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復始、歲序更新,去(2017)年全球景氣復甦,經濟成長符合預期;股市屢創新高,應是豐收喜悅的一年。煙火聲中送走2017 年,在曙光中迎接新年的到來,2018 年是否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另一方面,隨著全球資產價格飆漲,以及美聯準會(Fed)升息及縮表效應,全球性金融危機似有一觸即發之勢,頗值得探討及關注。
全球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緩降
全球經濟自金融海嘯後的2010 年顯著復甦,此波歷時八年的全球經濟成長周期是否宣告終結,啟人疑竇。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銀行及臺灣中經院對今(2018)年全球、美國、歐元區及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預測。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介於3.1% 至3.7%、美國為2.3% 至2.5%;歐元區為1.9%至2.4%、中國大陸則介於6.4%至6.6%之間。足見各機構普遍認為在去年的顯著成長後,今年度的成長趨勢會稍緩,因而調降預測。
美國經濟成長動能仍強
去年Q1美國經濟成長率僅1.2%, 但亦優於預期;Q2及Q3分別大幅成長至3.1%、3.2%,表現強勁,但此成長動能是否能維繫至今年?大部分的研究機構認為美國仍是全球經濟成長引擎,原因有二:
一、基礎建設具財政擴張效應:
繼川普稅改法案通過後,美國白宮已準備推出重大基礎建設計畫;此項法案若能順利通過,財政擴張效果將逐漸顯現,應是今年經濟成長的大利多。
二、預期景氣仍佳、失業率續降:
在預期美國經濟表現仍強勁下,失業率有望再次下降。但在聯準會升息及縮表下,是否通膨壓力漸增?若川普降稅無法帶來實質的經濟成長,徒留龐大的財政黑洞,美國再度陷入財政懸崖亦不無可能。
中國經濟成長存疑慮
近幾年,中國經濟持續走緩,2016 年經濟成長率由2015 年的6.9% 跌至6.7%,創二十六年新低;而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去年3 月初的人大會議中宣布,2017年經濟成長目標設於6.5%。結果,第一、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均為6.9%, 第三季則為6.8%, 均優於目標值。其他著名研究機構,如世界銀行、IMF等均認為中國經濟前景改善,不約而同地將去年及今年的GDP成長分別上調至6.8% 及6.5%。
十九大後,中國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轉捩點,經濟成長若要保持平穩,必須在國企改革、供給面的改革、脫虛向實等方面有顯著成效。彭博最近報告指出,中國在今年可能面臨五大風險,包括金融風險、美中貿易摩擦、營建業趨緩、美國升息以及北韓問題等五大挑戰。換言之,中國官方必須在防範金融風險上多加施力。
去年底的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強調未來經濟改革的六大重點為:
1.穩中求進仍是主基調,需要長期堅持。
2.高質量發展是根本發展要求。
3.將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
4.鄉村振興戰略將成農村工作重點。
5.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6.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
總體看來方向正確,但能否於短時間內奏效,仍有疑慮。
2018不容忽視的黑天鵝
一、聯準會升息、流動性緊縮:
美國聯準會自2015 年來至2017 年底已升息5 次,倘今年通膨率超乎市場預期,預計將有2 至3 次的升息空間。但升息可能造成兩項影響:
1.通膨壓力:隨著全球景氣復甦、市場需求擴張,加上油價可能升高,通膨將更趨顯著。
2.資產價格泡沫危機升高:升息及縮表是一種貨幣緊縮政策,伴隨全球股市創新高,金融資產價格居高不下;一旦流動性頓失,股債價格將出現崩跌,金融資產泡沫危機可能引爆。
二、央行總裁更迭、貨幣政策生變:
包括美聯準會主席葉倫、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日銀總裁黑田東彥及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等人於今年將卸任。一則央行總裁位高權重,人事任用難免引發諸多臆測;再則,央行總裁主導國家貨幣政策,其更替及政策主張會令匯率、利率等貨幣政策走向充滿不確定。是否引起金融市場短期震盪,進而蛻變成一隻巨大黑天鵝,不容忽視。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8.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