等候重建,少說十年、甚至二十年後才能如願。
慈濟伸援 減災工程啟動
證嚴上人不捨臺灣子弟在不安全的環境中學習,自二○一四年起進行「減災希望工程」,與各縣市政府合作,分別在屏東、高雄、臺東、花蓮、苗栗等地,進行二十六所學校援建;這是慈濟基金會繼「九二一希望工程」後,最大的校園援建計畫。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說明,臺灣容易受到地震、風災、水災影響,減災工程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不要等到災害發生才來救災,而是防範於未然。
慈濟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表示,慈濟進行減災工程時,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但是上人的態度始終堅定。顏博文說:「孩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讓孩子有安全學習的環境,十分重要。」
「安全、環保、機能、人文」,是慈濟建設的四大原則,而這次重建的項目是學校、目的是災害預防,特別注重防震的能力。慈濟基金會營建處組長胡勝勇說明:「政府規定一般建築的安全係數是一,但慈濟針對援建學校要求的安全係數是一點二;如果附近有斷層帶,在建築強度上還會再提升。」
每間學校以綠建築規畫,設置雨水回收系統,用來灌溉與清洗廁所,並考量通風與日照來設計建物。
以花蓮縣玉里國中多功能活動中心為例,建築師黃建興指出,學校鄰近鐵路,噪音一直是個困擾,於是轉移體育館的方向,讓舞臺側面可以屏蔽噪音也能擋強風;而南北向大面積開窗,屋頂也設計天窗,利用熱對流的方式加速散熱,就算不裝冷氣也不會感到悶熱。
除了要求硬體品質,慈濟基金會還有一批專業的建築委員作為無給職顧問,每月走訪學校,確保施工內容與設計圖相符,並協助解決施工期間遭遇的難題。
資深建築委員王明德,從三十三年前花蓮慈濟醫院建設時,即義務提供專業意見。「愈高的地方就愈容易輕忽,所以我們會登高檢查工程品質。」儘管年事已高,身體依舊硬朗,他不時穿梭工地,與拿著設計圖的營建處同仁到處爬上爬下,確保每項細節都有符合慈濟的施工標準。
王明德笑說:「自己公司的工地,反而還比較少去看,畢竟已交給孩子跟員工;而慈濟的建築每個都去看,這分自費自假的建築委員工作,比較像是正職。」
慈濟的建築委員們,都像王明德一樣,是很有愛心的實業家,把這分志業看得比事業來得重。協助減災工程品管的十多位建築委員,有人是音響專業,看到音樂廳完工卻沒有設備,學校還要等到隔年申請預算後才能發包,就自掏腰包添購。
也有建築委員經營布幕公司,看到學校有需要,現場丈量尺寸送來;或有一些學校重建後非常漂亮,操場卻破舊不堪,幾個委員立刻合資協助重整,讓整間學校煥然一新。
夢想起飛 偏鄉子弟發揮潛能
減災工程所援助的學校,多位於偏鄉,除了興建一般教室,也會針對學校重點發展而建設。
如臺東縣知本國中,是臺灣舉重選手的搖籃,很難想像學生之前練習的空間及宿舍,都是利用近五十年歷史的舊教室改建。慈濟基金會援建舉重練習空間,學校將它取名為「夢翔館」──期盼孩子在更好的環境下練習,朝著夢想前進。
今年夏天啟用的夢翔館,有舒適的宿舍、完善的重訓室及舉重地板,如今也成為縣內舉重比賽的舉辦場地。
而花蓮縣化仁國中成立十八年來,師生們一直期盼能有遮風擋雨的運動空間及集會場地。其實學校原本規畫了相關空間,但施工前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預算被緊急徵調使用,那處空地只能放任雜草叢生。
擔任原住民舞蹈隊教練的吳德煥,是阿美族部落頭目,他分享:「早期沒有室內空間,學生們練習都很辛苦,人家還不相信這樣能拿全國第一名!」
校舍啟用典禮前連續下雨,學生忙著排練表演,吳德煥說:「要是沒有場館,還真不曉得怎麼練習,很感謝慈濟的伸援。」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表示,樂見孩子們在不同領域中發揮潛能;他說明,慈濟援建學校,是從三個角度出發:一是學校的硬體需求,二是學生的多元發展,三是人才培育。因此進一步推動「新芽2.0」獎助學金計畫,除了延續清寒助學、新芽獎助外,也獎助未來就讀慈濟大學及慈濟科技大學的學生發展潛能。
施工期間,慈濟盡量保留樹木,除了愛惜自然,另一個原因是與教育息息相關,蔡炳坤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些會成為孩子未來的記憶點滴。」他強調:「『人文校園,讓愛延續』,是我們對各校最大的祝福。教育孩子的責任,還是得靠師長的努力;期待學校能夠適性揚才,在提升學業表現的同時,更要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
學校再次乘載了孩子們的夢想,而慈濟盼望種下愛的種子,孩子們能將善與愛延續,為社會盡一分力量,幫助需要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