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新零售』議題很夯,從出版、報導、演講...這股風口吹的很響、很強,但多數傳統零售企業,其實多半的結論是:「有看沒懂」、「以為懂了但也不知道怎麼做」。剛好這半年,有機會深入各大企業或大型論壇,加上我合夥人的公司紅門互動也正積極致力於「新零售技術導入實體零售」。在此,快速重點式的,提出我對「新零售」的個人淺見和做法。 新零售,為何出現?
首先,我認為必須先清楚:新零售,為何出現?有二種視角可以參照,就能理解。
從電子商務角度看:網路獲客成本愈來愈高、物流成本又無法降低。導致,原本靠「流量」取得大量用戶的電商,現在流量紅利沒了,加上競爭者變得「量體小的激增」(小賣家在社群上不斷湧現);「量體大已成熟」(大者恆大,已形成閉環)。致使,電商業者都要尋找下一個「成長新天地」。於是夾著本身「會員」、「技術」、「數據」優勢,走向線下就成了必然走向。
從傳統實體店來看,多年來傳統零售行業,在技術突破上變化小,但消費者轉移到網路購買、比價,又是一波又一波的襲擊,使得線下活動、價格彈性、運作效率,都比不上電商,唯獨「特定品項」或「場景體驗」上有優勢,多數沒升級的實體店,就呈現業績每下愈況的頹勢。
新零售的「賦能」,讓實體零售又有生機?
通過互聯網、新技術、新場景,「賦能」了傳統零售什麼「新商機」或「新機會」? 首先,先回答新零售「賦能」了傳統零售什麼價值,我認為主要有二點:
一、「坪效」賦能:例如,實體零售租了50坪大的空間,租金負擔不小,新零售可賦能傳統零售「#存量市場」,提高坪效、營收。所以,對「客戶」展開維繫工作,以客戶服務為目標,透過技術提升客戶滿意度,進而提高每坪效益,提高客戶購買、回購、加購的目標。
二、「人效」賦能:實體零售固定較大的成本就是「租費」和「人力費」。因此,新零售在「人力」上如何賦能?降低人力成本,又能提高效率,且不減少「消費者體驗」,就變得格外重要。
該如何做,成為新零售的「戰略」四步驟?
傳統零售要轉型成「新零售」。事實上,必須先釐清「輕重緩急」與「優先順序」。一股腦砸大錢,架網站、找技術、做大數據,都可能會變成「泡沫」,看不到「實質成果」。
我建議可引用『阿里巴巴前B2B CEO"衛哲"』,提出的這四個指標,依序來建構出適合自己的「新零售」:
第一步驟:用戶「體驗」先做好
體驗場景,絕對是實體店第一優勢。我認為不少實體店,之所以不受電商崛起影響,就是因為「消費者空間、氛圍、服務、場景體驗」做得特別好!畢竟,這不是「電商」能做的,也是實體店的強項。若自個優勢、強項都做不好,談新零售我想就是捨近求遠了。
第二步驟:會員「轉成」數位化
再者,因為互聯網成熟、技術進步飛快,使得傳統實體零售在「會員轉成數位化」,成本變低、效率變高、技術感受變好。而對「會員」的掌握不確實、不完整、斷裂嚴重,又是實體零售長期來的「痛點」。而建立「會員」,目前可以透過人臉辨識、wifi等新技術,與智慧手機應用,將體驗一併快速整體,達到『人、貨、場』提升消費感受,易於再行銷。因此,會員數位化是絕對必要的。
第三步驟:虛擬店「架構」起來
實體店早期做了「購物網站」,經常是線上與線下分離的。只要能將第一步驟、第二步驟先做好。那麼才有機會做到「線上與線下」完美融合。
第四步驟:供應鏈「效率」打通
最後一項是供應鏈「效率」。打通「供應鏈」可有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庫存。當然,若你是經營一家「小店」,就不用花錢、花力氣在供應鏈上做太多努力。因為投入與產出的報酬不划算。相反的,你若是在不同地區擁有「多家店」或本身就是個品項多的「大店」,那麼最後一步驟就是要提高供應鏈的效率,透過新技術「賦能供應鏈」。
知道了,「傳統零售」為何還不做?
當你明瞭「新零售」的核心價值和戰略步驟,為何傳統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還是不做?我遇到的老闆,通常有幾種顧慮:
1.不想花錢--->錢少有錢少的緩步推進作法,只怕不想投資,之後會損失更多。
2.沒有決心--->這就看老闆怎麼想了!不變就會後退,甚至不見。
3.沒有戰略--->今天我說了:可從四步驟戰略下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