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7-12-01
容許一些「這樣做我開心」的事情
偶爾自私
尊重這個字的英文很有意涵「Respect」,裡面有兩個元素「Re ─Spect」,Re是一再重複的意思,Spect是注視、檢查的意思,對什麼東西你會一看再看、一再檢查?一定是重要的東西,所以在英文裡,尊重意味著,對這個重要的東西,我要一再檢查,表示我的關注與在意。
尊重自己,也就是一再照看自己,檢視自己,是向內關注而不是向外投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會在生命中某個時間點,突然發現自己所有付出都是一場空,突然為自己很不值,最明顯的就是女性的空巢期,或是男性退休後,都會湧起這種失落,因為,所有的焦點都是向外的,都放在別的人、別的事情上,驀然回首無限委屈,一切真是不值呀!
你選擇了這樣對待自己
跟外界一切無關
諮商心理學博士楊明磊說,尊重與不尊重都是自己選的,如果你在尋找一個被尊重的感覺,也就是說同時存在一個不被尊重的自己。事實上這些概念,不管是愛自己,尊重自己,保護自己,傷害自己,基本上都是假設有兩個自己在拔河,但說回來都是自己,是你選擇了這樣對待自己,跟外界一切無關。
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覺得別人不夠重視自己,不夠珍惜自己,那麼必定是我們先內在先執行了這個不重視與不珍惜的意念,然而最令人們痛苦的,不是別人的眼光或是自己的意念,卻是內在第三個我的嘮嘮叨叨。
楊明磊說,「這個概念裡面有三個我,除了想尊重自己跟不尊重的那個自己之外,還有一個旁觀的自己,是這個旁觀的自己在做旁白、在評斷:我怎樣是尊重自己,我怎樣是不尊重自己,A自己打B自己,然後C自己在旁邊下評論,這叫做對自己好還是對自己不好呢?是誰負責給予尊重,是誰需要得到尊重,又是誰認為這稱之為尊重,要分清楚是哪個自己在主導,這還是跟你思考的起點有關係。」
尊重更多意味著
容許自己給自己多一點
怎樣才能讓人更心安理得過生活,能夠不討厭自己或自責?楊明磊回答:「尊重的對面可能是自我責備,所以容許自己做一些偏向欲望的東西,例如過去做這些事情可能會批判自己自私,但現在就要容許自己自私,尊重更多意味著容許自己給自己多一點,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物質。」
當我們尊重身邊的人,通常代表著更多的容許,任對方依照他自己的意願去做,「把我對你的這個行動的喜歡或不喜歡放到一旁,我喜不喜歡不重要,你喜歡就好,也就是尊重對方自由表達意願,反過來看,對自己尊重就是容許自己表達自己的意願,容許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行動。」
試想我們想對別人表達尊重時,首先態度就會表現得很有禮貌,楊明磊指出,禮貌代表的就是保持適度的距離,但我們對自己卻並不會這麼有禮貌,通常批判自己最嚴厲的就是自己,同樣的話語、責備,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在別人身上使用,但卻會用在自己身上;往往我們大方地給予他人讚美與寬恕,卻對自己吝嗇至極,一點好評都不肯給,我們的眼睛永遠望著別人的光亮,像飛蛾撲火般追去,不斷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卻不肯退開一步,好好看看這個自己,是不是其實還滿不錯的?
很簡單的標準
做這件事情是為我自己
楊明磊分析,尊重自己首先要瞭解「自己想做什麼,並且為什麼要去做這些事」,怎麼去分辨做這件事情的這些標準,是因為要符合自己的身分角色,還是自己真的想做的?楊明磊回答:「很簡單的一個標準,就是做這件事情是為我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是做了我自己會開心舒服,這個標準用以前的語言來說,就是『自私』,這件事情可能不是我這個角色應該做的,或者是別人不贊成的,可是我還是容許自己去做。」
這個名之為「自私」的行動中,包含兩個層次,首先是「我願意」,再來是「別人不喜歡或是不願的,我也照做」,這兩個層次加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個容許自己自私一點的尊重。
「每個人都有自私一點的時候,跟願意配合別人認識犧牲奉獻的時刻,沒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大愛或自私,所以為什麼不能容許自己偶爾自私呢?」
有沒有經歷過一些事情,是當初你做的時候很後悔,或是很自責,或是別人不喜歡,但事過境遷回想起來,你很慶幸當初有這麼做的?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歷,就是符合上述兩個層次的行動,請把這樣的記憶複製到往後的人生中,就可以逐漸找到尊重自己的力量。「如果你願意挑戰輿論的極限,一次兩次之後,你的信心就會增強,發現沒有人會因為你做了這個決定,做或不做某件事情而死掉的。」
困住你的永遠是自己
而不是別人
輿論其實是自己的錄音機,罵你的人只罵了一次,但你回家會反覆聽十遍,覺得輿論的力量很大,「輿論只講過一次,剩下九次都是你自己錄回家放給自己聽的,你的痛苦是自己複習的結果,一個眼神重播一輩子,這些早就已經跟對方沒有關係了,都是你一直在重新溫習,逼自己一次又一次回到那個情境與情緒中。」
除了人體影音錄放之外,楊明磊說還有另外一個我們也很愛做的事情就是「栽贓」,「你認為『別人』會這樣想,但其他人到底怎樣想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就先認定了『別人』會做這樣的想法。但『別人』到底在哪裡,不知道,事實上是你先把自己罵一頓,然後說是別人講的、想的,困住你的永遠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像身上有個傷口,明明知道摳了會痛,但還是忍不住要一直去摳,「因為這裡面有樂趣,有個小小自得其樂的空間,傷口會痛可是摳的時候很好玩,很多人講起自己的不幸、被打壓被欺凌時,是隱隱帶著興奮的,這是活著的樂趣,贏得道德高度。」
這些戲碼看起來似曾相識嗎?你還是要活在內心的小劇場理贏得悲情的道德高度嗎?把這些自己幻想出來的苦當作活著的樂趣嗎?還是要退開一步,一再審視這個名為自己的生命,開始看見自己的好,開始尊重自己,開始容許自己自私一點,多一些我願意?尊重與不尊重是自己選的,楊明磊把選項都攤給你了,接下來的舞台是屬於你的。
楊明磊博士Profile
•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
• 世界華人性學家台灣分會會長
• 中華心理諮詢師國際協會副理事長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3期/ 1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