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從哲學看見自己_楮士瑩╱你都不相信自己夠好,別人又怎會相信你

每週 一 出刊.2017.12.11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特別企劃╱容許一些「這樣做我開心」的事情
社長隨筆_徐瑞娟╱對應外境的實修場
從哲學看見自己_楮士瑩╱你都不相信自己夠好,別人又 ...
︳免費講座︳12月28日∼開啟幸福「心」對話(信義誠品 ...
特別企劃 

特別企劃╱容許一些「這樣做我開心」的事情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7-12-01

容許一些「這樣做我開心」的事情
偶爾自私

尊重這個字的英文很有意涵「Respect」,裡面有兩個元素「Re ─Spect」,Re是一再重複的意思,Spect是注視、檢查的意思,對什麼東西你會一看再看、一再檢查?一定是重要的東西,所以在英文裡,尊重意味著,對這個重要的東西,我要一再檢查,表示我的關注與在意。

尊重自己,也就是一再照看自己,檢視自己,是向內關注而不是向外投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會在生命中某個時間點,突然發現自己所有付出都是一場空,突然為自己很不值,最明顯的就是女性的空巢期,或是男性退休後,都會湧起這種失落,因為,所有的焦點都是向外的,都放在別的人、別的事情上,驀然回首無限委屈,一切真是不值呀!

你選擇了這樣對待自己
跟外界一切無關

諮商心理學博士楊明磊說,尊重與不尊重都是自己選的,如果你在尋找一個被尊重的感覺,也就是說同時存在一個不被尊重的自己。事實上這些概念,不管是愛自己,尊重自己,保護自己,傷害自己,基本上都是假設有兩個自己在拔河,但說回來都是自己,是你選擇了這樣對待自己,跟外界一切無關。

這也意味著,如果我們覺得別人不夠重視自己,不夠珍惜自己,那麼必定是我們先內在先執行了這個不重視與不珍惜的意念,然而最令人們痛苦的,不是別人的眼光或是自己的意念,卻是內在第三個我的嘮嘮叨叨。

楊明磊說,「這個概念裡面有三個我,除了想尊重自己跟不尊重的那個自己之外,還有一個旁觀的自己,是這個旁觀的自己在做旁白、在評斷:我怎樣是尊重自己,我怎樣是不尊重自己,A自己打B自己,然後C自己在旁邊下評論,這叫做對自己好還是對自己不好呢?是誰負責給予尊重,是誰需要得到尊重,又是誰認為這稱之為尊重,要分清楚是哪個自己在主導,這還是跟你思考的起點有關係。」


尊重更多意味著
容許自己給自己多一點

怎樣才能讓人更心安理得過生活,能夠不討厭自己或自責?楊明磊回答:「尊重的對面可能是自我責備,所以容許自己做一些偏向欲望的東西,例如過去做這些事情可能會批判自己自私,但現在就要容許自己自私,尊重更多意味著容許自己給自己多一點,不管是時間空間還是物質。」

當我們尊重身邊的人,通常代表著更多的容許,任對方依照他自己的意願去做,「把我對你的這個行動的喜歡或不喜歡放到一旁,我喜不喜歡不重要,你喜歡就好,也就是尊重對方自由表達意願,反過來看,對自己尊重就是容許自己表達自己的意願,容許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行動。」

試想我們想對別人表達尊重時,首先態度就會表現得很有禮貌,楊明磊指出,禮貌代表的就是保持適度的距離,但我們對自己卻並不會這麼有禮貌,通常批判自己最嚴厲的就是自己,同樣的話語、責備,我們可能永遠不會在別人身上使用,但卻會用在自己身上;往往我們大方地給予他人讚美與寬恕,卻對自己吝嗇至極,一點好評都不肯給,我們的眼睛永遠望著別人的光亮,像飛蛾撲火般追去,不斷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卻不肯退開一步,好好看看這個自己,是不是其實還滿不錯的?

很簡單的標準
做這件事情是為我自己

楊明磊分析,尊重自己首先要瞭解「自己想做什麼,並且為什麼要去做這些事」,怎麼去分辨做這件事情的這些標準,是因為要符合自己的身分角色,還是自己真的想做的?楊明磊回答:「很簡單的一個標準,就是做這件事情是為我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是做了我自己會開心舒服,這個標準用以前的語言來說,就是『自私』,這件事情可能不是我這個角色應該做的,或者是別人不贊成的,可是我還是容許自己去做。」

這個名之為「自私」的行動中,包含兩個層次,首先是「我願意」,再來是「別人不喜歡或是不願的,我也照做」,這兩個層次加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個容許自己自私一點的尊重。

「每個人都有自私一點的時候,跟願意配合別人認識犧牲奉獻的時刻,沒有人是百分之百的大愛或自私,所以為什麼不能容許自己偶爾自私呢?」

有沒有經歷過一些事情,是當初你做的時候很後悔,或是很自責,或是別人不喜歡,但事過境遷回想起來,你很慶幸當初有這麼做的?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歷,就是符合上述兩個層次的行動,請把這樣的記憶複製到往後的人生中,就可以逐漸找到尊重自己的力量。「如果你願意挑戰輿論的極限,一次兩次之後,你的信心就會增強,發現沒有人會因為你做了這個決定,做或不做某件事情而死掉的。」

困住你的永遠是自己
而不是別人

輿論其實是自己的錄音機,罵你的人只罵了一次,但你回家會反覆聽十遍,覺得輿論的力量很大,「輿論只講過一次,剩下九次都是你自己錄回家放給自己聽的,你的痛苦是自己複習的結果,一個眼神重播一輩子,這些早就已經跟對方沒有關係了,都是你一直在重新溫習,逼自己一次又一次回到那個情境與情緒中。」

除了人體影音錄放之外,楊明磊說還有另外一個我們也很愛做的事情就是「栽贓」,「你認為『別人』會這樣想,但其他人到底怎樣想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就先認定了『別人』會做這樣的想法。但『別人』到底在哪裡,不知道,事實上是你先把自己罵一頓,然後說是別人講的、想的,困住你的永遠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像身上有個傷口,明明知道摳了會痛,但還是忍不住要一直去摳,「因為這裡面有樂趣,有個小小自得其樂的空間,傷口會痛可是摳的時候很好玩,很多人講起自己的不幸、被打壓被欺凌時,是隱隱帶著興奮的,這是活著的樂趣,贏得道德高度。」

這些戲碼看起來似曾相識嗎?你還是要活在內心的小劇場理贏得悲情的道德高度嗎?把這些自己幻想出來的苦當作活著的樂趣嗎?還是要退開一步,一再審視這個名為自己的生命,開始看見自己的好,開始尊重自己,開始容許自己自私一點,多一些我願意?尊重與不尊重是自己選的,楊明磊把選項都攤給你了,接下來的舞台是屬於你的。

楊明磊博士Profile
•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
• 世界華人性學家台灣分會會長
• 中華心理諮詢師國際協會副理事長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3期/ 12月號】
魅麗專欄 

社長隨筆_徐瑞娟╱對應外境的實修場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7-12-01

截稿前,剛結束印度朝聖之行,當初只是很單純想去印度看看,沒有任何想法也沒做功課的就出發了。

行程開始導遊只跟我們說,印度跟我們來自的地方很不一樣,請大家只是用眼睛去看就好,請先不要有任何想法,只是去看;另外路邊討錢的小孩,請不要給他們錢。

當我們看過了印度的髒和亂,經歷過討錢小孩的糾纏,內心情緒起伏歷經複雜的變化後,導遊終於開釋了:「那些你們認為的乞丐其實都是地主之子喔,不要給他們錢,是不要他們的父母用這種方法來賺錢,他們應該回學校去念書。各位可能會看他們很可憐很髒很討厭,但請看看,各位沒有給他們錢,他們有任何怨懟的神情嗎?他們依然很開心地跟車上的各位揮手再見!請看看他們的笑容和發亮的眼睛,那是最美的東西!各位不需要同情憐憫,討錢是他們的生活,就跟各位一樣,你們也在生活,每個人都在生活!」

突然間,如釋重負!我們的導遊沙先生像哲學家一樣,幾句話解救了我!剛開始面對討錢的孩子,心中不忍卻又不能做什麼,很糾結,不敢看他們,後來次數多了,起了厭惡之心,只想逃離閃開,卻又對自己這種行為感到羞愧。

是啊!他們只是在生活在工作在演戲,他們盡他們的責任賣力演出,跟我們給不給一點關係都沒有,瞭解了、念轉了,我便可以看著那些討錢孩子的眼睛,欣賞他們的演出,跟他們微笑互動但不給錢,心中無念。當我們離開時,與窗外那些揮手告別的孩子有了真實美好的流動!

沙導遊真是有智慧的人,他讓我們先經歷一圈內在爭戰,再提出觀點,帶出佛陀教義。印度很特別,外境很髒亂、內在卻很清明。但我們總是帶著既定的生活模式、習慣的價值觀,去批判與我們想像不同的人事物,生活的煩惱不正是從此而生的嗎!

我們能只是看而不想嗎?極端的印度,真是老天保留的一塊實修場!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3期/ 12月號】
 
 
從哲學看見自己_楮士瑩╱你都不相信自己夠好,別人又怎會相信你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7-12-01

你是不是也總是看著那些你沒有的,而不是看見你所擁有的。

我剛過四十二歲生日的朋友妮妮,對於想婚但是卻一直無法順利結婚這件事情相當焦慮,也因此向我的法國哲學老師奧斯卡柏尼菲尋求幫助。「你沒有辦法結婚,是因為你沒有交往的對象,還是沒有遇到夠好的男人?」奧斯卡問妮妮。

「遇到的男人不夠好。」

「哈哈!」奧斯卡用手指戳了戳妮妮的額頭,「我看到這裡發生了什麼事。」

「咦?」妮妮顯出困惑的樣子。「不夠好!什麼都不夠好!」奧斯卡大笑,「你的病因很普通,跟大部分的台灣女性一樣,得了一種叫做『我不夠好』的病。」

「不對啊!我說的是,我遇到的男人都不夠好。」妮妮抗議說。「不是這樣的。只有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才會覺得別人也都不夠好。就像照鏡子一樣。」奧斯卡說,「你有沒有想過,從小到大,有沒有誰一直告訴你,你不夠好?你不夠好,所以要更努力,你不夠好,所以不要冀望人生太多?」

妮妮認真想了一分鐘,有點痛苦地說:「有的。」「可以告訴我,那個人是誰嗎?」奧斯卡問。「我的母親。」妮妮回答。

「當然是你的母親。」奧斯卡兩手一拍,笑了起來。「這太典型了。我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很少看到這樣的情形,但是在華人世界,『我不夠好』這種集體的病症卻明顯極了,幾乎十個人有九個半得了這種病。」

照鏡子 滿地玻璃
是你的心也是我的心

於是奧斯卡的處方籤,是請妮妮把這面鏡子帶回家,跟母親對話。一直為著與母親的母女關係所苦的妮妮,隔天在臉書上寫了一篇《母女》的短文。她是這麼寫的:母親的個性急,我大部分則是慢慢來,若能先喝咖啡絕不會先去洗碗!她就會搶先做了她認為我該做但「不做」的事(明明只是還沒)。

我們有時候會進入一種「照鏡子模式」。她毫不自覺動作聲響很大,透露出不爽的情緒,空氣中的氣氛會開始凝結。以前我會閃遠遠,但這次沒法閃,正面與母親直來直往。

母親:「我記得你以前不是這樣,為什麼現在講話變這樣?做服務業的人,不是應該更溫柔更懂得做人嗎?反而妳都沒有!還更兇!」

「我只是不想再忍而已。你看我的樣子,正是你自己的樣子,我是你女兒,你現在正在照鏡子。」我聽到靜默中,母親的玻璃心碎落滿地。我也滿心傷痕。

「媽……你還好嗎?」我溫柔地問。「我沒怎樣!」很堅強轉身毫髮無傷的離去(好像也是熟悉的自己背影)。

靠!這女人令人又愛又恨!可惡!幸好我沒女兒!否則肯定被她氣死!但進而一想,其實如果有女兒也是不錯。

褚士瑩
*國際NGO工作者、公益旅行家
* 中文世界知名的作家,已經出版五十餘本著作,並有多篇文章收錄於各級學校的國文教科書
* 在緬甸北方克欽邦內戰地區推動和平工作遇到瓶頸,理解唯有「思考教育」才能解決衝突的本質,毅然前往巴黎師事奧斯卡伯尼菲,並且成立「亞洲哲學踐行學院(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 Asia)」,在亞洲各國推動奧斯卡伯尼菲的思考教育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3期/ 12月號】
魅麗世代講座 

︳免費講座︳12月28日∼開啟幸福「心」對話(信義誠品)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7-12-01

開啟幸福「心」對話

當你和你的孩子遇到衝突無法溝通時,心裡的O.S.是不是:「真想把你塞回肚子裡!」母親與孩子之間雖是骨肉相連,心卻不一定相通,如何聽得懂彼此的「心聲」,關鍵秘訣是什麼呢?

《魅麗》特別邀請熱情愛笑、家庭幸福美滿的資深媒體人楊月娥,用她「不求回報,以愛為初衷」的生命經驗,與魅麗讀者們分享她用心對話的親子溝通術,以及她與孩子們相處之道。

正值發育期間的孩子們,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提升學習的專注力。小孩挑食或長期外食,容易營養不足或過剩,而牛奶均衡的養分,對幼兒、青少年成長過程的營養補充有很好的幫助,講座下半場將由知名營養師宋明樺分享如何選擇食物與均衡飲食,幫助孩子頭好壯壯、健康滿分!

主講人 楊月娥
●資深媒體人
●三立「健康有方」電視節目主持人

主講人 宋明樺 營養師
●新光醫院營養師
●《健康兩點靈》等節目營養顧問

※主辦單位提供肯邦Viege蔬果洗髮精、醫卡關健樂活機(含膝關健按摩帶)、低周波酸痛按摩機等總價值萬元以上的豐富抽獎禮,會後並提供鮮乳試飲。

【酸痛按摩機】建議售價 9,800元
【膝關節對策包】建議售價 9,680元
【viege蔬果賦活修復工程洗潤組】建議售價2,400元

時間:2017/12/28(四) 晚上7:00-9:00
地點:台北信義誠品旗艦店6F視聽室(台北市松高路11號6樓,捷運市府站2號出口)

※參加禮: 魅麗雜誌1本+瑞穗極制鮮乳1盒※

參加方式:
來電專人報名: 02-2362-6068 (周一至周五10:00-18:30)
或線上報名 :http://www.camelia.com.tw/custom_49486.html

免費入場,因座位有限,需事先報名
講座會後提供統一瑞穗鮮乳試飲

主辦單位:魅麗雜誌   共同主辦:統一瑞穗
*活動內容以現場公告為主,主辦單位保留活動變更之權利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3期/ 12月號】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7-11-27 魅麗心_林正盛╱點亮星星的光
2017-11-20 黃惠如╱誠實 是找尋我是誰的...
2017-11-13 人最有興趣的事物 就是自己
2017-10-23 修復靈魂的旅程_段世龍 ╱真...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魅麗雜誌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